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歷經28年,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依然有很多謎團

公元1405年,鄭和帶著明成祖朱棣的聖諭率領由兩百艘大船和兩萬八千人組成的龐大特混艦隊,滿載著絲綢,瓷器和茶葉,從江蘇太倉劉家港揚帆出海,開始了七下西洋的壯舉。在28年的時間裡,他們穿梭西太平洋,橫渡印度洋,開通亞非航線,拉開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燦爛的“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然而,由於鄭和下西洋史料的嚴重缺失,時至今日,圍繞這六百年前的空前壯舉依然有很多謎團。


鄭和下西洋歷經28年,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依然有很多謎團鄭和歷盡艱險,屢次下西洋到底是為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莫衷一是。下西洋是為“示富”嗎?

​《明史.鄭和傳》這樣解釋鄭和下西洋的原因: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通使西洋。”由此,一些學者認為下西洋就是明成祖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富強。但是也有很多專家認為,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還遠遠不夠。
鄭和下西洋歷經28年,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依然有很多謎團當時的明朝經過太祖朱元璋幾十年的休息養生息,農業、手工業水平達到了封建史上的高峰,國力在世界上居於領先的地位。而宋、元以來造船,航海等技術的發展,是當時實現遠洋航海探險,加強對外交往的條件已經具備。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毛佩琦認為,這是“永樂盛世”的物質基礎,以及明成祖一心要成為“盛世名王”的理想,使得他渴望加強國際交往,才促成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歷經28年,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依然有很多謎團近代學者梁啟超根據“”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詞,在他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書中指出,明成祖雄主野心,想通過揚威的壯舉,達到震懾與籠絡海外諸國來朝受封的目的,其實不過是“聊以自誤”罷了。李長傅的《中國殖民史》甚至乾脆把下西洋的動機說成是“耀兵異域”,別無他意。以上兩兩種不同的說法,近代學者韓振華的《論鄭和下西洋的性質》、陳得芝的《試論證和下西洋的雙重任務》等著述則認為,鄭和下西洋,其中既有政治目的,又有經濟意識。

鄭和下西洋歷經28年,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依然有很多謎團因為,朱棣是憑藉武力強站的侄兒的帝位置,自知“奪嫡”的名聲不佳,遣使出洋宣武異域,使萬國來朝,並安撫或鎮壓那些逃居沿海島嶼和海外的不願與他合作的臣民,自然不失為提高國際威望和鞏固統治的積極措施;另一方面還可以打開一條通往西洋諸國的海上航道,擴大明朝官方的對外貿易市場,用中國精湛的陶瓷,綾羅綢緞等手工業品,去換取外國的香料補藥、奇珍異寶,以滿足王公貴族的奢侈享用,這從鄭和統帥的船隊被稱為“寶船”或者“西洋取寶船”既可得到證明。​

鄭和下西洋歷經28年,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依然有很多謎團不過也有人認為,鄭和一再遠航,僅僅是出於建立廣泛的國際友好關係,瓦解政敵殘餘勢力的政治需要;或者說主要是為了擴大對外貿易,藉此增加財源的經濟目的。前一種觀點,見於南京大學歷史系編寫的《中國古代史》、馮爾康的《鄭和下西洋的再認識》;後一種觀點見於田培棟的《明朝前期海外貿易研究——兼論鄭和下西洋的性質》。然而最為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明史.鄭和傳》中就直截了當的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近代學者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的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鄭和下西洋歷經28年,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依然有很多謎團​以上各家之言,無不持有之有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哪一種說法才符合歷史的真相呢?目前來看誰也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