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月季花背後的那些事兒

“月季花的九重春色裡,藏著生生不息的中國。”在《話說月季文化》一書的扉頁上,這樣評價月季之於中國的文化地位。自五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一月初,月季將進入到“換裝模式”,開始用它的美麗為大街小巷刷上五彩繽紛的“顏料”。

聊一聊月季花背後的那些事兒

兩百年後,現代月季重回故鄉

從北京市植物園(以下簡稱植物園)南門進入園區後,一路向西大約走五分鐘的距離,便能到達月季園的所在地。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和平月季園”,園名由中國花卉園藝學界泰斗陳俊愉院士題寫。“和平”月季被稱為20世紀最美麗的月季品種,2006年適逢聯合國成立60週年,“和平”月季與人類現代和平的歷史,以及聯合國成立緊密相連。因而,北京植物園闢地3畝,建立“和平月季園”,主要栽植“和平”月季以及它的衍生品種。

月季原產中國,早在公元前140年至87年就有栽種。包括和平月季在內的許多雜交茶香月季,都是因為有中國古老月季品種的支撐才得以育成。

關於和平月季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法國梅昂家族是著名的月季花培育家族,家族的第四代傳人法蘭西斯-梅昂為了懷念他去世的母親,在經過長期的雜交育種和多次篩選繁殖後,終於在1939年培育出編號為3—35—40 的月季品種。然而當時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梅昂為保護所創育的品種便把所嫁接的3—35—40苗郵寄給他在美國結識的月季專家培裡先生,並輾轉種植到了美國各地。

就在戰爭慘烈進行的這六年中, 培裡和美國其他月季種植者發現3—35—40在所有的氣候條件下, 同時不論是在沙土或粘土地域全都能茁壯的生長和並且表現出突出的抗病蟲害的能力。

戰爭過後,為了表達人類對和平的期盼,美國玫瑰協會決定在1945年4月29日,即太平洋玫瑰協會成立當天,將這個新品種命名為“和平”,以表達在戰爭年代人民對和平的強烈感情及希望。

1973年,美國友好人士欣斯德夫人將“和平”月季敬送給了毛澤東主席,這個具有中國“血統”的月季品種重歸故里並保留至今。從遙遠的異鄉趕來,卻沒有絲毫的陌生感,鄧穎超把它種在自家的花園裡、謝冰心將它寫入雋永的散文中、“月季夫人”蔣恩鈿拼勁一生心血,讓它們重新鋪滿祖國的大地。

月季園中“別有洞天”

在北京植物園的月季園中,能看到的不僅僅是從古老月季到現代的月季的漫長變遷,更可以在這裡瞭解到關於月季的科普知識。作為北京市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每年在植物園,以月季為主題的生態科普宣傳活動不下百場。

聊一聊月季花背後的那些事兒

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認識市花月季”這一課程。活動中,專業的科普老師將通過植物在生物學中的分類方法帶大家辨識月季、玫瑰、薔薇三種植物的不同,然後在月季園中實地觀察三種植物花瓣、花萼、葉子形態的不同,最終通過紙藝花卉月季的手工製作方式,展示大家的認知成果。

聊一聊月季花背後的那些事兒

沿著古老月季品種區繼續往前走,就能看到有著特殊意義的“園中園”——“中澳友誼月季園”。2003年澳大利亞勞瑞紐曼贈送給北京植物園部分月季品種,包括其蒐集的各類古老月季品種和原始種,累計200多個品種,為此,北京植物園專門開闢月季園西側近600平方米土地,建成“中澳友誼月季園”。園內的月季品種按照月季的發展進化和主要類別種植,包括原始種、玫瑰系列、中國月季系列、法國薔薇系列等10多個類型。

月季花中走出的“芳香”產業

北京植物園中的月季園,作為北京市最具特色的月季園之一,遊走其中,可以窺見月季發展的浩浩歷史。

而在整個北京,這小小的一枝月季也為花農增收和全市的花卉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北京市的月季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30年間北京培育出“綠野”、“雨果”、“紅五月”、“博愛”、“暗香”、“春潮”、“黃手帕”等多個月季新優品種。所謂“秀色可餐”,月季的功能不僅僅在於觀賞,它同時也是養生的佳物,月季花無毒,有解毒消腫之功效。由此衍生除了高附加值花卉衍生產品的發展,房山區、海淀區已經建立油用玫瑰生產、加工示範基地1000多畝,每年可繁育大馬士革玫瑰種苗120萬株,月季文化節等北京傳統花事活動的舉辦帶動了花卉旅遊產業的發展。

小小的月季憑藉它倔強的性格,穿越千年,又重新站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央,它所經歷的故事和未來所蘊含的生機,都將一併載入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