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有什麼深意?

默生8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我猜她想表達:“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其實這何嘗不是在說她自己的心事,她的命運多舛、她遇人不淑以及她的紅樓之夢呢?

1. 第一遺憾:鰣魚多刺

鰣魚有兩大特點:美味、多刺。

因其美味,引發很多文人墨客的吟詠,有王安石的“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蘇東坡的“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

多刺,同時也引來了人們的些許遺憾,這不就像她筆下的人物雖美卻帶“刺”。

如《金鎖記》的七巧,麻油西施嫁入豪門。

30年來,用她戴著的“金枷鎖”逼瘋了自己,也劈死了媳婦,毀了孩子的婚姻,最終沒死的人也剩下了半條人命。

又猶如張愛玲自己的原生家庭,父親逼她出逃,母親只是教育她,卻很少關愛她。在那樣帶“刺”的家庭裡,她豈能沒有遺憾。

2. 第二遺憾:海棠無香

海棠花的美麗妖嬈,豔麗動人深得人們喜愛。古時,石崇非常喜愛海棠,只是海棠雖美卻無花香,讓他倍感遺憾,對盛開的海棠嘆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張愛玲則感慨說“海棠無香”,一樣覺得遺憾。

文人們也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達思念、珍惜、慰籍從容淡泊的情愫。

張愛玲的原生家庭,她沒法稱之為“家”,母親離婚後單身,父親又重娶。她自己的愛情也不完美,不能思念,無法珍惜。

她曾卑微地愛著胡蘭成,愛他愛到“愛上一個人,心會一直低,低到泥土裡,在土裡開出花來……”可胡蘭成還是離開她、背叛了她。

後來,時事變遷,張愛玲顛沛流離到美國,找到了真命天子賴雅,賴雅60多歲,張愛玲才40左右。雖然賴雅給了張愛玲最真摯的愛情,彌補了她愛情上的創傷,但他終究無法陪她走到人生的最後。

3.第三遺憾:《紅樓》未完

張愛玲對《紅樓夢》珍愛之至!十幾歲的時候,她便捧著《紅樓夢》狂讀,在她的字裡行間也可以尋到《紅樓夢》的蹤跡。

後她又花十年時間考證《紅樓夢》,寫出《紅樓夢魘》。

她說平生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坐上時光器跑進曹雪芹的時代去搶救出百回本的《紅樓夢》。也因愛生恨!恨高鶚之流續尾,無視雪芹之血淚。

現今,在《程靈素專訪張愛玲》裡也有記載她的三大遺憾。

程靈素:您的前生有什麼遺憾?

張愛玲: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骨,三恨《紅樓夢》後四十回未完——高鄂妄改,狗尾繼貂,死有餘辜!

這句典型的張愛玲式的語句道盡了人間世事滄桑,百般遺憾、萬事難料,而世上又豈有完美事物?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就像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

人生悲歡離合錯綜複雜,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著最悲涼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蝨子”只自知。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天都在上演不完美的現實劇,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遺憾、殘缺才是生活的常態,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實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生活,一邊前行一邊與不完美的過去和解,且行且珍惜!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有書君將會挑選一個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獎!


有書共讀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裡說:“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

張愛玲實際上是記錯了,鰣魚多刺,海棠無香外,原文還有三恨。蔣寅在他全部用文言寫就的《金陵生小言》種的第三卷收錄了三個古人的恨事:

朱國楨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鮒魚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張翼廷亦有五恨:一恨河豚有毒,二恨建蘭難栽,三恨櫻桃性熱,四恨茉莉香濃,五恨三謝李杜諸公多不能文。

錢振鍠所恨三事:讀史見小人痛殺清流一也,見道學人排斥天下有才有氣之士二也,見迂腐不通人論文法詩法三也。

胡文輝《擬管錐篇》首篇《恨事》,借張愛玲“三大恨事”起講,但他以為不僅作家張愛玲錯了,學者蔣寅也錯了,並指出“五恨”的發明者不是明代的朱國楨,而是宋代的彭淵材,有宋人釋惠洪《冷齋夜話》為證:“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張愛玲對《紅樓夢》是真愛,年輕時是認認真真學習過《紅樓夢》的筆法的,我忘了是誰說的,張愛玲和白先勇是《紅樓夢》筆法的最後的繼承者。後來又認認真真花了十年功夫考校各種本子,寫成《紅樓夢魘》,這本書考校得真是細,從是否裹腳來推測書中誰是漢人誰是旗人,別的紅學家可沒有這麼細的心思。愛它,所以恨它沒完,也恨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件事,如此而已。


鍛彰趣義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張愛玲的人生三大恨事是在她的散文《紅樓夢魘》中提出的。

“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張愛玲的“三大恨”原是借宋人彭淵材的“五恨”而來,曰: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附一張彭淵材的照片

彭淵材的五恨出自《冷齋夜話》

三大恨大致意思:

鰣魚縱然鮮嫩美味,卻無奈因多刺而無法盡興品嚐,此其一恨。
海棠花雖然嬌豔美麗,卻沒有迷人的芳香,此二恨也。
張愛玲用其後半生去陪伴《紅樓夢》,珍愛之至。而可嘆《紅樓夢》只是一篇殘稿,雪芹慘淡經營,無奈八十回後已“迷失無稿”。更怒者高鶚之流又狗尾續貂,無視雪芹之血淚!《紅樓夢》未完,豈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悵恨久之,此三恨也。

彭氏有兩恨被張愛玲拿來恨之,算是同道中人,今日想來,海棠雖美卻無香,乃因憾而生恨,人生之美中不足,亦如此。鰣魚多刺,則食之戒心,難以坦然,縱覽張愛玲的文字,悽婉有餘而陽光不夠,多少可以悟出她其中的無奈來。而她在評《紅樓夢》時,亦透出她對其中人物最後命運的點滴感慨,以為有不足之處,不夠圓滿。

但個人不是特別贊同張愛玲前兩個觀點,雖然自己特別喜歡張愛玲的書籍,並有幸拜讀了張愛玲的大部分書籍,但是不得不說張愛玲的人生觀過於狹隘,可能是愛之深吧。張愛玲的人生觀和她的幼時經歷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從《金鎖記》中就能看出。個人覺得不完美的才是人生,世事一飲一啄、福禍相依。

不過對於第三恨我是比較贊同的 當年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前八十回,我以為是不忍心寫下去了,便有高鄂續之,後人皆評曰高是狗尾續貂,我以為大致如此。倘若我們今天讀到的僅是半部《紅樓夢》,後人何至於會傷感不已,紅樓夢未完,殘缺之美亦有其絕妙之處,讓讀者在遺留下的未完中,尋覓屬於自己的無數想象空間,亦無人有恨,就像紅樓夢魘一般,續寫的紅樓夢像一個噩夢將我們從睡眠中驚醒。

比如我們今天,面對諸多不如意,有時想得太滿,便亦因無果而生憾生恨,彼此留下空間,總不至於有李煜的那句“人生常恨水常東”那樣無奈的嘆息了......


心淚殘痕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一書中,提到過人生“三大恨事”。在原文中,她是這樣寫的:“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彭淵才字彭幾,進士出身,尤工樂律,曾向朝中獻樂書,官至協律郎。這位飽讀詩書的音樂家,十分痴迷名人,也好追求完美。傳說他曾暢遊廬山,在太平觀看到狄仁傑的畫像,打躬作揖說:“有宋進士彭幾謹拜謁。”上前端詳後發現狄公“眉目入鬢”(意思是眉毛很長,連接鬢角),驚歎狄公相貌奇特,即作書:“翠眉入鬢,位於公卿。”於是,他趕緊讓人替自己修眉,整成狄仁傑眉毛的式樣,到處招搖。這件事也成為文人笑談。

張愛玲,有人說她是名國奇女子。堪稱民國女作家花叢中的“奇葩”,“樹大根深”卻旁逸斜出。她的“三恨”中的“恨”其實是沿用古意,應該是“遺憾”的意思。因為張愛玲和彭淵才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就是追求完美。

“海棠無香”與“鰣魚多刺”解析:

海棠雖為名花,但雍容華貴不及牡丹,頑強堅韌不比梅花。可是海棠鮮紅純正的色彩自古以來就贏得了大詩人的稱讚。比如蘇軾在《海棠》中寫道:“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詩中把海棠比喻成盛裝美人,為了看“她”,詩人秉燭夜觀,痴到了極點。可見海棠是美豔高標之花,張愛玲作為一代奇女子,其審美情趣也是美豔高標。唯獨遺憾的是海棠有色有形卻無香,自然也成了張愛玲的“第一恨”。鰣魚被稱為“長江三鮮”之一,歷來是河鮮珍品。改革開放初,過度捕撈,數量稀少,漲到四百元一斤。出生名門的張愛玲應該吃過多次鰣魚,所以有“鰣魚多刺”的感嘆。

“紅樓未完”:

《紅樓夢》堪稱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可惜八十回後由於種種原因遺失了,由高鄂續之。續作多如牛毛,但都是狗尾續貂。張愛玲生於貴族,經歷了大家族由盛變衰的過程,所以《紅樓夢》更能喚起她的共鳴。張愛玲一生鍾愛《紅樓夢》,在她點評《紅樓夢》時,也透露了她對其中人物命運的點滴感慨,認為有不足之處,不夠圓滿。


十點讀美文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借他人之口寫道:“有人說過人生三大恨事“等等。所謂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意在言外。張愛玲所說也並非字面之意。所謂鰣魚多刺,海棠無香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是天設地造,乃無法改變之事,並非人力所至,何來遺憾之說?《紅樓》未完乃是作者之遺憾,與你何干?縱觀張愛玲一生遭遇,中晚年其憂愁苦悶,己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礙於自尊,卻無法與他人敞開心扉,痛快淋漓的訴說。其狀態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所謂鰣魚多刺,言外之意是無有心愛之人與其共食鰣魚,沒有在其人生尋覓到自己的終身伴侶。張愛玲一生兩次婚姻,胡蘭成是汪精衛偽政府政務次長,後因胡的出軌離異。第二個丈夫,大她三十歲早逝。海棠無香,說自己華美內斂盛裝以待,卻無人欣賞。《紅樓》未完,說得是自己的才華橫溢,人生也將如《紅樓》一樣,沒有結局,遺憾而終。張愛玲最後在異國他鄉悲涼謝世,死時無人知曉,後被房東發現,正是中秋佳節之日,億萬家庭團國之時。比紅樓夢諸金釵下場,有過之而無不及。張愛玲一生即使不是著作等身,也是十分勤奮多產。有些作品己改編為電影電視。《色戒》是其一。一生譭譽參半。所以,張愛玲一生的遺憾,不是鰣魚,海棠及紅樓。而是愛情,事業與她的人生遭遇。


偷得浮生三日閒

從句子的字面意思來看很簡單,無非是說人生不如意、不完美的事情很多,別去糾結那麼多複雜的問題,想簡單些或許會豁然開朗很多。

張愛玲寫的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大概就是說人生如朝露,須臾一晃,又是一年,提醒人們時間很寶貴,在歲月面前我們沒有所謂的來日方長,只有珍惜現在能夠把握的當下。

人生三大恨與古人所言的人生三大喜“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差不多,大意想表達的無非就是情緒上的一種宣洩。

分解拆開張愛玲所言的這“三恨”,關於“鰣魚多刺”,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垂涎於鰣魚的肉嫩魚香,都為鰣魚揮毫潑墨描寫它的美味,比如“白水塘邊白鷺飛,龍湫山下鯽魚肥”,描繪的便是肥美味鮮的鯽魚。

世人都貪吃鰣魚的美味,可是味道雖鮮,然而刺多,無法讓人吃得盡興,這未免有些遺憾。從這裡可以看出,張愛玲想借此比喻有些事物雖然美好,但只有一次,你得珍惜,不要錯過。

關於“海棠無香”,大家都知道海棠花很美,可是美中不足的便是她沒有馥郁的香氣,這難免會讓人遺憾。這裡的遺憾,或許想表達的就是世間很多東西雖然美好寶貴,可總有不完美的地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我們沒必要非得追求太完美,剛剛好就不錯。

關於“《紅樓》未完”,我想這裡不僅僅是張愛玲的遺憾,也是大家的遺憾吧。這裡想表達的意思,就是美好的東西應該有始有終,不應該半途而廢,都應該得到圓滿,可是《紅樓夢》這本奇書終究沒有“圓滿”,這也是張愛玲的遺憾了。


沈善書

對張愛玲來說鯽魚多刺,鯽魚雖好食之多刺難免魚刺扎喉,恐懼之心猶然而生,這裡說的是愛情像游魚般自由,尋找的愜意常常又橫生枝節像紮在喉嚨的刺,讓人痛苦不堪。海棠無香,完全可以照搬一樹梨花壓海棠來解釋,香指的是兩人之間的關係,無香即是平淡,兩人關係實則名存實亡,各自心照不宣各取所需慘淡維繫。《紅樓》未完,體現出張愛玲對愛情的嚮往和憧憬,活著一天必須要去繼續愛一天。《紅樓》故事完了故事裡的人只要還活著紅塵煙火就還得繼續,繼續演繹《紅樓》故事。可見張愛玲對愛情的無奈,如同有刺在喉,只見花開不聞花香,只到故事的結束,活著,還得繼續。張愛玲在沉浮中尋找愛情,又愛又怕又捨不得不繼續圓一個愛情夢。


尚善若水80526077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壇,張愛玲真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1943年,張愛玲以一篇《沉香屑》橫空出世,向文壇投入了她的第一塊“敲門磚”,隨後,又接連發表了《金鎖記》、《封鎖》、《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等小說,其文采之華,質量之高,數量之多,幾乎一舉超越了同時期的許多其他著名作家。為此,傅雷先生驚呼:“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這一年,張愛玲剛剛二十出頭,說她少年天才,似不為過。

很多名家對張愛玲有過自己的評價,夏志清說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王安憶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在諸多評價中,我最欣賞白先勇先生對她的評價,白先勇說:“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這道清了張愛玲的文學源流和掘進路數,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確實,《紅樓夢》對張愛玲的影響是至深的,因此張愛玲才會花整整十年時間,創作出研究《紅樓夢》的著作《紅樓夢魘》,正是在這部凝聚了她十年心血的著作中,她幾乎是向天呼喊出了她的“人生三恨”。她在書中說:“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其實,關於鰣魚多刺,海棠無香,是清朝以前的古人之言,他們是沒有年壽去讀幾百年以後的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的,張愛玲所謂恨紅樓夢未完,純粹是她內心的糾結,是她對人生不如意的嘆息。

作為民國集才女、奇女於一身的張愛玲,其文字的曼妙、處世的乖僻、經歷的跌宕,都是那個時代的奇特風景。奇女子當然有奇特點,比如她的名門身份,比如她“咬齧性的小煩惱”,比如她那被人目為“驚世駭俗”的服裝,比如她與胡蘭成的愛情和婚姻……均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典故。鑑於此,許多人乾脆拋開《紅樓夢魘》原文,簡省為張愛玲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彭幾,今江西宜豐人,是個音樂家,官至協律郎。據宋朝詩僧惠洪《墨客揮犀》記載,彭幾曾說:“吾生平所恨五事: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表達出對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的遺憾。其中便有張愛玲所謂:鰣魚多刺、海棠無香。


帝國的臉譜

趙愛玲的人生三大遺憾,說穿了也就是一個遺憾,紅樓未完。前兩個遺憾都是為第三個做鋪墊。

張愛玲酷愛《紅樓夢》她對愛情的觀點和寶玉和黛玉的愛類似。寶玉黛玉,彼此深愛,彼此誰都沒有明確的說出來,就這樣糾纏不清。

張愛玲認為:“彼此都有意而不說出來是愛情的最高境界,因為這個時候兩人都在盡情享受媚眼,盡情的享受目光相對時的火熱心理,盡情的享受手指相碰時的驚心動魄。一旦說出來,味道會淡許……”

是啊,《紅樓夢》裡寶玉和黛玉的愛,就是愛你在心,口難開。兩個人彼此試探,彼此猜測,都為了自己的這顆心,千方百計的試探對方的心。一旦寶玉表白一點兒,黛玉又埋怨,寶玉害怕唐突了妹妹,因此兩個人的愛都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寶玉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要表白了,黛玉又走了,導致糊塗的寶玉向襲人訴起衷腸,襲人開始戒備寶黛的關係,伺機向王夫人進言,截斷了寶黛的愛情之路。

千迴百轉,百般糾結的寶黛愛情,不知道結局是什麼,作者的後半部失傳了。張愛玲對於《紅樓夢》沒有完結遺憾終生。

張愛玲和黛玉一樣也是一個天才。她才華橫溢,清高孤傲。黛玉的文字裡都是哀傷和眼裡。張愛玲的文字,我不忍猝讀。不僅僅是哀傷,而是撕裂的絕望。她的文字,就像一席爬滿蝨子的華美袍子,讓你看到了華貴,也看到了不堪。

張愛玲不知道黛玉的結局,她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信心。她遺憾紅樓未完,也是對自己人生的抱憾。

暮年的張愛玲,孤獨的生活在美國,死了多日,才被人發現。

張愛玲本是林黛玉,卻活成了薛寶釵。


潤楊的紅樓筆記

這句話出自張愛玲所著《紅樓夢魘》第一篇《紅樓夢未完》的開頭,張是這麼說的,有人說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所以在這裡前兩句也是她從別處聽的,只為引出第三句,恨《紅樓夢》未完。

《紅樓夢》對張愛玲一生影響極大,她八歲開始讀《紅樓》,14歲的時候還寫了個五回的《摩登紅樓夢》,章回名是其父給她擬的,極其工整,情節我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賈寶玉和秦鍾坐火車去個什麼地方,林黛玉還吃個冰淇淋,總之情節讓人捧腹。

而她後來從事寫作了,處處有《紅樓夢》的影子,《沉香屠:第一爐香》裡,葛薇龍的姑媽家裡有兩個丫鬟,這兩個丫鬟幾乎是可以跟晴雯和襲人對位的,還有《花凋》,有學者說過《花凋》是張氏的《葬花吟》,《花凋》的主人公川嫦性格與林黛玉驚人地相似,得的是肺病,應了林黛玉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當然,最像的還是語言風格,張愛玲的語言大家說是民國範兒,其實上接續《金瓶梅》、《紅樓夢》的傳統,她自己也在《國語本》譯後記》裡寫道:“《金瓶梅》、《紅樓夢》一脈相傳,全篇長江大河滔的泊泊,而含蓄的地方非常含蓄,以致引起後世許多誤解與爭論。”這幾句也可以用來形容張愛玲的作品。

說回《紅樓夢魘》,打開《紅樓夢魘》能看得下去其實是很難的,因為張愛玲居然用的是考據法,這個跟我們常規的想象太不符了。考據需要大量的資料作為基礎,要求嚴格。比如張愛玲可以指出脂硯齋本的《紅樓夢》在六十九回多出了“鴛鴦又揭起裙子來”一句。用“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來形容張愛玲是很合適的。

為什麼“恨?”因為張愛玲對後面的四十回不滿意,從小時候開始,她就發現“看《紅樓夢》後四十回,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後來長大了,她也倒舉出許多例子來印證後四十回有問題,比如對滿漢之別的避諱與否。

她提到,續書第九十二回“寶玉也問了一聲妞妞好”,稱巧姐為妞妞,明指是滿人。張愛玲覺得,曹雪芹不會這麼寫。如果被人知道了十二釵是大腳,不知作何感想?

所以說,張愛玲應當是認為,如果是曹雪芹自己把《紅樓夢》寫完了,《紅樓夢》的後半部分,人物不會語言無味,面目也不會可憎吧,所以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