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下寒”?面红耳赤却又四肢冰凉?口舌生疮却又胃寒腹泻?

睡眠不安,烦躁易怒想发火,却腰膝酸软,手脚冰凉一片寒像?

这是“上火下寒”又称“上热下寒”证!

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热、下部有寒,

热证、寒证同时出现的证候。是寒热错杂的表现。

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

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面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上热下寒是当今人们常见的体质。许多现代人都有这种症状。

“上火下寒”?面红耳赤却又四肢冰凉?口舌生疮却又胃寒腹泻?

为什么现在上热下寒的人会那么多呢?

这主要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二、吃得多,动得少,应酬吃喝,饮酒无度、肥腻不拒,脾胃肠道都是淤堵的。饱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所以中焦是臃滞不通。中焦不通,自然脾胃的运化功能欠佳,热气湿气运化受阻,导致湿热郁结在脾胃,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三、思虑过多,耗血伤精,心阴肾阴俱损。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滋润全身的,当肾水不足时,身体会干燥,心火就会亢盛。而且,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也就非常明显。

总之,“上火下寒”形成的原因,大体为以下三种:

中医讲的“上实下虚”“上火下寒”是病证,而不是具体的症状表现,具体到肾来说,可以见有肾气虚肾不纳气,则表现出气喘咳痰的肺中实证,这就是上实下虚;再比如肾阳虚,水湿内停上犯于脾,是邪困脾出现恶心欲呕,饮食不佳的表现也是上实下虚证;再比如肾阳虚阴寒内盛,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而独盛于上的口舌生疮症就是上火下寒证的表现!

“上火下寒”?面红耳赤却又四肢冰凉?口舌生疮却又胃寒腹泻?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1.上假热而下真寒

证候: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身冰冷。

治则:上病下治。

方药:附子、熟地(半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山萸、麦冬、茯苓、五味子、丹皮、泽泻、肉桂。

用法:水十碗,煎三碗,探冷与服,其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气服之。

2.上热下寒腹痛欲呕

证候: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治则: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方:黄连汤。

方药: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用法: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

3.上热下寒、寒格吐利

证候:口微燥,入口即吐,胸间痞闷,脉虚数。

治则:温中寒,泄上热。主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乌贼骨;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香附;胁肋痛者,可加白芍、当归、川楝;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苍术、广木香;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地榆炭、白芨,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4.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证候: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治则: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方:白通汤。

方药:附子、干姜、葱白、干姜。

关注我,一起关注身心健康!

“上火下寒”?面红耳赤却又四肢冰凉?口舌生疮却又胃寒腹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