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文集》文學界不可逾越,知識群體必讀

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我個人熱愛寫作,熱愛做音樂,也熱愛拍電影。每當看到偉大的作品,我經常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樣。大部分音樂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電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覺到差距有多大;唯獨讀王小波的時候,我完全沒辦法拿自己去做比較。很多人說他是中國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從翻譯作品中還是能感覺到卡夫卡頭腦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高曉松

《王小波文集》文學界不可逾越,知識群體必讀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文學界不可逾越,知識群體必讀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在阿根廷國際電影節中獲獎,並且入圍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王小波文集》文學界不可逾越,知識群體必讀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

《地久天長》。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

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

思想的火炬從未熄滅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摘自《黃金時代》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摘自《沉默的大多數》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摘自《沉默的大多數》

為您推薦:


《王小波文集》文學界不可逾越,知識群體必讀

《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時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數》+《我的精神家園》+《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逝世20週年紀念,更好的紀念就是再多讀一遍。

作品簡介:


《黃金時代》是系列作品構成的長篇。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年代。那時,知識分子群體無能為力而極“左”政治氾濫橫行。作為倍受歧視的知識分子,往往喪失了自我意志和個人尊嚴。在這組系列作品裡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處於恐怖和荒謬的環境,遭到各種不公正待遇,但他卻擺脫了傳統文化人的悲憤心態,創造出一種反抗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

《白銀時代》這是由一組虛擬時空的作品構成的長篇。這組作品寫的是本世紀長大而活到下世紀的知識分子,在跨世紀的生存過程中,回憶他們的上輩、描述他們的上輩、描述他們自己的人生。與其說這是對未來世界的預測,不如說是現代生活的寓言,是反烏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來世界不僅不比現在更好,反而變本加厲地發展了現代生活中的荒謬。知識分子作為個體的人,被拋入日益滑稽的境地裡。作者用兩套敘述,在一套敘述中,他描寫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畫家、小說家,以及他們不同尋常的愛情;另一套敘述,則描寫他自己作為未來的史學家,因為處世要遵循治史原則而犯下種種“錯誤”,最後他回到原來的生活、身分,成了沒有任何慾望的“正常人”。這兩套敘述時時交叉、重合。在所謂的寫實與虛構的衝突裡,作者創造出任由他穿插、反諷、調侃和遊戲性分析的情境來。

《青銅時代》是以中國古代唐朝為背景的三部作品構成的長篇。這組作品的主人公,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和傳奇人物。作者在這部長篇中,藉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尋情、開創偉業等風華絕代的唐朝秘傳故事,將今人的愛情與唐人傳奇相拼貼,使唐人傳奇現代化,在其中貫注現代情趣,並通過對似水流年的追述,讓歷史與藝術相融合。

《沉默的大多數》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對日常生活、社會現象的評點,以及創作文論與少量書評。書中內容涉及廣泛,有社會道德倫理、科學與邪道、女權主義、性問題,等等。本書完整地表現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養,閃耀著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聰明、懇切、有趣,提供了人們本該具有、卻又因種種原因忘卻了的本能,比如獨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僅喚醒了時代下許多沉默的知識分子,更使得許多普通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

《王小波文集》文學界不可逾越,知識群體必讀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全書以作者下鄉插隊時的一個故事為敘述主體,故事主角“豬”是中國散文中非常罕見的表現對象,這個對象的選擇其實也說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因素。在作者看來人和豬一樣,也是隻求自由的本性,“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閒逛,飢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無疑,豬所處的這種自然狀態,正如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一樣,是一種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但是這種自然的規則在人面前被打破了,人來了以後,給它們的生活做了一些安排,每一口豬的生活都有了主題:長肉。它們所有的生活細節都進入了模式化和程序化之中。

《我的精神家園》是作家王小波的一部雜文自選集。這一書話題大多涉及文化狀態與知識分子的命運,這些作品內容深刻而幽默、思維獨特,帶給讀者精神上極大的樂趣。

人物評價:


想起王小波是很難受的一件事情。王小波生前寫了那麼多文字,苦口婆心講道理說常識。後來他死了,人們才假裝發現了他作品的價值,覺得他寫得不錯,是個優秀的作家。如果王小波沒有死,到今天的話,他在人們口中應該算是那種一天到晚炒作的人吧。炒作和冒著一定的風險發表觀點是有很大區別的,也是非常好分辨的。只可惜,大家似乎都分辨不了。

(作家韓寒評)

小波在創作中,始終以一個“觀察家”的姿態關注社會普通民眾面臨的問題。這與他的生活有關,也與他樸素的價值觀有關。因此,在他的小說中, 經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瑣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後卻飽含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獨特理解。小波小說的語言是樸實無華的,沒有矯揉造作,這種所謂的“技法”是難能可貴的。當然我認識的小波,在這一年收穫頗多,不僅在小說創作上,也在詩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奮和努力換取了大眾的認可。(作家扶小風評)

小波的文字涉獵了小說、詩歌、和散文,但以小說居多,也以小說見長。他關注這個時代,關注現實生活,並不是那種為寫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裡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摯的,感人的。(作家季純評)

對於王小波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極端。一部分人對他推崇備至,將他推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學,有點兒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統的人們所不喜歡。

(作家哲夫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