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為什麼可以垂簾聽政?

季我努學社

文/搞哥讀史

在慈禧的傳奇一生中,曾經三度垂簾,每次都成功地延續了其政治生命,使她成為了晚清近半個世紀中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之所以可以垂簾聽政這麼長時間,主客觀方面的因素都有,是許多複雜原因交織的結果。

主觀方面,固然離不開慈禧本人的政治野心、才幹和手段;而客觀上,我認為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第一,作為太后的合法身份,第二,強有力的政治夥伴,第三,外間輿論的支持。

一、

慈禧第一次垂簾,發生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這次垂簾聽政,是慈禧政治生涯的開端,其中有一定的運氣因素在裡面。

先是,咸豐皇帝病重,留下年幼的皇子繼承皇位,即同治皇帝。由於咸豐對弟弟恭親王有所猜忌,決定將其踢出權力圈子,在指定的顧命大臣名單中沒有恭親王的名字,這給了恭親王和兩宮太后勾結,合謀發動政變的機會。

清朝立國以來,從來是以顧命大臣輔佐幼帝,從沒有過垂簾聽政的做法。就連御史董元醇呼籲垂簾的奏摺中,都承認

“我朝向無太后垂簾之儀”。但最終慈禧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實行垂簾聽政,一方面是有恭親王和慈安太后這兩位可靠盟友,另一方面是因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太過攬權擅政、不得人心,導致王公貴族和朝中大臣倒向太后和恭親王一方的緣故。

二、

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持續了近十年,直到同治皇帝成年大婚,即行歸政。如果同治皇帝健康長壽的話,後面也就沒慈禧什麼事了。可惜的是同治私生活不好,染上天花重病,剛親政沒多久就駕崩了,連後代都沒有留下。

同治一死,給了慈禧太后復出,二度垂簾的機會。此時的慈禧,政治能力比第一次已經進步許多,為了繼續垂簾,慈禧提出不能立成年人為帝,最終選了醇親王的幼子載湉即位,是為光緒皇帝。

在光緒成年之前,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導致慈禧地位暴漲,作為臣子的恭親王越來越難以與其抗衡。在中法戰爭期間,慈禧以戰事處置不當為由,將恭親王罷免,把所有權力收歸自己手中。從這之後,慈禧成為了清朝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三、

慈禧扳倒恭親王后,朝中已經再沒有任何與之對抗的阻力,理論上來說,慈禧可以一直垂簾聽政下去,沒有人敢說一個不字。不過光緒成年後,慈禧還是假裝“歸政”了一番,自己跑到圓明園過了一段退休生活。

然而,慈禧雖表面歸政,但實際的用人大權和兵權始終牢牢掌握手中。在戊戌變法期間,因光緒有嘗試奪權之舉,慈禧立刻發動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

這一次,慈禧本想直接廢黜光緒,另立新君,但並未得到輿論支持,因此她也不敢輕舉妄動。由於廢帝勢難成行,最終慈禧宣佈“訓政”,並開始了第三次垂簾聽政的生涯。


搞哥讀史

在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不止慈禧太后一位,當然慈禧太后也不是最後一位,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能夠垂簾聽政呢?而且從1861年到1908年慈禧太后實際掌握權力長達47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垂簾聽政在中國歷史上一般發生在皇帝比較年幼,沒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政務的情況下,比如西漢的呂后,東漢的竇太后,唐朝的武則天,南宋的謝太后都曾經垂簾聽政過。慈禧太后所處的時代也剛好處於皇帝年幼不能處理政事的時候,1861年咸豐帝去世之後留下一個獨子載淳,就是同治皇帝,當時載淳才僅僅6歲,所以必然需要太后垂簾聽政,但是當時是東西兩宮太后同時垂簾。1874年,同治皇帝因病去世,慈禧太后為了繼續掌控權力,選擇了自己的妹夫的孩子,年僅4歲的載湉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光緒帝,在這種情況下,當然還是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駕崩後,慈禧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本來準備繼續垂簾聽政的,不過僅僅過了一天,11月15日,慈禧太后也駕崩了,所以她的第三度垂簾聽政的希望就破滅了。

除了晚清的客觀形勢上需要太后垂簾聽政以外,慈禧太后個人的權力慾望也是她長期堅持垂簾聽政的重要原因。慈禧太后雖然不通文墨,但是她的權謀卻是連男性都不能趕上的。所以她能夠在晚清複雜的政治局勢當中保持對權力的絕對掌控。

客觀來講,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在晚清時期還是有積極作用的,因為現在看來晚清時期真正能夠駕馭各方的也只有慈禧太后,其他人不管是光緒帝、載灃還是隆裕太后都差點火候。


青年史學家


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帝帶著一家老小,王公大臣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而留下他的弟弟恭王奕訢與聯軍談判最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1961年咸豐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並傳位於六歲的皇子載淳,就是我們所知的同治,其母葉赫那拉氏懿貴妃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咸豐帝駕崩前以肅順等八大臣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以輔佐幼主。而肅順知道懿貴妃不是尋常人,為大清江山他力勸咸豐效法歷史上的鉤弋夫人故事,賜死懿貴妃,免除將來天下大亂,但咸豐未允。


本來慈禧就是一個非常喜歡權利的人,現在自己孩子登基了,卻給他派了八個輔佐大臣,分他的權,而且還想讓咸豐帝把她賜死,心裡當然不痛快了,而遠在北京的恭王奕訢,也沒有進入八大臣之列,於是他們叔嫂二人密謀準備除去肅順。於是在回京途中,雙方都加緊了動作。肅順暗中派遣刺客欲殺慈禧沒有成功,而恭親王率軍出迎,反把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一舉擒獲。並於辛酉年將肅順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其餘7位大臣或被殺或被囚,肅順的黨羽從此勢力殆盡。史稱辛酉政變。


而後大清就開始了,慈禧、慈安兩宮垂簾,恭親王議政的階段。慈禧一生三度垂簾聽政,統治中國半個世紀,直至於1908年去世。

慈禧能夠三次垂簾聽政,執政大清半個世紀,而沒有人撼動她的地位,不得不說她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我覺得她能夠這樣穩如泰山有三點是比較重要的。


一、個人政治手腕強硬,能力超群,精於謀劃,就恭王奕訢都被她罷免奪爵,後來恭王奕訢都不得不放下皇子親王的架子,徹底臣服。不得不說她手段狠辣。

二、慈禧又不同於武則天,武則天當上皇帝后大量提拔自己武姓之人,讓大量外戚充斥朝中,掌管軍政大權,最後引來李氏後人和其他大臣不滿和反對。而慈禧卻沒有這樣做,他的家人都未有大勢封賞,所得爵位皆為清廷對於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慣例,而非“違制”的特例,不以外戚執掌大權,慈禧太后特別關注愛新覺羅氏家族與那拉氏家族關係、不給其他人以攻詰口實。

三、慈禧垂簾聽政這幾十年,所立皇帝年紀都偏小,而且都是咸豐的近支,這也保證了血脈的純正,而由於皇帝年紀小,不能夠獨立處理朝政,這時這些王公大臣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新繼位的小皇帝借重於朝廷重臣,或依賴於親近太監,或直接依靠自己的母后,就出現一段時間皇位與皇權的分離錯位,這就有可能導致權臣專擅或母后外戚專政之類太阿倒持的朝局。而慈禧一直表現好像都是忠於愛新覺羅氏的,其能力也不錯,於是乎就她繼續垂簾聽政好了。



綜上所述,慈禧一直是忠於大清的,至少她沒有走武則天的路,沒有大殺愛新覺羅的人,而且也未讓外戚專權。所以慈禧能夠在晚清時期得到大多數滿清王公大臣的支持,從而執政朝政半個世紀。


史話傳奇

首先說一下這個垂簾聽政的由來,這並非源於清朝,也更不是慈禧太后本人所首創,其實是早已有之。眾所周知,在我國封建傳統觀念中,男女有別的思想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時代,那些有錢有勢有地位的婦女,在與家庭以外的男人講話時,都要由身邊的侍女、丫環等人內外相傳,或者隔窗、隔幔、隔屏與來者對話。作為皇太后的慈禧本人,親臨朝政都要與臣子對話,既聽取屬下的奏摺又要對聽者下旨,還要對其察言觀色。中間隔著窗、隔著幔、隔著屏或由身邊的太監、宮女來回傳話,實在不方便,所以就用稀疏可見的簾子來代替窗、幔、屏。總而言之,不管是隔窗、隔幔、隔屏還是隔簾,這

首先是為了表示男女有別


再說一下為什麼慈禧太后可以垂簾聽政?這就不僅僅是男女有別的問題了,涉及到女性參與國家決策,執掌國家的身份問題了。首先,歷史上這種女人執政的現象已經不是個案,據記載,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其自公元前306年,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

慈禧(1835-1908),滿洲鑲藍旗人,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其與慈安(光緒暴崩,死因成謎)等人共同發動政變(辛酉政變),從而執掌朝政。1873年同治皇帝載淳成年後,慈禧宣佈撤簾歸政,但仍然把持朝柄。次年,同治病死,慈禧立載湉繼承皇位,即光緒皇帝,又實行垂簾聽政。1889年,光緒大婚成年,慈禧宣佈撤簾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一切事務仍然出手干預,光緒帝實為居於傀儡地位。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囚,老慈禧第三次臨朝稱制,1908年病逝,前後共掌握清代朝政達47年之久。


為什麼慈禧可以垂簾聽政呢,首先,她所經歷的晚清社會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統治者未曾遇到過的,之所以這樣說是西方工業革命後,清朝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已經嚴重惡化,內部更是朝中各股勢力鬥爭激烈,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嚴重威脅了清廷的統治根基。其次,她三度垂簾,一方面說明其有著強烈的權力,另一方面在這種權力慾望的背後,她也實在有迫不得已之處,也就是你不害別人,別人也會害你。因此,與其讓別人掌權倒不如自己主動出擊。一是咸豐死後,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把持朝政過於張狂,嚴重威脅到她這個“寡婦”的地位,於是出現了她和慈安聯手奕訢導演了辛酉政變。再次,年輕的同治過早去逝,只好讓不是親生骨肉的光緒繼位,自己擔當了看護者的身份,彼時曾是同盟軍的奕訢逐漸不把其放在眼中,變得尾大不掉,於是第二次政變“甲申易樞”,將奕訢勢力集團逐漸邊緣化。第三次戊戌政變是光緒的變法太過激進,慈禧是不會縱容此種事態發展下去的。於是囚禁光緒,第三次訓政。


史說新傳

1861年咸豐皇帝逃到熱河行宮,這年8月咸豐病死。咸豐的遺詔為以自己六歲的兒子載淳繼皇帝位,並任命自己的親信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總攝朝政。載淳即位後改年號為“褀祥”,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由貴妃上升為皇太后,尊號為“慈禧”;咸豐的皇后鈕鈷祿氏也上升為皇太后,尊號為“慈安”。慈禧是一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的人,她為了獲取清朝的最高統治權與慈安太后密謀除掉肅順等八大輔政大臣,並與外國侵略者所支持的恭親王奕訢勾結,同時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

1861年9月,恭親王奕訢以弔喪的名義到熱河與慈禧、慈安商議,決定回京除掉肅順等人。11月兩宮太后帶著載淳回到北京。大學士賈楨、周祖培等在恭親王的指示下上奏請皇太后親操政權。慈禧太后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三人,另外五位革職治罪。將載淳的年號改為“同治”(即母親和兒子一起治理國家的意思)。


歷史軍魂

因為 當時光緒皇帝年幼無知不能執政 慈禧太后掌權為了不讓大清帝國落入他人之手 不讓自己的地位不穩 她就選擇了垂簾聽政 這保住了她的大清帝國 也維護了她的權威 而且慈禧太后是個很強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