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術就值得信賴,華為雲憑什麼認定自己“有未來”?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這是牛頓的自謙名言,但事實上,大家都希望有這樣的巨人肩膀可以站上去。

有技術就值得信賴,華為雲憑什麼認定自己“有未來”?

最近幾天,出差路過廣州新白雲機場2號航站樓的人們都彷彿步入了雲中漫步,這是一段華為打造的浸入式景觀通道,人們也記住了那句slogan “華為雲,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

實際上,這段廣告場景的背後,是華為雲與白雲機場合作的智慧機場最新案例。此前,作為領先的雲服務提供商,華為通過LTE無線地勤調度、模塊化數據中心機房、智慧安防、集成通訊雲通信、機場物聯網、雲&大數據平臺等八大解決方案,已經為迪拜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青島新國際機場等量身定製了“智慧機場解決方案”,全面提升了機場的信息化水平和運行效率,助力民航行業的科技創新。

2017年3月,華為宣佈成立專門負責公有云的Cloud BU,五個月後將其升級為一級部門,舉全華為公司之力來做雲計算,由此掀開了從雲計算從Cloud 1.0到Cloud 2.0進化的新篇章。華為雲從低調到出鏡,在雲計算的半路“突然”衝出,除了藉助華為這個科技巨人的臂膀,也有其必然的成功因素。

華為有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和全球化優勢,雲計算業務發展有堅強的臂膀支撐

華為是中國最成功的國際化科技公司,業務遍佈全球。截止目前為止,華為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信設備提供商以及世界Top3的智能手機企業,同時華為的企業業務也十分強大,雲服務的提供由來已久,在整合推出之後的幾年來,華為雲已經迅速進入國內雲服務市場的領先者陣營。

從世界來看,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等在雲計算發展方面動手早成果多,而國內主要以阿里巴巴為首,雲計算廠商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大公司範圍內。有人認為,這是互聯網基因的作用使然,因為雲計算本來最初就是互聯網公司在業務需求的推動下將剩餘資源分享出來的產物,對於其他非互聯網化的傳統科技企業來說,不僅不需要雲計算,甚至開始階段成為了雲計算發展的對立面,包括IBM、思科等等,沒有跟上發展節奏。

但是,如果就此認為雲計算已經格局落定,其他公司失去了機會,那一定是大錯特錯,因為真正的早已經互聯網的科技企業其實早就出手,只是低調至此,不僅行業友商,甚至到連自己都可能忘記了自己早就是行業翹楚。直到華為雲BU成立,然後喊出“五朵雲”,行業才發現,雲計算領域早就站立著一位巨人。

雲計算要具備互聯網基因是毫無疑問的,這是由其業務屬性決定,所以,世界上大多數的軟硬件企業都在雲計算方面折戟,而大多數的電信運營商獨立開發的雲計算也被侷限在了特定領域難以發揮普惠價值,但是,互聯網基因卻並非是那些被公認的所謂“互聯網公司”獨有。

華為並非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但卻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公司,甚至更是互聯網基因集大成者。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認為,華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 “互聯網應用”公司。一方面,華為消費者雲服務業務在中國體量龐大,用戶3億,圖片下載量每天逾8000萬張,華為電商業務體量很大,每一款新手機的搶購在1秒鐘之內就可以過億;另一方面,華為本身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國際化企業,全球170多個國家發展業務,全球18萬多名員工,每天電話會議超過5萬次,業務覆蓋廣,自身天然需要雲計算,也孕育出了非常多的雲計算應用。

更重要的是,華為的雲計算還有著互聯網公司不具備的優勢。即便是亞馬遜、谷歌,或者是阿里巴巴、騰訊,都需要在雲計算業務上從本土走向世界,然後一個點一個點的開服,為更多的區域和用戶提供服務,但是,作為全球電信服務的領軍企業,本來就是天然全球化的。

有技術就值得信賴,華為雲憑什麼認定自己“有未來”?

對於華為來說,根本不需要有海外開服的概念。因為華為本身就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在華為的視野中,北京與巴黎、上海和倫敦,在業務上沒有本質區別,差別只是距離遠近而已。無論哪個業務,一開始就是考慮全球化的佈局。比如,華為很早就與法國電信、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合作,在拉美和歐洲、亞太等地提供全面服務。

到現在為止,華為已經在提供面向全球的雲基礎設施服務,這一步走在了所有云服務上的最前列。華為自身的全球化業務使用雲服務,開發創新應用為電信運營商提供雲服務,聯合全球電信運營商為世界各地用戶提供包括企業與個人的雲服務,由此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和更加可靠成熟的雲應用,這一競爭力在行業中絕無僅有。

深謀遠慮,從Cloud 1.0到Cloud 2.0,應用上雲和企業賦能成華為雲發展重點

事物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雲計算也不例外。在雲計算初期的1.0時代,表現為面向互聯網的標準化雲服務。簡單的說,這時候的雲計算就是資源上雲,雲存儲是主要表現形勢,雲服務往往要求業務來適配服務。

在這個階段,主要優勢集中在互聯網公司,成為亞馬遜谷歌這樣公司的天下,但華為也並非沒有用武之地。華為擁有在基礎設施雲化方面(IaaS層面)的優勢,以Fusion Cube解決方案為主,在私有云領域收穫頗豐,在全球權威的諮詢與服務機構IDC最新發布的《IDC中國超融合市場跟蹤報告,2017H1》報告中,華為超融合基礎設施FusionCube的市場佔有率在超融合廠家評估中排名第一。

隨著雲計算的深入發展,第二個階段到來了。據IDC預測,到2021年,中國企業在雲計算領域的投資約80%來自多雲環境。理想的多雲架構將會在資源池層面拉通,並具備四個“統一”:統一架構、統一API、統一服務、統一生態。華為在公有云的發展上,從頭開始就採取與私有云統一架構,平滑演進、一致體驗的設計模式,企業的業務可以高效且自由的部署在公有云或私有云平臺之上,相互之間可以遷移和擴容,軟件+服務+芯片+硬件+生態這樣的服務模式成為華為雲的核心競爭力。

由此可出看出,不管大家說法有多大的不同,但指向卻是相同。一方面,企業更加關注應用上雲,期待應用的高效遷移部署和快速迭代開發。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選擇將AI技術落地企業應用。在Cloud 2.0 時代,雲中應用成為主角,產業賦能成為關鍵。

有技術就值得信賴,華為雲憑什麼認定自己“有未來”?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看到,在過去一年中,華為雲依託自身的技術積累,發佈了多項新方案,包括業界首家推出專屬雲DeC解決方案,為雲上企業客戶提供算力專屬、數據專屬和專屬服務,還發布了雲容器實例服務CCI,全球首推基於Kubernetes的無服務器容器。華為雲發佈了微服務引擎CSE,國內首家將Service Mesh技術完美落地,全球首家推出編排和執行多個函數構建應用函數工作流服務FunctionGraph等等。此外,華為雲還推出瞭如EI(企業智能)、FusionBridge等獨具特色的雲上服務。

華為雲在Cloud2.0時代具備多重優勢,正在從蓄勢待發轉為全面爆發

小荷才露尖尖角,雲計算企業的競爭就開始加劇。於是,我們看到了互聯網公司為了雲計算開始一波接一波的與各類企業簽約,不同的企業為了跑馬圈地甚至不顧及自己是否有能力將項目落地,低價競標拿工程與高價挖技術人員同時進行,主要原因就是對市場的焦慮和能力不足的擔憂。

與之相對的,在Cloud2.0時代,華為的優勢變得一目瞭然。作為一家深耕ICT基礎設施三十年的科技企業,從芯片到硬件投資,以雲服務方式開放出來,從原來賣產品到現在賣服務,完全具備平滑的轉型的能力。

有技術就值得信賴,華為雲憑什麼認定自己“有未來”?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華為的成功就在於人才和對人才的投入。華為在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有本地服務團隊,擁有遍佈全球的技術支持中心,研發中心,OpenLabs,解決方案中心和培訓中心,提供日不落的在線服務,這一點是任何其他雲計算企業所無法企及的資源。

另外,華為多年以來一直根植於To B市場,這對很多習慣 To C服務的新興互聯網雲服務商來說反而相對陌生。在中國市場,華為雲在中國早就有30+個雲數據中心節點,機房規模超過50萬平米,基於前店後廠+成本中心的三層架構構建全國資源網絡,還有遍佈全國的科技人員,隨時隨地能提供包括雲、管、端的全方面企業服務。正是基於數十年的企業用戶服務經驗,華為雲在國內首家提出“三不”承諾:“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確立了雲服務商必須保障用戶數據安全中立的原則,給用戶吃下定心丸。

在雲計算進入Cloud2.0時代,華為雲迎來了最好的機遇。目前,華為雲已經擁有400家以上的解決方案夥伴,其開發測試平臺上擁有7萬活躍的開發者,雲服務夥伴已經超過2,000家,全球合作伙伴20+,吹響了前進的號角。

低調不等於不作為,也不等於始終默默無聞,更不會是碌碌無為。繼騰訊雲、阿里雲之後,華為雲也佔領了國內各大機場的大幅海報位,預示著一股洪流勢不可擋。華為有技術、有人才、有團隊、有服務經驗,在Cloud2.0時代大有可為。當然,以華為的固有價值觀,我們不必擔心這股“洪流”會變成“泥石流”,中國雲計算市場迎來的是一位守規矩講合作的競爭者。雲計算市場很大,所有的積極健康的參與者都有機會成為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