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篆刻技法共有七方面內容,分別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潤飾、鈐拓、邊款七方面的內容,相比之下,章法一項,最難入手,不過,篆刻名家們有自己的章法入手要訣,給後來者提供了入手處:比如趙叔孺,在教授他的大弟子陳巨來時說:“

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陳巨來《安持人物瑣憶》)。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篆刻家趙叔孺的畫)

章法為啥是第一重要的,趙叔孺先生沒說,而章法如何學習好,趙叔孺先生卻給陳巨來提供了一方印例,就是深入學習漢印中的一方印“太醫丞印”: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漢印:太醫丞印)

這方印以前專門寫文章分析過(也在“老李刻堂”系列),可以算作章法的入門課,深入領會這一方漢印,要比懵著頭瞎刻許久有益的多。不管如何,趙叔孺先生把章法這麼複雜的事情聚合在一方印之中,算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了。其實,結合漢印,還可以補入另外的印加以理解,比如: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漢印:司馬丁)

“司馬”二字明明繁複,但卻與簡單的“丁”字各佔印面一半,仔細領悟,似乎也可以得到許多。顯然,大師的本事就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比如另一位篆刻名家趙之謙談起篆刻章法這件事說得更加簡單:

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強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趙之謙《銅鼓書堂集古印譜記》)。意思很簡單,章法嘛,就是“一聚一散”,很好理解,當然了,這一聚一散說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歸到最後,還是要多結合趙之謙的印例才說得清楚,比如: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趙之謙:趙之謙)

為了讓一方印有一聚一散,趙大師把“之”字的左右兩筆全部上移了,造成了之字處的兩塊大留紅,又用趙字的“肖”部下半留紅與之呼應,視覺效果真突出。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是趙之謙的名印,仔細一想,這方印的章法,跟上面提到的漢印“司馬丁”是不是一回事呢?再比如: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趙之謙:胡澍印信)

“胡澍印信”這方印四字筆畫差異小,幾乎已經無法體現聚散,怎麼辦,趙之謙硬生生把印字的下半部分處理出來一個紅地來,贊之者說這是巧思,詬病者稱這是雕琢,但沒有這一處體現聚散的處理,這方印一定是呆板和平平無趣的。

說起把複雜的章法簡單化的還有一位,就是今天要說的來楚生先生的觀點。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篆刻家來楚生在寫字)

來楚生 (1903—1975),原名稷,號然犀。別號很多,這裡不再列舉。來楚生先生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篆刻遠師秦漢,近踵吳熙載、趙之謙、吳俊卿、齊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開創了一代印風。西泠印社副社長,當代書畫篆刻大家錢君陶先生曾經說過:“來氏刻印七十歲前後所作突變,樸質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二吳(指吳熙載、吳昌碩),亦當避舍,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猶難免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能獨立稱雄於印壇者,唯楚生一人而已。”可見來楚生在現代印壇的分量。來楚生的貢獻,不僅僅在於他有大量的創作,有大量的印作留世,還在於他寫了一部篆刻學習的方法論方面的書,即《然犀室印學心印》,這部書系統地論述了篆刻學習的方法和細微技巧。今天就拆出來有關章法一節說說。

關於章法,來楚生先生在書中只提了兩條:

一、虛、實與疏、密

關於這一點,似乎與趙之謙的“一聚一散”同出一轍,但實際上,在來楚生先生這裡,更細節化了,更有可操作性了。僅讀原文,不結合印例或者結合其他人的印例就可以理解,先看原文:

構成章法的主要因素,概括地講,就是虛實,也就是疏密的問題,因此印要講究章法,首先要研究虛、實、疏、密,虛實明顯,章法就靈活生動,反是,就會散漫、塞實、呆板。虛實是怎樣構成的?大致可分二類,自然的虛實和人為的虛實。

1、自然的虛實

這一點,就是印面文字筆畫天然有多有少,虛實已天然存在,不需人為的安排,來楚生先生舉例說:

“如四字方印,將印面用十字劃分,形成四個小方格,不論文字筆畫的多少,每字各佔一格,筆畫多的,儘量擠緊,不擴佔別字地位,少的隨格放鬆,不讓別字擴佔,如此,則疏、密的感覺,就會更加明顯,否則,筆畫均勻排列,線與線之間的距離,使它相等,一定會形成文字筆畫少的佔地少,多的佔地多了,那麼全印只有線條勻稱(當然,這也是一種美)的感覺,沒有疏密的現象了,沒有疏密,虛實就不明顯,文字原來存在筆畫多少的自然虛實,反成均勻,則弄巧反成拙了。”比如: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少則得)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大處落墨)

來楚生這段話,這顯然與趙之謙的“一聚一散”和趙叔孺所說的“太醫丞印”是一致的,只是語言描述得更具體,更有操作性。這裡不再多舉例。

2、人為的虛實

所謂人為的虛實,就是入印文字沒有天然存在的虛實對比,這個虛實對比需要人為的安排出來,這對於我們的創作非常有用,因為,我們在實際創作中,經常會遇到入印文字並不是天然就有虛實對比的。來楚生先生的方法是:

“這類印文,就靠人為的部署和安排,使其虛實明顯,或將一字的筆畫,部分擠緊,有的部分放寬,或將字與字之間的距離,有的寬闊,有的緊密,或將一字放大,一字縮小,有的整個或部分字線粗肥些,有的細瘦些等等,方法很多,不能盡舉,主要是人為地使它變成有疏密,有虛實”。趙叔孺強調的“太醫丞印”裡有這個元素,趙之謙的“胡澍印信”一印也有這樣的方法。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不登大雅之堂)

“之”字的處理,類似趙之謙那個“之”字。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楚生)

楚生的“楚”字,諾大一個口字,非常搶眼,也是處理出來的。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初升印)

“升”字下部的大空顯然也是故意經營出來的。

總之,“秦漢印在章法上非常注意,因之於疏密虛實方面,安排尤為著力,後人曾有‘疏處可以容身,密處似難間發’的比喻。”新人臨習秦漢古璽印時,該當十分注意這些,某一方印為啥好看,虛實處理,在什麼地方。

二、呼應與變化

原書中,這一章節列成單獨的一章,其實,這一章該當歸入章法一節,因此,來楚生先生關於篆刻章法的論述,也應當算上這一章的內容。

“目的就是要把全印的格式,調和統一,例如印文文字,有二字或數字,上部都是宀頭,倘把它寫作一方一圓(篆法調整),格式就會感覺不調和,應該兩者都方或都圓,那就是要適當地運用呼應法,是全印調子,調和統一。”

“又如同一印內文字,有兩字或三字都有口,例如“若合若離”四字,其中三字下面都有口,倘把它寫成一方一圓一一尖(篆法調整),就有些不調和的感覺,如能適當地運用呼應法,則全印就會感覺統一調和,但是,“若合若離” 四字,其中有兩字重複,則此兩重複之字,又須做適當的變化,倘兩字一樣寫法,會覺呆板重出,兩字上部,可以變化,應儘量變化,下面的口,仍可用呼應來統一,因此,呼應與變化,兩者似相牴觸而矛盾,但呼應不等於重複,變化不等於沒有呼應,應該以全局來考慮,需要變化的,還是要儘量變化,需要呼應的宜呼應,應該把矛盾統一起來。”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勝事空自知)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莫待無花空折枝)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楚生曾觀)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初生高興)

來楚生:篆刻章法學習其實就是這兩條

(來楚生:壬子年整七十)

簡單說,就是“變化不忘呼應,呼應不忘變化”,來楚生先生用文字已經講得極清楚,不需舉例細講了,這裡再列幾方先生的印例,算是學習。

(【老李刻堂】之282,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