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有給同行"留飯吃"的傳統嗎?

人生一世圖個樂

這東西,分兩方面看,以前,的確有這麼個不成文的規定,倒不是說“留口飯”,還是“不留飯”的事情。

因為那時候,基本都是落地擺攤,賣的就是手藝活兒,我站在這一圈裡,你今天來,看著新鮮,明天看一樣的,保準再也不來了,我都看過了,為嘛還給你扔銅板兒呢?



於是,每一個說相聲的,都要留點後手,比如,這一段說了前半截,返場個小曲調,明天,我再把後半截補上,返場來個西河鼓。

這是當時舊社會條件限制的,如今,可不一樣了,你列位,有去過德雲社小劇場的沒?不說外地的,就說北京城裡的,各位一天去一次?不是吧?

現在,人們生活節奏都快,好容易擠出點時間,買張票,聽聽相聲,或許明天就得出差半月,要不興許,就得倒班三天兩宿。



老郭明白,在臺上說都是老朋友,他清楚,臺下今天的,和昨天的都不是一幫人了,我給你足點,回去,你也不至於覺得聽的刺撓,不過癮。

你下回也許,半年,甚至幾年才來一次,我老郭明白,不怨你,這是時代變了的原因。但,藝德我得要有,給你足分量,對得起你的票,也對得起祖師爺。



另一方面,的確有的不好,不好在哪?因為,你都把底亮這麼多,你讓同行咋辦?就算知道的也不少,可兜裡屬實沒多少乾貨,今天拿出來,明天怎麼活啊?

玩笑話,別當真,當真的話,還請,多當真一點。

文人草堂,平民閒話,篇篇精選。


文人草堂

相聲界沒有給同行“留口飯”的傳統。

同行才是赤果果到底仇恨,每個人都恨不得弄死對方,還給同行留口飯,沒必要。

再說郭德綱返場次數多遭到同行指責的事情。

郭德綱說的就一定是真的麼,聽風就是雨,他說受到指責就真的受到了麼?他還說于謙家裡琥珀裡有長頸鹿呢。

相聲傳統是返一返二再返三,一般不會超過三次,因為好的返場節目都是短小精悍拿手的,肯定能把觀眾逗樂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返場勢必會對接下來的演員登場有影響。曲藝界不止一次出現過前邊演員返場過於火爆後邊演員壓不住讓觀眾喝倒好的,所以好的演員返場時候會把握節奏,給後邊演員墊好底。

當然老郭德雲社是自己家開的就另當別論了,而且老郭也明白這個道理,一般返場多次時候都是壓軸最後一個節目,返場唱個《大實話》結束表演,不至於讓後邊演員張不開嘴。

同行覺得郭德綱返場沒意思是老郭返場越來越不像返場。

場是什麼,觀眾沒聽夠,不斷鼓掌,或者臺地下有人捧,臨時起意回身來一段。回後臺再上來叫“臺下返”,走到臺邊讓攔回來就“臺上返”

老郭的返場是有私心的,你說觀眾花個大幾千來看相聲,自己不賣點力氣怎麼對得起票錢,多返幾次唱,多走幾趟,返到半夜的唱,不是顯得自己給的多更賣力氣了麼,觀眾看著心裡也舒坦,覺得老郭夠意思沒白來。

不管是老郭演技還是主持人安排,老郭返場還是為了討好觀眾,古時候師傅教徒弟,觀眾比作一條狗,誰有能耐誰牽走。老郭這是奔著把這條狗餵飽撐死的路子表演的。

至於給同行留不留飯,他們餓不餓死,老郭可真沒操心過,至於受到同行指責怎麼辦,誰看不順眼活該,死切。


四斤

雖沒聽過,要給同行留飯吃這個傳統。但,早年間,說相聲算是跑江湖的。江湖裡,總有給人留一線的傳統。

所以相聲界,也應該會有些照顧同行的行為。

郭德綱曾說過,相聲界有“借腕養腕”的傳統。一個相聲演員,由於自身條件等,怎麼捧都捧不紅,這時候就可以借腕養腕了。

可以找當紅的演員捧他,也可以去罵當紅的演員,這樣輿論有了,慢慢的名氣也就有了。

紅演員肯捧你其實也就是給你飯吃了,算是留了點飯給你。


現在,市場經濟,全靠本事,但做的一家獨大也是有風險的。所以為自身考慮,也會為同行留些飯吃的。

至於返場,一般來說,不超過三次,但返場是觀眾熱情的反應,也是演員的誠意。

當觀眾熱情高漲,演員也願意演時,返場就水到渠成了。

郭德綱的演出,火爆異常。返場22次時很多,最高到了25場,這在相聲界算創了記錄了。

一些人反對他,一是拿老傳統,返場不過三說事兒,二是,看郭德綱演出這麼成功,自己嫉妒,三是,沒有原因,為了反對而反對。

不管怎樣,有需求才有存在的意義。既然觀眾需要,演員就要盡力。


有南塘



關於春晚,郭德綱表達的意思是:很多同行就指望春晚活著了,閒了一年了,春晚再不讓人家上,那指著什麼吃啊?人家餓肚子,你卻活的那麼滋潤,能不恨你嗎?所以春晚,能不上就不上了,有的電視臺關係在那了,不去不合適,所以一年就去個一家兩家的夠了。


關於天津重新開小劇場,郭德綱表達的意思是:那邊以前開過,但是和劇場的帳搞不清楚,所以關了。現在不開就是給同行留飯,畢竟天津說相聲的太多,水平又參差不齊,我不能砸了別人飯碗。


郭德綱在年輕時,確實氣勢逼人,最近幾年脾氣穩了許多,所以才能夠經常在他嘴裡聽到給同行留飯這種話。


從實際情況看,最近幾年,郭德綱確實很少出現在各大電視臺的春節檔,就連岳雲鵬都很少出現了,最多也就是燒餅和張鶴倫偶爾出現一下。


德雲社的小劇場,之前很多傳聞要開的地方都沒有開,比如瀋陽、大連、上海、濟南等等,雖然可能有選址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當地都有同行演出應該也是因素之一。


牙快笑掉了

怎麼還會有這種傳統,純屬無稽之談。簡單的說,就是羨慕嫉妒恨。



先說您所謂的傳統一說。我想這個應該是願意苗阜和郭德綱的微博大戰。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苗阜處處和郭德綱較勁,郭德綱發滿坑滿谷的現場照片,苗阜也發,有倆空位,還尖酸刻薄的調侃說讓天下人恥笑。還說什麼不讓他們說了,說相聲的就剩一家就好了,他們啥也別幹了。沒有這麼絕對,反正是八九不離十。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虛偽的話。真有這種傳統,還分什麼你我幹什麼,一塊唱,說,得了唄。市場本來就是競爭的,自己不下苦功夫,還不讓別人發財了,指望別人留飯吃,真不如遲早推出。



郭德綱遭到同行仇視,不是一天兩天了。從一開始的讓相聲迴歸劇場開始就處處擠兌。據郭德綱自己爆料,有人聯名上書要取締三俗場所,還組織人員到有關部門前靜坐示威。這還叫同行?有這樣狠心的同行?就這還好意思讓別人留口飯吃。臉皮是有多厚。



郭德綱遭人仇視嫉妒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能力太強,弟子眾多,發展壯大之後,更是掌握了話語權。俗話說,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傳言郭德綱在外面只喝助理遞過來的水。這也是以防萬一,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嗓子。可以說,德雲社現在霸佔了相聲商演的大半江山。但他們別忘了,正是郭德綱讓相聲再次復興,也是他盤活了整個市場。也讓這麼多相聲人重新說起了相聲,不感恩也就罷了,還詆譭誹謗,簡直了!!!!!





相聲閣


伴你同行forever

這是倆個問題,不能籠統的一概而論。

相聲界素來就有給同行“留飯吃”的傳統,這個留飯並不是業外理解的那樣。更主要體現出來的是同行之間相互關照、相互提攜的藝德。具體來講就是:

這個段子你說的比我好,我就不再說了。不給同行開攪。

這才是相聲界“留飯吃”的傳統真諦。

比如說,解放前侯大師在天津,以“柳活”好著稱。有一個段子《八大改行》,學唱八個不同藝術門類著名演員的經典唱段,(但學唱誰並不固定,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也不一定非學八個,猶如《八扇屏》,根據時間長短決定使幾番。)許多人都使這塊活。馬三立也常演此段,並有不同於他人的版本,有一次聽了侯寶林的《改行》後,對人說:“這段人家使的好,咱比不了”。從此,馬老再也不說這段了。再比如,郭榮啟先生的《打牌論》,本是馬老之兄馬桂元最為拿手的段子,但老郭爺使響以後,馬家人從來不說了。同理,有誰聽過侯寶林說的《開粥廠》《誇住宅》?以侯大師的藝術能力,這些傳統段子能不會嗎?不過是覺得說的不夠拿手,不說而已。

不但相聲界,京劇界也是如此。《鼎盛春秋》(伍子胥)、《擊鼓罵曹》都是譚家經常上演的名劇,但經楊寶森唱紅後,譚富英再也不動這倆出戏了。

說白了,演員要有自知之明,拿不動的就不動,不糟踐藝術,哪段誰說的好讓誰說,說不好勉強瞎說,即是對觀眾不負責,也是對相聲藝術不負責。你演你拿手的,我說我把杆兒的,這才是相聲界給同行“留飯吃”的本意。



明揚51

給同行留口飯吃,這話至少我在相聲行業裡沒聽過。倒是生意場上很多。中國人做生意的習慣是趕盡殺絕,不給別人留飯碗。生意上同行是冤家,競爭激烈地可以用撕殺來形容。這一點上中國企業倒是可以學學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兩個公司,喜歡攝影的朋友都知道,尼康和佳能相機是錯位銷售,幾乎不會推出性能參數一致的相機產品,加上鏡頭群的固定,所以沒有太多的競爭。

相聲是手藝人,靠手藝憑本事吃飯。最初的撂地兒表演,畫鍋要錢,因為每天都要去掙錢,一天不去就沒飯吃。如何吸引住客人,讓人聽就是本事,那時候藝人的個人特色並不明顯,就是活兒路寬,會的多,就能招攬到客人。到了郭德綱這一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體制內的相聲演員。體制內的相聲演員有工資收入,雖然不高,但也經常出席一些活動,或參加電視電臺的錄製,錄上幾段也不用管有沒有人聽,反正是吃喝不用發愁。

郭德綱等茶館相聲的藝人們,就是靠著演出掙錢,郭德綱未成名之前,沒有綜藝、廣告代言、影視演出的收入,賣力氣、給的多,也是學習了老相聲藝人的門風。如何對待衣食父母,是體制外相聲藝人的生存之道,在這點上,郭德綱情商也很高。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非常強調個人風格。郭德綱看的很透,他曾經說過,為什麼鼓曲、京劇、相聲不景氣,就是因為沒“角兒(jue,二聲)”。像以前相聲的幾位宗師大家,張壽臣、劉寶瑞、侯寶林、馬三立、郭榮起、常寶霆、馬志明、蘇文茂等都有獨特的個人魅力。“角兒”在臺上一站,不用說話,觀眾都愛看。說的每一句話,觀眾都覺得可樂。同樣的一句話,“角兒”說出來就可樂。

郭德綱成“角兒”後力捧幾個徒弟,也是強調了個人風格,岳雲鵬的賣萌、張鶴倫的耍賤、張雲雷的女孩兒緣兒、郭麒麟的帥賣、陶陽主攻京劇等。比起馬季姜昆徒弟的千人一面,郭德綱在育徒上做到了百花齊放,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

返場是一個回報觀眾的方式,作為正活之外的小段子小節目,郭德綱創了返場之最。這也是活兒路寬、個人風格突出的表現。換作普通相聲演員,返場要表演正活之外的段子,會不會那麼多,能不能獲得比更活更響的掌聲,能不能出現更火爆的場面,這都是現實的問題。至於受到同行的指責,我的看法是同行們也是羨慕嫉妒恨,年輕的同行,體力好但沒郭德綱會的多,年長的同行,會的也許比郭德綱多但沒郭德綱體力好。或者也沒人家會的多,也沒人家體力好。給的不多,說不出彩,唱也不行,又沒特色,收不到鐵粉,沒有回頭客。這其實並不關郭德綱什麼事。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也許早已被小品和其它綜藝所取代,這倒不是危言聳聽。


小智攝影文學

我是04年開始聽相聲的,但是在那個時期我沒聽說過“留飯吃”這個傳統。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從業人員靠其他同行“留飯吃”,那麼不如去換一個行業,看看有沒有其他出路,別浪費時間了。


對於返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06年德雲社十週年慶典,那一天我記得買的是高價票,因為不是北京本地人,工作的地方比較偏,買票不是那麼方便。

當天演出開始我們呼啦啦一千來人進了劇場,正式演出一直演到凌晨十二點半,演員們賣力氣,底下的觀眾也是掌聲不斷。

到了十二點半,其實演出才到中段。後面老郭帶著德雲社的演員直接返場到

凌晨三點半,整個演出持續了七個小時,聽著過癮,可以稱得上是“史無前例”

說實話,我都記不清當初返場多少次了,看的太專注,一個節目接一個節目,哪有時間數節目?

《我要反三俗》在那個晚上也是首次亮相,旁邊那大姐剛進來的時候特淑女,演出開始也是繃不住了,笑的比我聲都大。


“有一位前輩說得好,一段相聲笑料多不一定好,但不笑一定不是好相聲。我們德雲社一不感謝專家、二不感謝同行,只感謝關心愛護我們的‘衣食父母’,有你們才有德雲社的今天。”

上面這段話是老郭在結束的時候說的。

我認為,在你演出沒違法亂紀的情況下,同行的指責就是一種讚美。

那時四面楚歌,八方來敵,我還軟弱忍讓,力求和平,那不是等著輸?


慶字輩兒

相聲界沒有給同行“留飯吃”的傳統,但是可以“求同行賞飯”。

相聲講究“平地摳餅對面拿賊”,所有藝人都是憑手藝吃飯,自己摳不起餅只能求同行賞飯,在過去是很丟面的事,所謂的“留飯吃”其實是藝人自愧不如求別人賞飯。

求人賞飯和留飯吃是兩個概念,求人賞飯是你的態度,留不留飯是別人的態度,這個不能混淆來說,故意混淆概念是耍流氓,無理當有理說。

相聲裡還有許多包袱是帶個人創作特色的,比如岳雲鵬的“打死你個龜孫……”,這類包袱別人使不響,只有岳雲鵬才使的響,那麼在這場演出岳雲鵬沒上場之前,別人不許使。

但是這不叫留飯吃,別人有飯吃你不能去攪和,別人吃的好不好是他自己的事,你不能故意去拆別人臺。

至於返場過多就等於商場做促銷,返利越大顧客受益越多,至於同行指責無非因為你郭德綱在促銷方面幅度過大。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郭德綱是賣票的相聲,他不可能去做虧本買賣,商家有錢賺那麼做點消費返利沒什麼不可以,大家都可以給顧客返利。

你做不到郭德綱的那種程度是你自己沒本事,只能怪自己和自己的師父,怪不到郭德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