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明明有26個兒子,為何卻偏把皇位傳給一個傻子?

用戶65521726277

司馬炎子嗣眾多,其中不乏優秀有才能的人才,但最後偏偏選擇了有些愚笨的司馬衷繼承皇位,看上去很匪夷所思,但瞭解下司馬炎的稱帝路程就能明白他的選擇了。

西晉崛起要追溯到司馬懿時代,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曹家三代的託孤輔政的權臣。正是司馬懿長壽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輔佐少主曹芳,主上年少,鬥爭經驗薄弱,在殺了權臣曹爽後,司馬氏就掌握了魏國政權。

司馬懿去世後,其長子司馬師獨攬朝政,廢掉魏帝曹芳,立曹髦為帝。次年病逝,司馬師無子,過繼的司馬昭次子司馬攸還年幼,群臣推舉司馬昭暫代司馬師之位。司馬昭曾說:“天下是司馬師的,自己只是替哥哥看管家業,遲早是要還給兄長的。”

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利後弒殺魏帝曹髦,立曹奐,徹底掌握了魏國政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說的就是這位。司馬昭在立子問題上猶豫不決,很多人以為昭會傳位於司馬攸,還權於司馬師一支,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長子司馬炎。

司馬炎逼迫魏帝退位,自己稱帝,國號為晉。

司馬炎為何選擇司馬衷為繼承人,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弘揚孝道,立長不立賢

司馬炎早期參與的政治活動較少,政治經驗單薄,曾經有勢力擁護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繼承權利,但是最後司馬家還是擁立司馬炎,不是因為司馬炎更合適,而是按照立嗣以長不以賢原則,他成了受益者。

司馬炎在立嗣問題上,就順承了司馬昭的原則選擇了司馬衷,儘管這個兒子有些愚笨。西晉建立政權的方式被譽為最不義的王朝,司馬炎也想為自己的王朝正正名,既不能以忠義傳世,那就以孝治國,順應司馬昭的立嗣原則就是司馬炎想要宣揚的孝道。

二、偏愛司馬衷之子

司馬炎很喜愛司馬衷之子司馬遹,他深知自己兒子不成器,他真正寄予希望的候選人是小孫子。如同康熙喜愛乾隆一樣,因為喜愛孫子所以傾向於傳位於司馬炎,只是與康乾不同的是這個孫子沒能等到登上皇位就早早夭折了。而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司馬衷無能導致大權旁落,後爆發了八王之亂,為短命的西晉王朝滅亡埋下了伏筆。



史論縱橫

兒子眾多,而且二兒子秦王司馬柬一度人望很高,被很多人認為是更為合適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司馬炎仍然選擇了以司馬衷為繼承人,而拒絕了其他人的建議。這個事情確實看起來很奇怪,不太符合邏輯。

但是,如果從司馬炎的經歷來看,就會發現,這個選擇並不奇怪,而是合乎邏輯的結果。

司馬氏從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開始,基本上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權。但高平陵之變是一次政治逆襲,風險非常高。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得到了曹魏政權的一大批功臣勳舊集團的支持,尤其是文官集團的支持,如蔣濟、高柔等人,都是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支持者。

高平陵之變順利除去曹爽集團之後,又通過廢黜齊王芳、改立高貴鄉公髦,之後又弒殺曹髦,改立曹奐,這一系列廢立皇帝的舉措,逐步暴露並將仍然忠於曹魏政權的一批大臣邊緣化,而用忠於司馬氏的文武臣僚取代,才逐步完成權力轉移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淮南三叛,都是以反對司馬氏專權為名義的。

而司馬氏在這一過程中,也是處於連續不斷的接力過程。司馬懿在鎮壓王凌之叛後不久就死去,其子司馬師繼承他的權力,掌握曹魏政權的最高權力。但司馬師平定淮南第二叛毋丘儉之叛,還沒來得及班師回朝,就死在回師的路上。司馬師本人無子,過繼的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這時候還小,就由司馬昭繼承其權力。

相比之下,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力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司馬懿一直是把司馬師當作自己的接班人培養。甚至司馬師的幾次婚姻,也完全是服務於司馬氏家族的政治利益的。發動高平陵之變前,在進行秘密策劃的時候,司馬懿也只和司馬師商量過,連司馬昭都沒有在事前得到消息。

但是,司馬懿沒有料到的是司馬師繼承權力才七年就去世了,當時只有司馬昭是血統上更合適、而且政治經驗相對豐富的繼承人,所以只能由他來繼承。但司馬昭曾對人說,天下是景王也就是司馬師的天下,他只是臨時看管,以後是要還給司馬師家的。

司馬師沒有兒子,由司馬昭的二兒子司馬攸奉祀。所以,在當時不少人心目中,司馬昭將來是要把權力交給司馬攸的。所以,司馬昭在立嗣的問題上一直有些猶豫不決。但是,最終司馬昭還是選擇以長子司馬炎為嗣。

司馬昭死時,司馬炎三十歲。與司馬師、司馬昭早早就參與家族政治活動不同,司馬炎之前的表現一直是一個紈絝公子,和當時的名士夏侯玄、諸葛誕、何晏等人過從甚密,參與政治活動比較少,政治經驗也不是很豐富。所以,在司馬昭死後,曾有人提議由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繼承權力,充當司馬氏的政治核心。

當然,最後司馬氏集團仍然選擇了以司馬炎繼承權力,並且在之後不久就篡魏為晉,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能夠在家族內部的繼承權之爭中勝出,並不是因為他的人望特別高,能力比別人都強很多,其實就是因為一個最為簡單的物理性原因,他是司馬昭的長子,是立嗣以長不以賢原則的受惠者。如果按照立嗣立賢的原則,那麼繼承權更有可能落入齊王攸或者司馬孚的手裡,而不是司馬炎。所以,他在繼位之後,就按照這一原則,立司馬衷為嗣。

司馬氏從魏臣篡位為君,忠義自然是談不上了,所以只能以孝治國。那麼,對司馬炎而言,他選擇立司馬衷為嗣就意味著,他對外公開表明,他這是在貫徹司馬昭確立的立嗣原則,以此來彈壓當時朝臣中仍然存在的對司馬攸的期望。

在晉國開國之後封建諸王時,最大的受益者也並非司馬炎自己,而是司馬孚,司馬孚和他的兒子們總共得到了十一個王爵,而司馬炎自己的兒子只有四個人封王。這時候,宗室對他而言,壓力大於對他的支持。而且,這時候齊王攸還在,人望也很高,遠非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可比。

公元272年,司馬炎突然生了一場重病,朝臣中有人開始私下商量,準備司馬炎的身後事。其中一個重要的選項就是立司馬攸為帝,而不是立司馬衷為帝。這件事對司馬炎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他之前的寵臣賈充在此時也參與了這個陰謀,所以他在病癒之後不再信任賈充。

也是通過這次事件,司馬炎也意識到,宗室和司馬氏賴以篡取曹魏政權的那些功臣勳戚家族正在威脅帝系皇權。所以,病癒之後,他開始加速提拔外戚家族,也就是他的皇后楊氏的父親楊駿等人,以此來制衡宗室、勳貴世家。此外,司馬炎還下詔強硬要求司馬攸之藩,不允許他再住在京城洛陽。司馬攸雖然一直拖著沒有去封地,但不久之後也死了。

司馬攸死後,司馬炎的二兒子司馬柬又被朝臣視為比司馬衷更為合適的繼承人。而且,司馬柬在洛陽所居住的府邸正好就是司馬攸之前的府邸,更加給了很多人強烈的心理暗示。

幾年後,司馬炎再次調整宗室諸王封地,原來的宗室被削弱,司馬炎的兒子、孫子們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其中,司馬柬被封為秦王,食邑達到驚人的五萬戶,而之前一直被認為受到優厚待遇的安平王司馬孚的食邑才只有四萬戶。這意味著,司馬炎雖然已經決心放棄選擇司馬柬為嗣的選項,但他顯然覺得在心理上是有些愧疚和不安的,所以在食邑戶數上給以超高規格的優待。

在司馬炎臨死前,他自認為留下的是一個內外均衡的政治格局。朝廷內部由外戚楊駿輔政,外有宗室強藩夾輔王室,日常性的行政事務則由士族官僚們負責承擔,是可以避免其中任何一家獨攬大權的結構。

但他煞費苦心、經營多年才建立起來的這套政治權力結構並不穩固,作為其中最大變量的就是司馬衷的政治能力幾乎等於零,完全被皇后賈南風所操縱。賈皇后先召藩王入京誅殺了楊駿,其他藩王也接踵而來,由此演成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鬧完,五胡之亂接著就來了,西晉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

而被司馬炎視為真正接班人的皇孫愍懷太子司馬遹則英年早逝,沒有等到接班就死了。今天人們常說,司馬懿能夠最後成為三國的大贏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壽命長,先後熬死了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曹魏政權的掌權者,之後繼位的都是政治經驗缺乏的少年皇帝,才給了司馬懿掌權的機會。但司馬氏從司馬懿之後,實際上也面臨這個問題,先是碰到一個弱智皇帝,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又英年早逝,整個政治平衡結構也被打破。

《大路朝天:中國道路與中國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蕭武

司馬炎在位期間,一個重大的失誤就是立了一個愚鈍且能力奇差的太子。此人就是歷史上被稱為“白痴皇帝”的晉惠帝司馬衷。那麼為什麼司馬炎會立一個“傻”兒子做太子呢?

一、老婆的枕邊風

司馬炎在立太子之前也發現這個兒子太笨,且不愛讀書,只愛傻玩。

他也想另立一個太子。但是遭到司馬衷生母楊皇后的極力反對。

她將祖宗的古訓“立嫡以長不以賢”拿出來勸說司馬炎,於是耳根子軟的司馬炎沉默了。

楊皇后看司馬炎猶舉棋不定,於是找到封為夫人的表妹,兩人一起給司馬炎吹枕邊風,這樣司馬炎漸漸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頭。

二、“傻”兒子娶的“好”媳婦

司馬衷在十三歲的時候成婚了。娶的正是權臣賈充的女兒賈南風。沒錯,就是那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惡後賈南風。

賈充之所以把女兒嫁給司馬衷,那是奔著當皇親國戚去的。司馬炎想換太子,第一個反對的大臣必然是賈充。

賈充對於司馬炎來說,不光是重臣,他還是恩人。當年司馬昭曾一度想將王位傳給司馬攸,是賈充勸說司馬昭打消了這個念頭。可以說司馬炎能當上皇帝,賈充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賈充這個岳父撐腰,司馬炎想換太子,那簡直難於上青天。

三、機靈鬼司馬遹

別看兒子司馬衷智商令人著急,但是他為司馬炎生了一個聰明的孫子司馬遹。

這孩子從小就聰明懂事,深得司馬炎的歡心。於是司馬炎就想,雖然兒子不能讓我滿意,但是孫子還是不錯的。

在司馬炎的念頭裡就是,司馬衷繼位後,自然會立司馬遹為太子,司馬遹自然是下下任的皇帝,他一定有能力將國家治理好。

這個念頭的產生,堅定了司馬衷的太子之位。

不得不說司馬炎簡直太幼稚了,先不說司馬衷能不能坐穩這個皇帝的位置,單說司馬遹不是賈南風所出,賈南風怎麼可能讓別的女人的孩子坐上太子之位。司馬炎真是太天真了。

這就是為什麼司馬炎會立一個愚鈍的兒子做太子的原因。這個錯誤造成了西晉迅速的衰落並最終走向滅亡。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先來說說西晉這個朝代。是典型 的生於不義。亡於必然,司馬炎完全是撿了司馬懿司馬昭便宜。如果靠司馬炎自己恐怕難以成事。

司馬炎在公元266年篡位登基。公元280年正式統一三國。成為自兩漢以後又一位統一華夏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但司馬炎“望之不似人君”缺乏一個開國之君應有 的氣魄和能力。西晉成為大一統王朝裡最無能,最昏庸。最動盪,最複雜的王朝。

其實早在司馬炎登基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269年就立司馬衷為太子。可以說,這個冊立遭到大部分朝臣的反對。對於司馬衷是不是白痴歷史上莫衷一是,一代 史學大家呂思勉從司馬衷登基以後的行為認為,司馬衷絕非呆痴之人。但有一點卻可以確定,司馬衷智商欠缺。

但問題是司馬炎為何非要立司馬衷為太子。首先是封建法統決定的,這個宗法制度皇帝必須首先遵守。如果皇帝不遵守。法統混亂,國家的根基就要動亂,再說當年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晉王王位,但在眾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才順利繼承晉王之位。後來才當皇帝,他是這個制度的獲利者。不可能輕易放棄這個原則的

第二就是為了朝局勢力平衡,西晉立國以後門閥時代已經來臨,氏族制度強大已經顯現。太子司馬衷是弘農楊氏( 司馬衷之母)與朝中第一大勢力的賈充一族(司馬衷妻子是賈充之女)最有力的支持者。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司馬炎強行更換太子。很可能引發政局動盪,這是司馬炎不願意看到的。。

第三就是司馬衷有個好兒子司馬遹,司馬遹自幼聰慧。其母謝久(謝淑妃)司馬遹好像不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炎很喜歡這個孫子。司馬遹5歲時,一次宮中失火,武帝登樓看火勢,司馬遹拉著他的袖子說:現在是深夜,又發生了意外事件,皇上不能站在有光亮的地方,否則有危險。武帝聽了非常開心。在司馬炎看來,兒子雖然無能。但孫子很聰明。通過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司馬炎希望這個孫子以後登基、但前提是必須讓司馬衷登基。後世也有人認為司馬遹不是司馬炎的孫子。實際上是司馬炎與謝久所生。在後來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把司馬衷的妃子都給誅殺了,但唯獨不敢動謝久。可見謝淑妃的本事,也可見謝淑妃後臺很硬。

第四就是為了確保司馬家的長治久安必須確保太子一系母家的強大。出身必須高貴,這兩點司馬衷都具備了。

這些就是司馬炎為何讓司馬衷為太子的原因,但他也知道太子智商不夠,才安排宗室掌權。把控地方,掌握軍權,哪裡知道,他駕崩以後。立即引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從此以後華夏進入三百多年的大混亂時代。


清水空流

這件事情要從司馬懿開始說起。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後,殺死了曹爽和他的黨羽,實際上控制了曹魏的政權。

這時司馬懿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原來忠於曹魏的那些士族和將領迅速被邊緣化。這些人就不斷的發動叛亂,來反抗司馬懿的統治。

司馬懿就在在鎮壓叛亂中死去,繼任的司馬師也在七年後死去。

司馬氏的權力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攸年幼,難以控制複雜的政治局面,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是接替王位最適合的人選。

公元265年,司馬炎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死去。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退位,建立晉朝。第二年立司馬衷為太子。

司馬炎為什麼要立司馬衷為太子呢?

問題就出在司馬師死後,他弟弟司馬昭接了班上。司馬師的養子並沒有接班,前邊說了,就是因為年紀太輕。

這就破壞了立嫡立長的王位繼承順序。既然現在都有了兄終弟及的事,那麼司馬昭死後是不是應該把王位傳給司馬師的養子呢?

晉書中說,當時司馬昭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天知道。

到了司馬炎要立太子的時候,同樣面臨著這個難題。是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還是交還給自己伯伯的兒子?

出於私心,司馬炎也要把皇權傳給自己的兒子。那就只能在道義上豎旗立嫡立長的名號。嫡長子就是司馬衷,雖然智力低下,但為了能夠在道義上站住腳跟,又要保證不把皇位傳給別人,這是司馬炎的唯一選擇。

晉書中說,司馬炎也曾經考慮過廢長立幼,但實在風險太大,又遭到群臣的反對,只好匆匆作罷。

另一方面,我們來看,司馬懿也能夠奪權成功,就在於和士族大姓進行了妥協。也就是說,晉朝皇帝的權力受到了士族大姓的制約。

在司馬炎的時期,他的皇后楊氏就是士族大姓的代表,他們的結合就是一場政治婚姻。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必須要考慮楊家的立場。

楊皇后是堅決支持立嫡立長,把自己的兒子司馬衷捧上皇位。司馬炎認為皇太子不堪奉大統,楊皇后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

表面上來看,兩個人是在討論程序問題和合法性問題,最後卻是雙方勢力的較量。楊皇后在立太子問題上還是有一票否決權的,就這樣,司馬衷被送上了皇位。

司馬炎選擇了司馬衷為太子,又為他的執政能力擔憂。於是就不得不加了三重保險。一方面大封同姓王去守護邊疆,另一方面讓自己的大舅哥楊駿來輔政,還給司馬衷找了一個強勢皇后賈南風。

表面上來看,司馬炎可以安息了,三角形的政治架構很穩定。實際上卻不是如此,愚蠢的賈南風讓藩王進京,殺死了楊駿,掀開了八王之亂的序幕。

八王之亂後,就開始了悲慘的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和漢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摧殘,這一切都是司馬氏造孽。


新知傳習閣

司馬炎雖有26個兒子,卻只能把皇位傳給長子,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傻子晉惠帝司馬衷。這是因為司馬炎的皇位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他的弟弟齊獻王司馬攸。

西晉的司馬氏皇室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差勁,跟司馬家奪權過程中各支各派都出了大力,對皇位都有要求,導致皇室主支很不穩定有關。

篡位奪權是一個高風險的勾當,必須全族出力才行,在奪權過程中,司馬氏第一代的司馬懿固然是主力,但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也出了大力。到了第二代,司馬昭固然有很大作為,但對司馬氏的貢獻卻不如乃兄司馬師。

因司馬師無子,過繼了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為嗣子,所以司馬師死後,無論是司馬昭,還是司馬師生前的幕僚、臣屬,一度都主張讓司馬師的嗣子司馬攸即位,司馬攸自己也有這個覺悟,所以一早就經營自己的政治形象,聲譽很高。只是後來司馬昭滅蜀,聲望提高,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嗣子司馬炎,這樣大家普遍覺得對司馬攸有虧欠,於是朝野形成了司馬炎百年之後傳位司馬攸的意見,這是司馬炎不能容忍的。

既然司馬攸對自己的皇位和皇位繼承有巨大的威脅,那在選擇繼承人時就需要充分的合法性,不惹爭議。最充分的合法性就是從西周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宗法制度,嫡長子繼承,所以司馬炎只能選長子司馬衷即位,哪怕明知道他是個大傻子,還得多方遮掩。

司馬炎確實也有比較賢能的兒子,比如南陽王司馬柬、淮南王司馬允、長沙王司馬乂,但因為都不是嫡長子,司馬炎如果以立賢的名義立他們的話,大臣們有話說,他們再賢又怎麼能賢得過已有賢名幾十年的司馬攸?所以為了防止司馬攸繼位,司馬炎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力挺弱智的長子司馬衷。


文史宴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司馬炎要讓傻兒子繼位呢?從幾個方面可以說明原因:

、司馬炎的治國雄心沒有善始善終,以至於後期荒淫無度,在繼位的問題上考慮太粗糙,只重嫡長規則,忽略可行性。

司馬炎是西晉第一位皇帝,他結束了三國爭雄時代,滅東吳,撫人心,使中國再次統一。他的前半生治國還是比較靠譜的,勵精圖治,繁榮經濟,慧眼識才,內外統一,第一次做皇帝就能在建朝初期就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史稱“太康之治”。但是,也不知是否因為國家統一安定了,也繁榮了,

司馬炎的後半生開始躺在功勞簿上荒淫無度地過日子,為了將天下美女盡攬入懷,竟然實行了“禁天下嫁娶令”,全國的美女必須讓他先挑一遍,才能嫁人。一時間,司馬炎的後宮的美女就過萬了。此外,司馬炎的帝王生活可以說是極度奢華,他的後半生就在寵幸美女和奢靡之中度過。

由於縱慾過度,司馬炎感覺身體不行,時日無多,於是想到繼位問題。雖然他當時有25個兒子建在,只有楊皇后生的兒子是嫡長子。大兒子已經夭折,傻兒子司馬衷成了嫡長子。但當時已然荒淫無道的司馬炎並沒有心思或精力仔細思考利弊,只偏執地遵從嫡長子繼位規則,因為他自己就是靠這個緣故才能夠繼承父親司馬昭之位的,理由是歷史上廢長立幼引起的禍端太多。所以他才更加偏執於這個規則,哪怕嫡長子是個傻兒子,在他心中,自己的成功就是規則。

二、楊皇后勢力不容小覷,不敢輕易廢除傻兒子太子之位

雖然傻兒子司馬衷被立為太子,但他傻到了一定程度,智商令朝廷上下堪憂,父皇司馬炎也很捉急。但怎奈司馬衷是楊皇后所生,楊氏家族在朝中勢力龐大,楊太后的父親野心勃勃,受惠於司馬炎建國初期的安撫政策,加爵封侯,還和楊氏兄弟在朝中結黨營私,勢力越來越大。司馬炎或許考慮到扶持外戚勢力有利於建朝初期的政權穩定,但勢力過大也存在難以控制的局面,所以權衡之下也不得不考慮楊氏家族的感受。

三、孫子適合繼承皇位,寄託隔代希望

司馬衷雖然傻,但其兒子司馬遹卻小小年紀聰明智慧,很得司馬炎喜歡。司馬炎認為兒子雖然不適合做皇帝,但其嫡子將來名正言順地繼位,仍然會是一代賢君,江山照樣後繼有人。所以才容忍了司馬衷的太子之位。

四、司馬衷之妃賈氏幫其通過智商考驗

司馬衷的傻曾一度讓父皇看不到希望,別說做皇帝,二十幾歲還不懂男女之事,一直沒有子嗣,皇嗣繼承都成問題。司馬炎非常捉急,他派了一個自己寵幸過的女子謝玖去給太子性啟蒙。結果謝玖還真的懷孕了。這讓司馬炎看到了希望,原來兒子還沒有白痴到那種地步。

此外,司馬炎認為傻兒子能生下那麼聰明的孫子,說明兒子的不是病態的白痴弱智,只是智商不高。於是派人出了一些關於政事的難題去給兒子做測試。這些題被太子妃賈氏截住,聰明的太子妃便找人替司馬衷答了。司馬炎一看那些回答,竟然還不錯,就更加堅信兒子並非真的傻,最終傳位給司馬衷。

只可惜,如此留下的隱患是不可想象的。一個傻子做了皇帝,身邊的女人賈氏聰明至極,野心勃勃。楊太后那一族勢力盤根錯節。外戚干政,諸侯不服起義,皇帝非但不能治國還淪為爭奪權力的傀儡,一時間天下大亂。就連司馬炎可能都沒想到,傳位給個傻兒子這麼糟糕,不但適合讓其丟了性命,還讓其淪為天下人的笑柄。真是一念成魔。


音十娘

西晉王朝恐怕是中國歷史上讓人印象最差的朝代了。它非常短命,才僅僅維持51年之久,如果嚴格的從統一東吳開始算的話,那才活了37年。除了武帝司馬炎前期做了一點政績以外,其它時間的晉朝可以用烏煙瘴氣來形容。先是皇室內部發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來又有外族入侵,老百姓飽受戰火摧殘之苦,可以說天下由於西晉的統治,變得比三國時期更為混亂。


西晉出現這個局面,與武帝司馬炎立了個傻兒子司馬衷當太子有很大原因。那麼司馬炎看不出兒子司馬衷是個傻子嗎?為什麼一定要立司馬衷為太子呢?

題主說,司馬炎有26個兒子,看起來似乎太子的備選人很多,其實不然。晉朝本就是篡奪曹魏的江山,甚至還做了弒君這種犯大忌的事,他得江山心是很虛的,很多人都不服。如果司馬炎還不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嫡子繼承製,那晉朝的統治根基將會十分不穩固,很可能內部會發生動盪。


司馬炎有兩位皇后,分別是楊豔和楊芷,都是名門楊家的人。楊芷生的兒子早夭了,太子只能從楊豔生的兒子裡選。楊豔有三個兒子,長子早夭,次子司馬衷、三子司馬柬。

對於晉武帝來說,其實他只有兒子司馬衷和司馬柬兩個選擇。司馬衷是個傻子,我們都看出來了,司馬炎當然也知道。司馬柬雖然沒多大本事,但至少是個正常人,當接班人是沒毛病的。晉武帝是完全傾向於選司馬柬做他的接班人的,所以他封司馬柬為秦王,食邑八萬戶。當時其他諸子食邑最高不過五萬戶,司馬柬足足多了三萬戶。除此以外,司馬炎還把雍涼地區的兵權交給了司馬柬,要知道司馬家最初就是掌握雍涼地區的兵權發跡的。司馬炎這麼做,可見他心中對司馬柬當太子的認可。


然而,雖然司馬炎是皇帝,但他也不能隨心所欲。在司馬柬和司馬衷身後,站有楊家和賈家兩大勢力。對於楊家來說,他們是不慌的,因為司馬柬和司馬衷都是他們楊家的外孫。而賈家人卻必須讓司馬衷當皇帝,因為他們家女兒賈南風已經嫁給司馬衷當老婆了。

賈家人遠比楊家人兇狠好鬥,晉朝弒君這件事就是賈充叫人做的,他的女兒賈南風也不是省油的燈,而反觀楊家,則在政治鬥爭上要懦弱的多。在殘忍的政治鬥爭中,往往是弱肉強食,懦弱的楊家註定要被賈家吃掉。


公元290年4月,司馬炎去世。賈家迅速發動政變,把楊家滅門,被夷三族。隨後,賈家把司馬柬騙到京城,封司馬柬為大將軍,並宣佈司馬衷繼承皇位。司馬柬做大將軍,看上去升了官,其實已經完全被架空。在他離開封地的那一刻,他的位置就被賈家心腹擔任。失去權力的司馬柬不久就在京城莫名其妙的死去。


晉朝被一個傻子皇帝司馬衷接管,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陰謀,賈家人就是這場陰謀的背後主使。由於賈家上位十分不光彩,和後來賈南風的亂政,司馬家的各位王爺們都十分不滿,不久就爆發了為爭奪皇位的“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就此揭開了三百年混亂的帷幕。


遊戲探索機

在朝廷每一件看似偶然的事件都有它的必然性,看起來平常的事,背後都是一堆人角逐的結果,其他事尚且如此,選太子這種關係著國家命運和天下的大事,關係著每一個權力者的命運的事,怎麼可能那麼簡單呢?

有人說,司馬衷能做上太子之位,是因為他的兒子非常聰明,司馬炎看中這點,想隔代傳位,

司馬衷是259年出生,267年被立為太子,時年九歲,278年兒子司馬遹出生,此時司馬衷做太子已十二年,到司馬遹七八歲“顯露才華”時,司馬衷已做太子近二十年,如果說是因為司馬遹有才華,那司馬衷是如何坐穩這20年的呢?這實在經不起推敲。

實際上,司馬衷能坐上太子之位,並穩坐太子之位二十多年,就是因為他智商低,他是弱勢皇子。

司馬炎登基稱帝的時候30歲,即使他打算60歲死,太子要做太子三十年,這三十年裡,必然跟皇權有衝突,對於皇帝來說,一個強勢太子,絕對是個威脅。

試想一下,一個皇子當了太子,以後就是皇帝,朝臣為了老皇帝死後,權力能保持下去,必然會依附於太子周圍,形成太子黨,一個強勢太子,一個年邁的老皇帝,實在沒有信心相信,臣子們會在他們之間選擇自己。

往前翻翻歷史就知道了,

周幽王看到太子宜臼權力太大,想廢太子,於是太子直接聯合犬戎滅了自己國家,周幽王身死國滅。

楚成王看到太子商臣權勢太大,想廢了太子,於是商臣直接發動政變,弒君篡位。

趙武靈王想用另一個兒子制衡當時已登基的趙惠文王,於是沙丘之變,被餓死在行宮。

劉邦的弱勢太子劉盈,最後劉邦也覺得威脅太大,想廢太子,最後居然廢太子失敗了,

漢景帝太子權力太大,於是廢太子劉榮,劉榮被殺。

漢武帝太子劉據權力太大,僕人敢在皇帝御道上駕車,太子的人馬最後跟皇帝的人在長安打戰五天五夜,可見權勢之大。最後無奈選擇八歲的兒子做太子。

這種種經驗告訴司馬炎,一個強勢太子的威脅有多大了,如果立其他強勢的兒子為太子,最後的結果不是自己被殺就是太子被殺。

而對於諸侯王和豪門貴族來說,一個強勢皇帝,上臺後,肯定會奪權,會削蕃,削弱豪門貴族勢力,而一個弱勢皇帝,就不會有這些擔心了。

這也是為什麼司馬衷這樣一個有智商問題,做太子二十多年裡,沒有一個皇子對他的太子之位發起挑戰,沒有一個貴族質疑他的能力?

因為所有人都希望一個弱勢皇帝的出現,只有弱勢皇帝,每個人的利益都可以保障。而強勢皇帝上臺後,絕對會收權和削蕃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圖)劇照司馬懿

一、這涉及到了到了司馬家族內部權力糾紛,司馬炎將王位傳給長子是因為為了顯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因為司馬懿作為晉朝前期的奠基人,死後是把晉王為傳給了長子司馬師。由於司馬師逝世後沒有嫡親兒子,而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攸是司馬昭過繼給司馬師的。所以司馬昭表明司馬攸年幼代替司馬攸攝政,但是最終卻傳給了自己的長子司馬炎而不是次子司馬攸。同時司馬炎繼位後為了表明自己王位合法,就將皇位傳給了長子司馬衷(弱智),來顯示自己合法。


(圖)司馬昭

二、受到中國宗法社會影響,嫡長子繼承製度。正是由於司馬炎兒子太多,為了避免諸多王子奪取皇位而導致相互征伐和流血事件,所以不得已才講皇位傳給了長子司馬衷。

(圖)司馬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