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總綱領中的五倫,放在當今社會它的具體意義何在?

安全的男人11

關於“五倫”,題主描述的很清楚。是指古代傳統的五種人倫關係,即古人所謂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傳統的忠、孝、悌、忍、善為處理“五倫”關係準則。

“五倫”關係中的雙方權利義務是對等的。為臣的,要忠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

漢代董仲舒在此基礎上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即君為臣之表率,父為子之表率,夫為妻之表率。但也常常被誤解。

“五倫”是古代傳統宗法社會等級制度的基礎。現在的社會是以法制為基礎的契約社會。除“君臣”關係外,這些關係依然存在,但處理這些關係的方式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有所變化或調整。

“社會”是由“社”及“會”構成,而這兩個字的本義都是某種團體或組織。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組織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依然存在,仍然是社會中最重要的關係,但由於社會分工和組織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具體到每個個人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譬如,“五倫”中的“君臣”關係由於封建社會的消亡,這種關係作為封建君權社會的文化產物,已不適用於人人平等的現代法制和契約社會。已經不存在於我們當今的社會之中,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公民社會,個人與組織、單位、國家等關係代替了以往的君臣關係,用契約調整這些公約關係取代簡單的“忠義”關係。但並不是說社會關係及角色的變化就不存在“忠”的問題,職業道德也有“忠”的基本要求,如忠於職守、忠於國家依然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

其它的四種倫常關係仍然保留在我們的當今社會中,但關係的內涵已有很多發生變化。

父子:父慈子孝,父嚴子恭。父子關係由於血緣上的遺傳關係,這是古代和現代社會都存在的關係,將來也會繼續存在。現代社會中父子關係在未成年階段和古代社會差異不大,只是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傳宗接代光耀門第的思想已大為減弱,所以父子之間的關係也有弱化,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任意處分的行為已為法律所禁止,父母的義務也是孩子在未成年期間。成年之後的父子關係弱化明顯,隨著保險養老體系的健全,子對父母的“孝”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由於當前我國處於快速發展變化之中,年輕人的知識技能普遍高於老年人,所以像以往“愚孝”式的孝幾乎不再存在,但與西方社會比較,中國的“孝”是處理血緣關係之間的良好方法,仍值得肯定繼承併發揚光大,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遍及社會。

夫婦:契約化社會的男女平等是現代社會的法理基本準則。但理論上的完全平等在現實社會中並不存在,任何權利、責任和義務都是均衡對等的,權利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現代社會為何離婚率居高不下,說明在夫婦之間關係平等化的同時,婚姻的穩定性在降低,夫婦之間個人的自由度在變化,男性權利減小的同時責任也在減少,對女性看似社會地位提高的同時責任也在加大,生存壓力也在加大。傳統的“忍”其實就是包容,要使夫妻關係良好穩定,“包容”在現代社會處理夫妻關係時仍不可或缺。

兄弟:兄弟關係是宗法社會中很重要的一環。有“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及“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之說,所以古代社會有如“桃源三結義”之類常見的“結義兄弟”,沒有血緣的準兄弟關係。現代社會中除了影視中的黑社會常有“結拜兄弟”之外現實中已很少見到。這說明,兄弟關係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已大幅減弱,兄弟之間的相互扶助義務已被一系列複雜的社會關係取而代之。如慈善捐助,同學、同事、朋友間的相互幫助等等有時甚至超過兄弟間的扶助。而且現代家庭小型化,兄弟數量減少或獨生子女家庭根本不存在兄弟關係也導致兄弟關係的重要性減弱。現代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便利化,人們更多時間消耗在社會組織中而不是家庭中,使得兄弟關係重要性減弱,所以兄弟之間關係的重要性更多體現在未成年人的家庭中。

朋友:“同師者為朋,同道者為友”這是古代傳統社會對朋友的定義或認識。朋友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今社會,朋友關係已明顯庸俗和“泛化”,什麼人之間都可以稱得上朋友。見一面、共同吃頓飯或看一次電影都可以成為朋友,所以有“酒肉朋友”、“男女朋友”關係的名詞存在。物以稀為貴,朋友關係的庸俗化和“泛化”導致朋友的價值和重要性已不同於傳統古代社會,儘管真正的朋友關係自然應該用“朋友有信”來對待,由於朋友的“泛化”已導致很多人利用“泛化”的朋友關係謀取個人利益,所以“交朋友,拉關係”成了很多所謂“高情商”者謀取利益的手段,既無“同師”也非“同門”更非“同道”,只有“同利”,這也是當今社會“朋友”的異化,所以交朋友是為了“有用”。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所說的“朋友”是無用的就是對現在庸俗和“泛化”的朋友關係的正本清源。

綜上所述,“五倫”關係在現代公民契約社會中依然存在但其內涵發生了很多變化,處理好這些關係十分重要,古代的處理方式儘管仍是基本要求,但其內涵應有所調整,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除此“五倫”關係之外,現代社會中,同事、師生、醫患、以及組織之間的競爭、合作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處理好這些關係,也是現代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


歸去來76564325

我能幫忙解釋“五倫”是些什麼東西,但是不清楚“中國文化總綱領”是怎麼回事,誰提的,提了些什麼。所以特意去搜了一下,果然鋪天蓋地,只是我孤陋寡聞了。

中國文化總綱領為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都是儒家的一些名詞,但基本上就是皮毛話,因為“四科”是有特指的固定名詞,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簡略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四教相應的成就,文盡則文學、行盡則德行、忠盡則政事、信盡則言語(過些字眼的意義和現代漢語有偏差,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摳,而且很多字還能同時做名詞和動詞,等等)。

總之“四科”在儒學中非常重要,對儒家有點了解並且心存敬意的人,是不太可能去另行定義它的。

“五倫”裡邊,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前三關係,就是“三綱”。之所以前三個是三綱,是因為前三種關係,是先天不對等的關係,這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權益度讓和責任承擔,用我們現代人的理解,就是統一整體中的個體分工不同,必須有一個“綱”,也就是準繩,去規範和界定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什麼不是五綱而只是三綱,那是因為後兩種關係:兄弟之間、朋友之間,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依附性不強,所以用不著“綱”。

現代社會中,由於僱傭關係雙向選擇的原因,君臣之間更平衡了;由於社會教育加強家庭觀念薄弱,父子之間更平和了;由於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婚姻自由等因素,夫婦之間更平等了,所以,以往的三綱不再那樣森嚴,但,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是有大量的延續性,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君臣”、“父子”、“夫婦”的捆綁性仍舊存在,所以要各自重新體會一種更舒適的“綱”,對“三綱”做新定量的解讀。

新時代的三綱,僅僅是變個量,不會改變性質。

五常:仁、義、禮、智、信;

四維:禮、義、廉、恥;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看,中間的“禮”、“義”都是重複的,四維是八德的後四德,八德和五常重了三個“信”、“禮”、“義”,排序也不一樣了。

看上去很亂,那是因為這些說法的羅列角度不同,分別來自於不同層面的解讀。每種解讀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如果我們擅自去歸納整理一下,基本上都會弄巧成拙,甚至影響到這些概念的初衷。

比如“八德”,有人嫌後四德和四維重複了,就改了一下:“仁愛和平”,這個就尷尬了。因為“八德”是一個字一個字表達的,“仁”和“愛”非要說有區別,也勉強算吧,但“和”和“平”分開成了什麼?很不專業,註定只能在外圍流傳。

叫我說,這種“總綱領”的東西,不弄也罷,因為太多了,怎麼表達都行,不拘一格,才是生動鮮活的表現,也是和而不同、並行不悖的象徵。


n是名n

中國傳統文化總綱領中,有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其中。五論為: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在當今社會中,講究崇善自由民主的時代裡,一樣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意義。假設,沒這五倫,這個社會,就會很混亂,很混亂!至於為什麼,把五倫稍微解釋下,其實就明白了。

1.君臣有義,指的是一個社會組織構架,需要有一個統一管理的協調,大家各施其位,各謀其職。比如我是員工,而我不做好我的職責,而總想著去做老闆的事,我肯定只會添亂。比如我是老闆,而我總是去幹員工才應該乾的事,我一定也管理不好這個企業。

2.父子有親,指的是父慈子孝。父母生孩子,培養孩子,孩子長大了,也要照顧贍養父母,這樣本就是良心循環。試想,如果沒有這樣,那這個社會,定是一個悲哀的社會,世態炎涼啊,以後誰還敢生孩子,為孩子付出那麼多?不如養一隻白眼狼實在了。

3.夫婦有別,作為夫妻,不管是關於家庭責任分擔,還是工作事業的分擔,理應是做一對最佳拍檔,也是為了和諧。所以夫婦有別,有別在於職責的分擔。古人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社會未必需要這樣,但一樣需要有分配分工,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所在,自己最應該負責的是什麼?這是姻緣美滿穩固幸福的源頭所在。

4.長幼有序,這是一種尊師重道的傳統,也是一份恭敬慈愛。只要這份傳統永遠在人心中,社會就一直有愛存在。我們自己,需要有這份關懷,社會也需要有這份關懷,誰也不能否定的。

5.朋友有信,朋友之間,需要有信任,言而有信。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信任,可想而知,很多事情要和諧要開展,會相當的困難。就拿我作為命理師來說,我一樣要給客戶信任,客戶也需要讓我信任。不然的話,很多才開始互相認識的朋友,拿什麼來信任我?我又如何能全心的去開展工作?

有人認為,這是古人所傳下來的傳統,不合時宜,是舊社會的糟粕。可是這麼一路看現在,難道還會認為現在不需要這五倫了嗎?道理其實不需要再追加了,也不需要舉太多例子。用倆個詞來形容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想一想,我們還需不需要五倫呢?


命理師陳一宏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彖傳》),在這裡,人文和天文是相對的。通過觀察天文,可以搞清楚四時的變化;通過人文的文化,來化成這個社會的風氣。



因此,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於它的人文文化特質,中國如果能堅持人文文化,並用人文文化來彌補科技文化的不足、缺失,這對整個人類來講,都是重大的文化貢獻。人文化成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

另一層含義是文化最初與武化是相對的,武化是用武力強制改變人的習性,文化則是以禮樂教化,讓人自覺地遵守社會的行為規範,讓人們知道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因此,《周易》上才有“文明以止”的說法。在古代中國,無論是考慮問題,還是對自然界的觀察,都離不開人。

人是在向天地萬物學習的過程中,才提升出各種各樣的道德規範。”天地不僅生萬物,還要養育萬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從來不排擠任何一個事物。天地最大的德行是廣大無私,我們要向天地學習這種德行。天覆地載,天在上,地在下,萬物在中間,天地讓萬物自由地生長,卻從來不去佔有,主宰它。


人類也要學習天地,我們也不能讓天地萬物按照人的要求去運轉、變化,我們只能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就是“道法自然”。我們從自然的關係中提升出應當遵守的道德,從自然的關係中,我們學到做人的道理。

中國的倫理關係最看重的是自然的、內在的關係。在古代中國,在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這五倫裡,我們不說君臣關係,其他四種都是不可逆轉的自然關係。沒有人在社會上可以孤零零一個人生存下去。

五倫中唯一像社會關係的就是君臣關係了,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也要想盡辦法把它納入到自然關係中,把它詮釋成為父子關係。君父臣子就是用這樣的邏輯規範出來的,官民關係也是如此,因比才有“父母官”這樣的提法,做這樣的詮釋源於傳統的理念,是因為傳統社會希望君父、父母官能夠像對待子女那樣去關懷臣民。在自然親愛的父母子女關係裡其實包含了一種最無私的精神,父母對子女的無償付出不求回報的全身心地服務。


也正因如此,古代中國人把君臣、官民之間的關係卻納入到“父子關係”中。這在當時很平常,現在雖然覺得這樣的說法很可笑。中國傳統是靠直觀、直覺去體悟事物規律的。古代中國人認為,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中,事物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變化的。其實,這些整體性的道理就是宇宙變化的根本規律。從某種程度講,五行生剋,陰陽消長都是符合事物發展的科學思維,兩極分化其實就是陰陽失調的表現,不要以為陰陽五行只適用於人的身體,自然、社會的管理都可以運用陰陽五行的理論。

因此,中國文化不是沒有創造性,其創造性體現在實踐中,它並不追求理論上的日新月異。“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而無不可。分科而醫,醫之衰也。佔色而畫,畫之陋也”(蘇東坡語)。

古人掌握了整體的理論體系後,是在應用中去創造。對待傳統文化不能絕對化,我們應該將其放在一定的環境中去重新認識。


沐銀河看日出myhkrc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倫”,除去歷史侷限之消極成分,其實對任何國家及社會,都具有堅實的固根築基性重要意義。


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社會倫理上的確定,為中華民族“懂規矩、守本分”,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也是世界任何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人類“懂規矩、守本分”,依照社會分工的不同,盡職盡責發展國家與民族的巨大貢獻。

不可否認,受中國傳統文化重“仁”、“愛”道德約束輕“法治”的歷史侷限,中國這種將其上升至倫理道德層次的文化建構,或許不會被那些自詡“文明、自由”國家所接受,也會成為一些居心叵測者蜚言,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至今的現實昭示了,“無倫”對促進社會穩定,家庭和睦的基礎性重要意義。

相信,即便當下有個別歷史虛無主義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倫”,也難以拿出站得住腳的理由予以否定。


臨淵羨魚看光景

父子有親對應的是仁,孔子講仁者愛人;君臣有義對應的是義,孟子講義,有義的人就是大丈夫;禮是長幼有序;智是夫婦有別;信是朋友有信,人言為信,如果人說的話都不管用了,那麼就大亂,法家思想出場了。

自然,自己本來的樣子,才會有質樸是任何一個時代最珍貴的品質之說。

頭條是你的頭條,歡迎參與交流分享關注,一起交流學習進步。


崇儒

由於文化低,讀書少,從不知什麼是"五倫",今觀你講的和別人回答的幾個答案,才知"五倫"原來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他們的關係是為臣的,要出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樣,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至於中國文化總綱領中的"五倫"對古代有何意義,人們都知道,不用多講。它對當今社會有何意義存在,我想講一下,我認為它對當今的社會發展,有著絕對的意義。一,就拿君和臣的關係來說吧。一個臣他能盡好他的職能,首先他不會反判做亂,貪汙腐敗,是社會能穩固發展,老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火之苦,百姓安安份份的生活,有吃有喝,不受剝削,不受欺辱,百姓不會起來造反。君能禮於大臣,按功績大小平等的給於他們待遇,是他們口服心服,安於職守,勤勤肯肯,任勞任怨,為國為民,沒理由起來反判作亂,對國家安安穩固的發展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相反君和臣做不到,那會造成極大的惡果。自古每朝每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也在重複。當然這對於忠臣和一般有良心的臣來說是絕對認可的,但對於那些奸臣貪吃的臣來說是不管用的,因為他們天生的總想災國害民,篡位奪權,只為自己的私力,不顧人民的死活和疾苦,不顧國家的利益,總是起來判亂造反,貪汙腐敗,剝削人民等。所以我認為做為君就該遠離小人,多近正直的大臣,是國家不亂等等。相反如作為君,他腐敗昏暈無能等,我覺的應把他幹下臺,從立新君,不要光知愚忠,否則對國對人民對自己也無利。愚忠者蠢吔,笨吔,害國害民害己吔。等等。二,父和子關係,父應有父親的樣子,要為兒子做出榜樣,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錯,什麼改做,什麼不改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還要時時心中有孩女,還要處處為兒女著想等,這樣能讓孩子長大可成為國家有用之才,能為國做出一定的貢獻。。做為兒子要時時聽父親的話,時時心中有父親,只要對的,就要去聽去做,不對的躲起,發現父親做傷天害理的事要制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定要孝順父親,做為一個兒子能孝順大人,它不但讓人讚美,還不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和起到負面作用。等等。三,兄和弟,夫和婦,就不願多說啦,只要處理的好,對社會,對個人等都能起到一定的好的作用。關鍵說說朋友之間。我認為朋友之間一定要信任,也一定要講義氣。義氣能讓朋友在受到惡勢力的威脅下,能增加一份力量,增加一份信心,這樣能少給國家添麻煩等。但如對國家和人民做了有害無利的事,我認為不能在講義氣,這樣不但對國家和人民不利,還會帶來極大的傷害。總至"五倫"不論到何時都應發揚,不論何時對國家安定發展,奮用向前,及人民安居樂業,都有絕對大的意義和不可故計的利益。最後,見識少,這是本人個人的看法,不要見笑,望指教。


阿良160411010

顧明思義,五倫離不開道德。道德有先後高底之分,先道後德,道在前德在後,無道哪裡有德。在《紀念白求恩》中,毛主席有一個經典的論斷:說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底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今天,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視,這一論斷依然準確。讓我們都去做一個有道德守秩序的人吧!

用“五倫”忠、孝、悌、忍、善為做人的行為準則。個人認為忠孝有道,敬前讓後,善待別人同樣是在保護自己。

而在中國,傳統的禮義從封建社會,走向新民主主義時期,最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我國過去的統治階級的立場有可能被固化了;把規矩定得太死,又把方圓畫得太疆。可是,順其自然,實為順應發展規律。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之間有骨肉之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其含義便是:“順道而行之則成規矩,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抱直;善良的真正定義是,那些有能力的人,通過思考後,將錯誤的做法糾正過來,使一切變得美好和諧。

傳統美德先順道有禮,才能順應有義。並不是為了統治而把禮義固化為“禮儀”的條條框框,更應該成為“禮儀之邦”的中國文化文明。讓那根深蒂固的優秀傳統文化承接下去,把高尚品德繼續發揚光大。

個人認為,怎麼行量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代表著一個劃時代意義的社會文化程度,要在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把達成的共識變為行動指南,力求去付於踐行。成就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命運,道德規範要站在人性的制高點,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曾子日:“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做到人人講道德、守規矩,不僅是個人間題,它是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將來是會影響到全世界的。


太宇永恆

所謂“父子有親”,是天熱的性德,不是有人教導的,父母對子女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這種愛是發自於真誠、發自於內心,是沒有條件的自性真愛。子女在嬰孩時代,對於父母的愛也是天然的,這就是所謂的“道”,若子女能終生保持對父母的熱愛,這就是“德”。

“夫婦有別”,“別”是差別,責任不同,各有各的職責,這就是天職。中國古代社會,男主外,女主內,這就是男女的職責,而現在社會追求男女平等,卻把每個人的職責丟掉了。“長幼有序”,這說的是兄弟關係,長是哥哥,幼是弟弟,而“序”是天然的,不是有人刻意安排。弟弟對哥哥要尊敬,哥哥對弟弟要關懷照。古人以身作則,為我們展現了什麼是道德。“君臣有義”“義”是道義,明白了什麼是道,隨順道而行就是義,各人有各人的本分,職責,一定要盡到,這是隨順道。“朋友有信”,朋友間說話不能不算數,要實在和有信用。

五倫就是整個民族一家人,五倫關係正常,社會安定、和諧、圓滿。中國社會千萬年來,是五倫的社會。五倫是圓明具德,能幫助人成聖賢,能幫助人作佛作聖。


貧僧假裝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