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文 | 江隱龍

東漢末年,“清流”因反抗宦官專權而結黨,一方面延緩了東漢的衰亡,另一方面也將清談打造成了強大的輿論武器,以至於竟能左右士人的前途——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但是“月旦評”。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軍師聯盟》影視劇月旦評

月旦即每月初一,“月旦評”即是東漢末年由汝南郡名士許劭、許靖兄弟所主持、對當代人物或政事等進行品評褒貶的談論活動。《後漢書》所載:“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月旦評”影響之大,以至於高懸月旦成為主持考試的代稱;北宋詩人秦觀有“月旦嘗居第一評,立朝風采照公卿。門生故吏知多少,盡向碑陰刻姓名”之詩——將“月旦評”視為東漢末年非官方的“金榜”,是絲毫不為過的。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二許大話月旦評

“月旦評”之所以影響巨大,是源於許劭、許靖兄弟本身俱為一時名士,而又極具識人之名。當時被“月旦評”所評定的名士頗多,如陳蕃為“仲舉性峻,峻則少通”,陳寔為“太丘道廣,廣則難周”;又如荀靖、荀爽兄弟為“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陳蕃身為“三君”之一,陳蕃則是“潁川四長”之一,荀靖、荀爽亦均屬“荀氏八龍”。許劭、許靖兄弟褒貶其中,得有其妙,盡得風流。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許靖許劭,真輿論宗師

“月旦評”更有貶者。當時豪傑如陶謙,許劭言其“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後陶謙果“昏亂而憂死”;袁術則是“其人豺狼,不能久矣”,後亦如所言。許劭、許靖兄弟慧眼識人,“所稱如龍之升,所貶如墜於淵”,故其“清論風行,高唱草偃,為眾所服”。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我陶謙第一個不服!

也因此,被“月旦評”所輕者,幾乎便相當於在士人的世界中被宣判了“死刑”。只是許劭、許靖兄弟雖然慧眼如炬,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太史慈便是一例。許劭對太史慈評價極低,以至於孫策攻伐劉繇時,後者竟不敢以太史慈為將,原因正是“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此舉使得太史慈降孫策,終成一代名將。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我太史慈第二個不服!

名士猶此,更何況芸芸士人,縱如達官貴人也莫不“改操飾行”,生怕被“月旦評”所輕言。平日盛氣凌人的袁紹怕被許劭非議,歸家時極為低調,人問其故,則言“吾輿服豈可合許子將見”。曹操出身“贅閹遺醜”,更欲得“月旦評”提點,乃至於要“伺隙脅劭”,才在許劭無奈評出“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之語。這一句評語日後又有一說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反應了許劭識人之獨到。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不需要你誇,能說就行!

“月旦評”作為東漢末年盛極一時的文化現象,固然源於清談之風的盛行,但其背後所體現的更為深刻的背景,則是士大夫集團的文化、政治影響力。有漢一朝,官員選拔以察舉徵辟製為主,這其中輿論評價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主持輿論牛耳也即意味著享有舉薦之權力。從“三君”到“八廚”,本身是這種輿論權力的產物,而躋身於這些名號之中也給予了他們製造輿論的權力。“八儁”之首李膺,達到了“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的程度;“八顧”中的郭泰和範滂,一個是“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另一個是“寧受苔死,而滂不可違”,士人輿論之力量,可見一斑。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琅琊榜":其實也是一種月旦評

許靖之名,直到劉備平定益州之時還得以凸顯。在《漢中王勸進表》的群臣署名中,許靖位列第二僅次於馬超;《勸漢中王稱尊號》表中,許靖更名列第一,其權位之重竟高於有軍功政績的龐義、射援、諸葛亮、關羽等人,這不得不說是名士之威了。而曹丕稱帝之後,除讓華歆、王朗、陳群等人紛紛作書至諸葛亮勸降外,更讓王朗策反許靖,名士風流的背後,恐怕還能隱隱看到漢朝正朔的餘脈。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法正:重用許靖,以眩遠近

經過幾十年的亂世,東漢在疆域上走向三分。而在政治勢力上,東漢末年同樣也三分成宦官、外戚、士大夫三大集團。這其中“十常侍”、“三君”、“八儁”、“八顧”、“八及”、“八廚”之流雲煙過眼,最終將天下戰局推向了自春秋戰國以降的高潮。九州雖然由此步入動亂,但也因此譜寫出了驚心動魄的歷史讚歌——各種勢力、各種思想、各種風潮,攪拌著天時人謀,最終昇華成了瑰麗的三國時代。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三國亂世

站在三足鼎立的時代,張讓、竇武之徒早已消失在塵埃之中,而士大夫集團卻依然成為時代的中堅力量,為三國時代謀劃著未來的歷史走向。此情此景不由讓人感嘆“臥龍躍馬終黃土”,真正能承受住時代的絕不是功名富貴、榮耀權勢,甚至不是浩然正氣、江山民心,而是人類窮盡其智慧所凝結成的……經歷。恰如范仲淹所做的《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一詞所說: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劉繇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評足以殺人,最終歸於劉備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