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九尾狐,為何古人稱之為祥獸?

痰盂

九尾狐在先秦之前為什麼會看做是瑞獸呢?這就得說說中國古代一本著名的書和一個著名的人了。

說起九尾狐,可能我們第一印象便是想到了古代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九尾狐狸精妲己,那不是一個妖媚淫邪,禍國殃民的妖孽嗎?既然說九尾狐在古代的祥瑞之獸,古人為什麼要將她描寫成蠱惑君主,殘害百姓,為禍國家的妖邪呢!九尾狐是否真的在古代有被稱為祥獸呢?其實這個說法在先秦時期是很流行的,從那時起,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都能找到有關九尾狐是瑞獸的說法,但後來九尾狐善良形象、美好品德的象徵逐漸被黑化,變成了兇惡形象、惡劣品質的象徵,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元代,明代的文學作品中將九尾狐描述成了妖邪的原因。前面說到九尾狐被看成瑞獸的原因主要源於一本書和一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山海經》中的九尾狐

九尾狐最早的出現記載於《山海經》

  1.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之不蠱。”
  2. 《山海經·東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3. 《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4.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山海經中其實也並沒有明確說到九尾狐是祥瑞之獸,只是對其外貌進行了簡單描述,但東晉的郭璞(最早給《山海經》做註解的人)曾點評過這其中的九尾狐,說這是祥瑞之獸,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說到:"太平則出而為瑞。"

大禹與九尾狐

在《吳越春秋》中記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彼昌。”,這裡說到大禹遇見九尾狐之後,便開始成家立業,成就了一番作為,故將九尾狐的出現既看做婚姻愛情之兆,有預示著稱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故那時的古人講九尾狐看成是瑞獸。

但後來也因九尾狐象徵著婚姻愛情,到漢代也逐步演化成了"子孫繁息"的德獸,而這再到後面逐漸將狐的性能比喻人類性愛魅力,逐漸黑化成了淫邪之物。


靈魂的感觸

在古代,九尾狐曾在很長曆史時期被視為原始宗教信仰和部落圖騰,是一種祥瑞之獸。《山海經》中就有關於九尾狐是祥瑞之獸的描述,它說,在東南方有個叫青丘國的地方,這裡以九尾狐作為他們部落的圖騰。九尾狐有著神奇的能力,能夠威脅敵人,以保護它的子民。如果,有人吃了九尾狐的肉,那他就能抵禦一切邪魔的侵害。

此外,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其中說到大禹的妻子是塗山氏,而她孃家的部落就是以九尾狐作為部落圖騰。有次大禹路過塗山,恰巧碰見一隻九尾白狐,頃刻間被其魅力所傾倒。而且,在塗山族的民歌中,就經常唱到九尾狐是一種祥瑞的徵兆,預示著幸福太平。同時,塗山也曾飾九尾狐先祖所在地,而塗山氏則是九尾狐的後人。因此,傳說講誰若是在塗山成家立業,就一定會得到九尾狐的保佑。聽過這些歌后,大禹便娶了名叫女嬌的塗山氏女子為妻。

此外,古人還認為九尾狐屬於仙界中極其罕見的種族。它們分佈於仙界各層,而且喜歡住在深山野谷中。特別是九尾白狐之類全身雪白的毛色,顯得超塵脫俗。傳說,九尾狐一百年後就可以化身為人,並且都是傾城傾國的絕世美女。但是它們的行蹤卻是極為神秘。

到了漢代,九尾狐還被視為祥瑞之獸,但以往相比,這時期它們經常會出現在房屋建築、器皿傢俱等的圖案中。例如,就有關於王母娘娘的圖案,在她的周圍經常是九尾狐、白兔和三足烏成組出現。整體象徵著吉祥康泰。

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九尾狐的形象也漸漸發生了變化,開始被視為妖邪之物。這種觀念特別在明清時期更是得到廣泛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