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是一场“读的快”的比赛,掌握有效阅读的三个方法是王道!

阅读不是一场“读的快”的比赛,掌握有效阅读的三个方法是王道!

阅读,一直是美国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小学课堂时间安排中,有将近一半时间是围绕阅读安排的。而在“各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类似国内教育部和教育局发布的教学大纲)中阅读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不用说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阅读所占的比例,比如新SAT考试,总分1600分,其中阅读部分就有800分。

尽管知道阅读如此重要,可是我们却经常会陷入无效阅读的误区,比如在追求“两三天一本书”速度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其实也可以理解,看着自己读书的数量增长,确实更容易让人产生直观的成就感。

然而,如果说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而言,读书追求数量至少还有扩大词汇量的作用,那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味关注数量肯定是不够的了。即便读得再快,读得再多,要是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另一个世界,没有由此激发深入思考,那读再多书也不过是为了炫耀或增加谈资罢了,并非真正的阅读。

知易行难,道理懂了,可到底该如何进行有效阅读呢?

适当的引导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是需要有人为他提供内行的引导,这样他们不会仅止步于看热闹的初级阶段。

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这是孩子自己很容易就能读明白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其中蕴含的哲理孩子,甚至我们成年人都未必认真思考过:

  • 美丑的标准是什么?与众不同就是丑吗?又是谁在定义美?

  • 为什么我们会捉弄或歧视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

  •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这些情况有没有其合理性呢?

  • 当与跟我们类似的人在一起时,我们是不是会感到更舒服?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去跟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打交道呢?

  • 当与周围所谓的“正常”标准不同时,我们该如何找寻自己的身份认同?

你看,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孩子是很难自行去思考这些问题的。

阅读不是一场“读的快”的比赛,掌握有效阅读的三个方法是王道!

像在美国顶级私立学校里广泛应用的圆桌教学法,就是将老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到极致:老师与学生平等地围坐一圈,从来不会照本宣科,而是将舞台留给学生,而他们则负责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和指引方向。

适当的内容

在有效阅读中,适当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尽量要让孩子读整本书,而不是一篇篇孤立的短文。

有人曾撰文比较过中美之间阅读教学的差别,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多采用整书模式,中国则是一篇篇孤立的短文或节选,而阅读整书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是思维上的,完整的书会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理清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也会形成纵览全篇的格局。像《红楼梦》里面几百个人物的鲜活,情节的百转千折,草蛇灰线的伏笔,主题的深刻,都绝不是我们只读教科书中的一篇《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可以体会的。

其次是情感上的,尽管有些精致小文也会让我们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但比如更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悲欢离合,以及复杂难解的人性洞察,都是很难在短小篇幅中表现出来的。

再功利一点儿说,阅读完整一本书也有益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更容易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

另外还要为孩子选择最有质量保证的经典图书,而不是跟风地去读所谓的“畅销书”。

开卷有益,但时间是有限的,同样的时间成本中,如果选择阅读某些粗制滥造的所谓“畅销书”,那么肯定就要牺牲掉那些捱得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比如我们熟悉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夏洛特的网》、《绿野仙踪》、《秘密花园》、《小妇人》、《不老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纳尼亚传奇》、《杀死一只知更鸟》、《时间的褶皱》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佳作,也是美国中小学最常采用的阅读文本。

阅读不是一场“读的快”的比赛,掌握有效阅读的三个方法是王道!

适当的难度

在选择阅读书目时,千万不要贪图“大部头”的响亮名号。可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及语言学习的规律为他们选购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考虑到中国孩子阅读的实际情况,建议购买分级读物,例如《大猫》《丽声百科万花筒》《丽声经典故事屋》《领先阅读·X计划》等图书。这些图书内容兼顾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从简单图画书到复杂的章节数循序渐进的搭建起英语学习的阶梯。

阅读不是一场“读的快”的比赛,掌握有效阅读的三个方法是王道!

阅读不是一场“读的快”的比赛,掌握有效阅读的三个方法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