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過敏的寶寶傷不起呀

對牛奶過敏

牛奶是一種異性蛋白,其中一種乳球蛋白會損害小腸黏膜,是主要的過敏原,這種腹瀉稱之為過敏性腸病。嬰兒過敏性腸病是小兒食物過敏最常見的表現。反覆腹瀉是最常見症狀,由於病變部位可以涉及口腔、食道、小腸、結腸、直腸,腸道病變也有為粘膜充血水腫到腸壁損傷、出血、糜爛等輕重不同,所以腹瀉的次數和大便性質變化多樣,重者表現為血絲(或帶血塊)痢疾樣粘便,大便鏡檢可見多個白細胞、紅細胞和膿細胞,潛血陽性等。可伴有嘔吐,腹痛、睡眠不安體重不增等。常有過敏體質遺傳史,嬰兒起病多(也可新生兒),有人認為母乳餵養者與母親進食過敏食物有關,患兒大便時好時環,無全身發熱是其特點。過敏的表現分為急性(多為IgE介導性過敏)和慢性或稱為延遲性過敏(過敏原逐漸積累所致,常在進食後數天發生,所以不易判斷出來)。正常兒童每天與大量的外源性蛋白質等食物接觸,依靠腸道的完整的粘膜、正常細菌菌叢和多種酶活性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不產生過敏。但嬰兒腸壁不夠完整,腸粘膜嬌嫩,滲透性高,腸道屏障功能差;同時腸道粘膜上正常細菌的菌群建立不完善,容易發生正常菌群失調。正是由於小嬰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當腸腔內首次接觸某些食物時容易讓食物中的某些大分子物質進入腸壁,產生過敏性炎症反應。國外對過敏性腸病患兒的腸鏡和腸粘膜活檢資料顯示:腸粘膜紅腫、脆性增加,微血管滲出增多,各種炎症細胞浸潤,嚴重者粘膜出血、破潰或糜爛。由此看見,食物過敏同樣可以因粘膜損傷引起痢疾樣大便(血絲便常是該類患兒血便的特點)或滲透性增高使大便中白細胞、紅細胞增加。大便有膿血不一定必須使用抗菌素。

對策

應從寶寶的食物中去除牛奶。由於羊奶和馬奶也有交義過敏反應,所以最好不要使用。根據患兒腹瀉程度和時間的不同可以選擇遊離氨基酸、深度水解奶粉、部分水解奶粉或者深度水解無乳糖奶粉,腹瀉好轉以後改用低一級的奶粉,逐漸改到正常飲食。對牛奶過敏也會隨著年齡增大過敏減少。在6個月後可給與少許牛奶以瞭解是否過敏,若無過敏可逐漸增加牛奶量,一般到了2歲後牛奶過敏已很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