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為啥在美國不受歡迎?

都是包包

我分別去了幾次美國東部和美國西部。發現兩個地方的人用車差異很大。


在東部,幾乎看不到奔馳、寶馬,比較好的車是野馬、大眾、牧馬人。一般普羅大眾都是開韓國車和日本車,還有福特、道奇等本地品牌。開SUV的人沒有想象中那麼多,大部分大車都是皮卡。我原以為美國人都是喜歡開大車的,其實小車非常多。


而在西部,奔馳、寶馬、奧迪就比較多。但是絕大部分普通人開的車還是很一般的。韓國車和日本車,還有福特、道奇等本地品牌仍然是主流。


美國路上還有很多老車、破車,開了很多年不淘汰的。


說美國本土品牌佔優勢是絕對不符合事實的,放眼看一下就知道,現在美國市場上韓國車是主流,日本車第二,剩下才是福特。我看了這些福特、道奇,就是類似卡羅拉這樣的車。車價便宜,所以賣的不錯。第一次去,我就租了一輛卡羅拉,結果給我一輛道奇。開著還行。美國汽油極其便宜,這輛道奇15美元可以加滿。所以,油耗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我覺得車價才是首要考慮的。


我觀察下來美國人買車非常理性。在美國地廣人稀,沒有車就是殘疾人,無法出門的。車在他們看來也就是個代步工具。


德國車,在美國是屬於豪華車的,哪怕大眾都是。開在路上就等於說:我是有錢人!


車價也貴一些,所以實在沒有吸引力。


在去胡佛水壩的路上遇到一輛大奔,結果離開胡佛水壩去加油的時候,大奔也來了,一開門,和我一樣,是中國遊客。


因為租賃公司每次都會給我推薦說我們有新的奔馳、寶馬,然後只要加一點錢就可以。我每次都是斷然拒絕。當然,這次也遇到了不拒絕的。



91拍照聊相機

為啥日本車在美國受歡迎 而德國車卻不受歡迎?

在美國你到處能看見美國車、日本車,甚至韓國車,但就是歐系和德系車非常少,即便強如奔馳、寶馬、奧迪,也很少能看見,大眾就更少見了,這是為啥呢?

日本車受歡迎的原因

日本車在美國受歡迎,是因為趕上了美國的石油危機,和經濟危機。當時美國油價迅速猛漲,而美國汽車文化又是一皮卡和SUV為主,發動機大多都是8缸以上的油老虎,很多美國中產階級都買不起車,加不起油了。


這個時候日系車進入了美國,在美國推銷廉價的汽車和油耗低的小排量車,拯救了很多中產階級家庭。

另外,由於人工貴,美國修車成本非常高,日本車很少出故障,也給美國中產階級省下很多錢,因此日系車備受歡迎。

德系車不受歡迎的原因

歐系和德系的造車理念都是一個“小”字,跟美國汽車文化格格不入,然而追求操控和速度的德系車,在燃油控制上又不如日系車那麼省,再加上座椅偏硬、偏小(為了操控坐姿低,坐墊硬,還有包裹性,所以德系車的座椅最不舒服)。美國人自然是不會喜歡德系車的。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德系車在美國售價比美國本土車貴很多,無論是購車成本還是養車成本都要貴,產品質量又沒日系車控制的好,因此美國人沒有喜歡他的理由,除非特別有錢的人,可以買德系豪華車。

但是德國人也不能放棄美國市場,因此專門為美國設計了很多SUV車型,比如寶馬X5、奔馳GL、奧迪Q7都是給美國設計的, 甚至寶馬X5、奔馳GL根本就是在美國設計生產的美國車,只是掛著德系的牌子而已。

然而大眾品牌就沒那麼幸運了,人們都知道大眾的精髓就是高爾夫,一個平臺發展出各種車型,但高爾夫就是緊湊級車,怎麼變化都不能滿足美國人的需求。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大眾車

也別說,還真有一臺車是美國人最喜歡的大眾車,那就是“途昂”,當然,在美國不叫途昂,叫做Atlas,這款車不但受到美國民眾歡迎,美國媒體也大肆鼓吹。就是因為途昂確實是按照美國人的文化喜歡設計製造的,要知道那臺2.5T發動機在美國一直是給捷達使用的發動機,使用了10多年了,從來沒出現過在中國,直到途昂上市,中國人才首次看到大眾2.5T發動機。

很多人以為途昂是大眾糊弄中國人的,其實你“自作多情”了,因為中國人“好大喜功”的購車思維跟美國人很像,所以大眾Atlas在中國才賣的那麼好。

白希文評價

其實日系車在美國受歡迎已經成為老黃曆,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2018年美國失業率達到近30年來的最低點,因此日系車大多滯銷,就連美國轎車銷量冠軍本田雅閣都不得不停產,美國人都回歸到買大排量SUV的市場,而類似於途昂這樣的德系車反倒比日系車更受歡迎了。


白希文

其實美國市場中銷量最高的汽車還是美國本土品牌,然後才是豐田、本田、日產這些日系車。德國品牌進入美國市場其實並不晚,最早的應該還是大眾第一代甲殼蟲,而且大眾甲殼蟲的生產地點最終就落在了美國的近鄰墨西哥,至今墨西哥也是大眾汽車重要的一個海外分廠,最新一代甲殼蟲也依然在這裡生產。

大眾汽車對美國市場的誠意其實一直都不低,像Jetta(捷達)其實就是大眾汽車專門為美國市場開發的車型,Jetta也就是大眾高爾夫的三廂版本。1979年進入美國市場後,不僅發動機需要根據美國的排放標準進行重新的設置,整車配置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提升,當時的Jetta GLI在同級車中綜合性能、整車配置其實都已經很高了。

發展到第四代時,美國市場的車名甚至都沒有跟著美國市場以外的Bora(寶來)而更名,在第六代Jetta(也就是現在這代一汽大眾速騰)個別車型出現扭力梁後懸架斷裂的問題時,也以最快的速度對美國市場銷售的車型進行了及時的處理。

真正讓德國車在美國普及率不如美系、日系品牌的原因應該還是可靠性的問題,相比於保有量最高的美國三大本土品牌皮卡,以歐洲用車環境、道路環境為參考依據開發而成的德國車,肯定是不具備可靠性方面的優勢的。福特、道奇、雪佛蘭、GMC品牌旗下的皮卡很少採用不成熟的技術,雖然有些技術相對比較落後,但是貴在可靠性高、不愛壞,即便出現一些故障,在美國本土生產的部件,成本也要比海外進口低很多。採用比較成熟的技術,維修起來也要容易一些,維修、保養的成本自然也會低不少。

而像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這樣的車,保有量極大,再加上美國並沒有任何車輛使用年限上的限制,很多開了很久的車依然在正常使用。而車齡超過十年的這些日系車,通常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所以在維修、保養方面並不需要花太多錢。

而德系車,特別是奔馳、寶馬、保時捷這些製造成本偏高的品牌,一些中、高端的車型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維護、保養成本會大大提高。其實不僅德國車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不高,法國汽車品牌在美國也幾乎絕跡,英國、意大利汽車品牌,除了高性能跑車、豪華車以外其實也很少在美國市場出現。美國人不大喜歡德國車,可能還是從綜合用車成本方面考慮的吧!


狂想的克羅地亞

大眾在美國不受歡迎首先要了解美國市場特點,一個地廣人稀,停車方便,購物場所星羅棋佈,分佈不均,購物不方便,所以美國人出行大車更加方便。二個高速公路發達,限速少,車速快。三個汽油便宜,汽油發動機雖然低扭差點,但是高轉性能超過柴油機,柴油車特點是相反,低扭大,適合山地,低速,但是高轉馬力不行,所以美國市場主流是汽油發動機,加上汽油便宜,所以美國人喜歡大排量。四個美國人人高馬大,加上地廣人稀,方便停車,但是購物不方便,一次出行可能買很多東西,所以美國人喜歡大車,喜歡皮卡。皮卡的特點大排量發動機,大空間正是美國市場特點的寫照。

再說大眾,A級車體型普遍偏小,代表作高爾夫波羅甲殼蟲都是兩箱車,是針對歐洲市場設計,本土化明顯,沒有針對美國市場的設計,體積大的美國人可能根本都坐不進去,或者坐著憋屈,銷量自然好不了。大一點的只有速騰,帕薩特,邁騰,CC,途觀,但是大眾汽油發動機又是軟肋,耐久性最好的8氣門技術太老舊,油耗噪音大,性能差,20氣門發動機性能雖然勉強趕上了主流16氣門發動機,但是設計有問題,容易燒機油,積碳,耐久性不好,隨後迴歸主流上16氣門發動機,但是功力還是不夠,還是不如日系發動機,最後因為環保要達標二合一上渦輪增壓發動機,但是渦輪增壓發動機技術問題更多。另外大眾自然吸氣發動機始終缺乏大排量機型,最大不過2.0,還是2閥,功率太小,還不如日系1.6,1.8,而日系2.0,2.4,3.0如過江之鯽,不要太多。就算奧迪有2.4~3.0發動機,但是依然是5閥架構,大眾使用奧迪發動機可能也存在利益之爭。

再看日系,大名鼎鼎的思域雅閣卡羅拉凱美瑞都是外銷車,全部是三箱設計,SUV,越野車,什麼CRV,巡洋艦也都是針對性很強的設計,日本本土主流只是麵包車。再加汽油發動機方面日系很早就認識到4閥發動機獨有的優勢,成本不貴,性能還不錯,因此始終圍繞這個架構不斷改進深化,不管4缸還是8缸,始終是4閥,可以說把4閥玩得非常溜,各種進氣排氣技術應用很廣泛,而大眾在2閥之後技術冒進,上了比較奇葩的5閥發動機,這個發動機來自保時捷跑車,高速性能好,但是不適合家用,一個結構更加複雜,成本高,二個進氣量和排氣量不能全程匹配,造成低速燃燒不充分,容易形成積碳,故障多,里程短,所以捷達王雖然名噪一時,但是沒有多久就下架。最後發現還是隻能緊隨日系上4閥,也就是高6老朗逸的111系列1.6,而這個時候日系16氣門發動機已經成熟多年,甚至都開始玩縮水了,大眾因為初出茅廬性能質量還是趕不上,最好因為滿足環保要求另闢蹊徑上了渦輪增壓發動機,但是增壓發動機更加不成熟,故障率更高,體驗還不如自然進氣,所以中國市場很多人反大眾,渦輪增壓發動機不成熟算一個主要因素。而此時日系已經在美國佔了主流,大眾上渦輪增壓發動機根本無法打動美國人。

所以日系車在美國佔優主要兩個原因,一個產品是針對性設計,而大眾還是本土設計,本土市場產品無法滿足外銷市場需求。如同很多中國人瞧不起的朗逸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大賣,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是針對中國市場需求的設計,二個大眾的汽油發動機研發犯了路線錯誤,發動機是硬傷。

至於很多中國人根據近年大眾中國的口碑推測大眾在美國的失落是因為質量,當然是錯誤結論,是誤讀。大眾的質量其實不差,用過都市高爾夫老寶來高四老捷達的應該明白,即使是非德國產,中國產良心大眾,質量是相當不錯的。


刷卡時為零2

有人說是北美用車環境與歐洲不同,美國地廣人稀,歐洲巷弄狹小緊湊;所以美國人喜歡大車,而歐洲小車、柴油車比較吃香。是這樣嗎?看看北美那麼多小型日系車,大都是像思域這種級別的,北美思域還有兩廂款呢,誰說美國人都需要大車?

德國車在美國賣不過美國車、日本車的最大原因就在於成本。

看看德國車的發動機艙,再看看日本車的發動機艙,前者井然有序,整齊規範,後者就嫌亂了,可是呢,日本車的造車成本、維護成本遠比德國車低。事實上,發動機艙井然有序、整齊規範並不能與皮實耐用畫上等號,機械領域有個基本原則,越簡單越不容易出毛病。德國人在機械設計上有較為嚴重的強迫症,要能用還要好看,好看的結果就是更復雜,導致其故障率往往比日系車還高。因為故障率較高,加上零件成本高,整車的使用和維護成本就上來了,遠不如日本車系。

再舉個例子,喜歡玩遙控車的網友比較能體會。日本有兩大遙控玩具品牌,一個是田宮(TAMIYA),另一個是京商(KYOSHO)。田宮的遙控玩具還原度極高,各種細節表現如同真車一般,十分之一比例的遙控車的零件就等於是真車的十分之一的大小,照後鏡、剎車燈等等都是縮小比例的,因為細節豐富,零件也就脆弱,一個翻車就能把遙控車車體外突出的部分全部搞散掉,所以很多田宮遙控車玩家只享受組裝的過程而不是在室外享受操控遙控車的快感。京商的產品就不一樣,京商強調操控時的快感,所以穩定、皮實,外觀的還原度沒那麼高,老實說,20米開外你能看到車子上多少細節呢?

田宮模型的遙控車就像德國車,細節質感一流;京商的遙控車就像日本車或者美國車,簡單、耐用、成本低。不過,日本車之所以能在北美打下這麼好的成績還有一個獨門絕技,那就是內飾質感,日本車有便宜的車系,也有高檔貨,而高檔貨還延續了耐用的體質,想不成功都難。

只不過,超大排氣量、超大扭距的大型皮卡、貨車,日本車還是不如美國車,但如果用德國人造車的方式去設計生產超大排氣量、超大扭距的大型車,更不可能是美國人的對手,因為德國人會造出兩倍於美國車成本的車,維護成本也遠高於美國車。

德國車在美國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終究還是有人欣賞德國人那套,但是從全美國的角度來看,其理性的用車文化,車子是一個如同烤箱、電冰箱一樣的日常工具,好用、耐用、實惠才是硬道理,與其說日本人比德國人更能吃透美國社會這種用車文化,還不如說,德國人不願意去改變自己配合他國市場,說真的,也改不了,吃過德國人的早餐就立馬能體會。


迷戀宇宙空間的原始地球人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是美國車,然後是日本車,然後是韓國車,然後是德國車,德國車怎麼就不受歡迎了,奔馳寶馬和雷克薩斯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豪車,如果說不受歡迎的應該是大眾,但是很正常,除了中國和西歐幾個國家,大眾也沒有幾個國家歡迎啊,大眾在美國的境地可不是大眾水軍所說的那幾個滑稽荒誕的理由,比如第一,豐田進美國早,大眾進得晚,第二,美國是日本的爹,所以買日本車,德國牛逼所以美國不買,第三,大眾在美國是豪華品牌,有錢人才賣得起,而豐田是因為賣得便宜才有人買。這都是錯誤的,大家可以去查,在70年代以前,大眾是美國市場進口車銷量排名的老大,進入美國市場更早,直到70年代石油危機日系車才在美國市場銷量猛增,而大眾由於自己技術落後,銷量開始下跌,一直跌倒90年代末,就跌成這奶奶樣了。大眾在美國的定價與同級別相當,基本是起價低於豐田,但最高配價格高於豐田的最高配,就是這個樣子。大眾在美國銷量差根源還是產品力不行,汽油車沒有任何優勢,柴油車不錯,卻是造假,發動機,變速箱都不怎麼樣,質量穩定性也就比克萊斯勒強點,美國老百姓買車不是為了裝逼,而且修車太貴也太麻煩,得自己修,所以很少選擇大眾。


lllllaohai

美國人有他們自己的性格和秉性。

無論是在汽車的外觀設計上,還是設計理念上,他們和歐洲人具有明顯的不同。

舉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他們更不關心耗油的問題。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汽車廠商如克萊斯勒、通用、都喜歡製造一些外觀氣派,孔武有力的汽車,而非節能型的汽車。

而作為一般的老百姓,一定會有拮据的時候。這種時候,老百姓一定會選擇節能型的汽車。而這,卻是日本、韓國汽車的強項。

也就是說,歐洲汽車在外面方面不夠大氣,節能方面不如日本、韓國。所以,不論有錢人還是沒有錢的人都不太會選擇歐洲汽車。

但是,德國汽車出色的做工還是會吸引一部分美國人的。


吉林大福圓

德國車在美國市場不受歡迎?可以說這純粹是一個偽命題。

德國轎車是高收入美國人的首選,只要買得起用得起,德國車是這部分美國消費者的首選。

當前美國豪華轎車(三萬五千美元以上)市場份額,德國車佔了最大的市場份額,遠高於美日,而且,德國車優勢還在繼續擴大,奔馳在首位已經很長時間,奧迪也已經保持連續70多個月的銷售增長。

每個國家的消費者結構,都是金字塔型的,富有的,支付能力強的,終究是少數,所以,在絕對銷售數量上,德國車確實不佔優,但這不等於德國車不受歡迎,而是錢包不允許自己去歡迎,一旦錢包夠鼓,選德國車的概率還是最高。

可能有人又要說大眾車份額也不高,這又是美日車廠在美國的另一個優勢:廣泛完善的售後網絡,汽車市場是一個門檻很高的市場,銷售網絡和銷量之間的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關係,很難解開。
大眾目前在美國份額提高的一大障礙就是銷售網絡的不夠完善。然而,沒有足夠的銷量,經銷商建網絡無利可圖,沒有足夠的網絡,消費者需要為此支付更多的成本,這對富有的消費者來說,可能無所謂,但對大多數拮据的消費者來說,就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購買大眾車,也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必須達到一定的消費階層。


魚眼貓眼鷹眼

不能說德國汽車不受美國歡迎,而是美國人美國的大眾群體對汽車的概念與國人不同。

現在美國人對汽車的理解只是交通工具,有錢的美國土豪會把汽車當玩具。

所以多數美國人會選擇那些日韓系車,因為日韓系比較有性價比,而德國汽車三駕馬車奔馳寶馬奧迪在美國比較高端是豪華車的代表美國多數人覺得華而不實,自然賣的沒有日韓系賣的多。

現在的美國只有福特有能力和日本車較量一下,有時候還不能站上風,可想而知德國大眾怎麼會是日本的對手。

日本車企每一個都是耐用皮實性價比很高,大眾當然抵不過日系車。

還有美國維修人工的成本很高也可以說是超貴,美國人也不傻錢不是白來的當然會選擇性價比高,維修便宜,耐用皮實的日本車。

所以德國汽車抵不過日系是正常的。


神奇雨林

個人觀點:歐洲的歷史悠久,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道路蜿蜒並且狹窄,很多路在兩車交會時要一個車停下,禮讓對方車先過,歐洲對歷史的保護和土地私有制的政策導致無法將公路拓寬,再加上歐洲是高稅收導致燃油價格比較高,所以體積小排量小的汽車當道,佔據主流,民間柴油車盛行,而美國比較年輕,地廣人稀,公路跨度長,而且都是大直道,汽油的價格便宜,所以美國人的造車理念與歐洲不同,美國人尚武,對車這種展示荷爾蒙的東西喜歡體型寬大代表肌肉,排量要大代表力量,懸掛要柔軟舒適,不太在乎彎道操控性能,因此產生了很多美式肌肉車,直線加速的暴力機器,大排量自然吸氣引擎配合寬大舒適的車廂,這樣的車更適合行駛在跨洲際高速公路上,但是每個州甚至每個城市的風土人情是有些區別的,普通民眾消費也是比較理性的,像類似西雅圖這種城市因為停車位小還是會有中產喜愛小奔馳小寶馬這種車的(車小排量不小),而民風彪悍的那些州,比如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他們喜歡大越野車、大皮卡的人比較多,那些地廣人稀的地方人們喜愛戶外生活,車大更實用,去趟超市可以裝下全家人一週的食物和飲料,用大排量的皮卡或越野車拖拽房車露營、拖著小遊艇去釣魚,拖車全地形車去衝沙。美國人更願意把錢消費在生活品質上,而不是攀比外表。簡單的說不是歐洲車在美國不受歡迎,而是美國人買車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選擇價格便宜質量可靠的本土品牌或保值率高質量口碑更好的日本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