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天才出於積累 聰明在於勤奮

傑出的數學家華羅庚 (1910-1985)雖僅有初中學歷,但其一生髮表數學研究論文200餘篇,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為我國數學科學的發展和普及工作做出重要貢獻。有人說他是數學天才,他認為:天才出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

成功的鑰匙———勤奮和積累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後,在上海上了一年職業學校。因交不起學費,只好輟學回家幫父親料理小雜貨店。但他並沒有屈從於命運的安排,毅然開始自學生涯。他每天堅持自學10個小時以上,沒有紙,就用包棉花用的廢紙寫字、演算。他明白,求學問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要學到真本領,就要花力氣,絞腦汁,付出勞動的代價。

日復一日,華羅庚沉醉在數學王國中。有時候顧客要買東西,喊他聽不見,問他答非所問。顧客要買香菸他拿來了火柴,要買棉花卻給了燈草,因此被人稱為“羅呆子”。5年間,他自學了高中和大學初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華羅庚在 《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引起了清華大學熊慶來教授的重視。1931年,他被調到清華數學系任助理員,從此踏上了一條通往學術的征途。在清華人才濟濟的環境中,華羅庚立下一個宏願:以過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他的座右銘是:“見面少敘寒暄話,多把學術談幾聲。”“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心安。”

後來當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他從不提及自己的天分,他認為“天才出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基於勤奮與努力,他在清華只用了5年時間,就從助理員、助教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在進修期間他一心只求學問,兩年裡寫了10多篇論文,深得著名數學家哈代的讚譽。

1938年,華羅庚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回國後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學校召開資格審查委員會,全體一致通過了他的教授資格。他在舊民居用香菸筒自制油燈的艱苦環境裡,歷時2年完成了有名的專著《堆壘素數論》。1946年他應邀赴美,歷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

學習重方法 嚴師出高徒

華羅庚與現代中國數學開拓和發展的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他為培養新中國數學家和骨幹隊伍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經常告誡學生,“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抓住機會學習,做到 “熟能生巧”,“必須知道,只有不畏困難,辛勤勞動的科學家,才有可能攀登上旁人沒有登上過的峰頂”。

他認為,求學問就是一個“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前者是學習、接受的過程,“譬如我們讀一本書,厚厚的一本書,加上自己的註解,就愈讀愈厚,我們知道的東西也就 ‘由薄到厚’了。但是這個過程主要是接受和記憶的過程”。後者則是消化和提煉的過程,“即把學到的東西,經過咀嚼、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的問題來”,到這時就會感到這本書變薄了。

中科院數學所初建時,年輕的研究人員像學生一樣聽課,華羅庚對他們嚴格要求。每天黎明,他就去他們的宿舍敲門,然後一起討論問題或是講課;有時睡到半夜,他會把學生挨個叫起來,把白天所講題目中發現的問題再講一遍。他從不講廢話,也不閒扯,談的都是數學。嚴師出高徒,短時間內,在華羅庚悉心培養下,以萬哲先、陸啟鏗、王元、陳景潤等為代表的年輕人迅速成長起來,共同在中國開創瞭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等多方面的研究。

一心為人民 慷慨擲此身

新中國成立後,華羅庚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帶領家人毅然歸國,並在途徑香港時,寫下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大聲疾呼:“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歸國後,他依然在清華任教,中科院數學所成立後兼任所長。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數學系併入北大,華羅庚才離開清華。

從1965年開始,華羅庚開始思考數學如何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問題,毅然放棄了鍾愛的純粹數學研究,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普及工作中。他選擇了以改進工藝為主的“優選法”與改善組織管理的“統籌法”來普及。為了讓普通工人能明白,他對這兩個方法作了簡化,儘量避免數學語言,以最易懂的話語進行講解。在近20年的時間裡,他不顧勞累和年老多病的身體,幾乎跑遍了中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傳授數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華羅庚到日本講學,倒在日本東京大學的講壇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去世,人們輓詩:“將軍死在戰場,學者死在書房,可敬的你,耗盡心血一腔,光榮的死在科學的講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