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乃陕西和甘肃的交界处,因地处泾河川腹地而得名。这里居丝绸古道要冲,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周围分布着大云寺、水泉寺、王母宫、南石窟寺、罗汉洞、丈八佛寺等重要的佛教遗存。

2014年8月31日,我第一次来到泾川博物馆,当时这里的大门紧锁,只好在门口观望一下,就匆忙离开了;今年4月29日,时隔四年之后,我再次来到泾川博物馆,终于有机会进入院内参观——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泾川博物馆位于城隍庙内,这里是一处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的大殿是泾川境内保存最好的明代古建筑。如今,中轴线上仅存大殿和寝殿,两侧新建的配殿,作为博物馆展厅。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根据《泾川县志》和《重修城隍庙碑》记载:泾川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咸丰八年(1858)、民国九年(1921)曾经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和补修。由此可见,泾川城隍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基本沿用了城隍庙原有的布局形式。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建国以后,这座城隍庙一直作为食盐库使用,后来才移交给文物部门管理。1989年,甘肃省文物局拨款四万元,在这里修建起文物库房;1999年,县政府投资十万元,修建起文物展厅和博物馆的大门。有模有样的泾川博物馆,终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目前,泾川博物馆只有两个展厅,分别位于东配殿和大殿中。其中,东配殿内展出泾川县境内出土的珍贵佛教文物;大殿内陈列着博物馆收集的历代铜镜。

2012年12月31日,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的村民,在唐代大云寺遗址东侧抢修道路时,意外发现了两处埋藏着佛教造像的窖藏坑。其中,一号窖藏坑距地表1.5米,长2.4米,宽1.9米,深1.2米,坑中的造像可分为三层,体量较大的造像,均仰身或面西侧身放置;体量较小或残破的造像,放置于较大造像的空档或四周的缝隙之中。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两个窖藏坑共出土造像260余件,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的石刻造像,以及少量陶造像、泥塑造像、经幢等单体造像和造像碑等。这些造像雕刻刀法精细,造型优美,艺术价值极高,对研究北魏至隋唐佛像风格的发展变化有重要意义。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这里出土的造像大多残损,题材有立佛、立菩萨、弟子、天王、二佛并坐、维摩文殊等。其中,大型立像的高度,多在1.4米至1.7米之间;小型造像的高度,多在0.2米至0.5米之间。另外,大多数造像有彩绘,颜色以红、绿、白三色为主。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在展厅最显眼的地方,安放了一件隋代的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菩萨的身体修长,腰部略微扭曲,头戴贴金连珠纹花绳式宝冠,肩部两侧有两圆形贴金饰物。面相圆润慈祥,额部雕刻白毫,内部原嵌有宝珠,可惜已经丢失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除了两处窖藏坑之外,这里还发现了一座地宫,出土了一具长约0.45米的陶棺,陶棺里面安放着一个木匣子。根据陶棺东侧出土的铭文砖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龙兴寺曼殊院的高僧云江和智明,一起收集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藏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的地宫。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馆藏文物1600余件,按质地可分为金、银、铜、铁、陶、瓷、玉、木、骨、石、丝棉、字画等;其中,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121件,三级文物494件,包括旧石器时代的头盖骨化石、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的平折宽口沿彩陶罐、商代玉戈、西周铭文铜爵和铜觚、唐代金银棺、元代纪年瓦兽件等。

可惜,由于展厅数量有限,这里绝大多数的文物没有展出。目前,只在城隍庙的大殿内,陈列了一些馆藏的历代铜镜,根本没有反应出泾川博物馆的特色。未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里还需要一个介绍泾川县历史的基本陈列。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在大殿内的展厅中央,安放着一尊北周时期的青石佛立像,出土于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的宝宁寺遗址。石像高约1.8米,重量约千余斤,褒衣博带,面容慈祥,左手弯曲紧握裙带,右手上举施无畏印,赤足立于圆形莲花台之上。堪称北周佛像的代表之作,可以算作这里的“镇馆之宝”了!

佛韵流光:参观泾川县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