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古文明為什麼一直受外族同化?

中國歷史大事記

這就要從中國和印度不同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文化特徵來談起了。其實,純粹說印度一直受外族同化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印度古文明也在融合的過程中給予征服民族一定的反饋,並在後來的發展中相互交融,相互影響。

首先就是印度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受外來文明和外來民族的影響特別濃厚,比如公元前1500年時的中亞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的伽色尼王朝的建立和公元16世紀時的莫臥兒帝國的入侵,和後來的英帝國殖民,分別將波斯文化,伊斯蘭阿拉伯文化,突厥蒙古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帶到了恆河和印度河流域的土壤上。漫長的異族征服和統治的歷史使得印度文明不可能保持其單純性,現代印度的文明和民族是多樣的文明和民族混血的產物。

所以說,政治上的征服和異族的入侵是首要要素。作為南亞次大陸最早文明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哈拉帕文化其實很悲哀,因為其歷經了起碼800多年的發展歷史卻最終消亡。


儘管消失的原因不清楚,普遍認為是雅利安人的入侵,也有人認為是地質變化和生態環境引發的自然災害。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神秘消失後,雅利安人的入侵填補了這一地區的文明空白。他們帶來的吠陀文化也成了古典印度文化的基石。

而此時的夏商周文明正在以古華夏文明的名稱驕傲地在中國大地上發展並傳承下去。

後來的印度同樣悲催,軍事實力簡直弱的讓人不敢相信。馬其頓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一個個地建立了成功的入侵統治。大月氏人更是建立了貴霜帝國。



然而在歷史上,大月氏人被匈奴打得跑到了中亞,後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合他們一起抗擊匈奴,沒想到這幫大月氏人卻是不想估計也不敢回到故土了。然而後來的歷史證明,漢帝國打跑了匈奴人,而匈奴人打跑了月氏人,大月氏竟然能征服古印度,實在可以想象古印度人戰鬥力多麼堪憂。純正的古印度除了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再也沒有軍事強國了,至於貴霜和莫臥兒,估計印度人都不好意思拿在嘴上炫耀,這都是兩個遊牧部族的政權啊……

笈多王朝之後,




從中亞入侵過來的白匈奴入侵印度。到了中國大唐盛世的時候,分裂的印度諸邦更是戰力堪憂,被王玄策這個外交官帶著一幫吐蕃人和尼泊爾人打得落花流水,中天竺國王阿羅那順也被押往了長安。後來在公元8世紀時,天竺人跑去搶了吐蕃的牛羊牲畜,吐蕃人一戰就征服了恆河北部並延續了半個多世紀,並且讓摩揭陀和其他印度邦國表示臣服。


吐蕃了衰落了之後,又迎來了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更強大,使得中亞和巴基斯坦地區伊斯蘭化,深受阿拉伯文明的浸潤,巴基斯坦首都也叫伊斯蘭堡,而不是婆羅門堡。我們會發現,後來建立的政權諸如德里蘇丹國,

莫臥兒帝國,這些名字聽起來就不是印度風格,在他們統治的年代中,突厥語,波斯語,伊斯蘭教的優勢地位是高於印地語和印度教的。作為印度國家象徵的泰姬陵,其實是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瑰寶。



後來印度又遭受了葡萄牙,英國的入侵。直到今天,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依舊是英聯邦成員。印度的民族也是多樣的,與中國漢族90%的比例相比,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只有46%左右,一共100多個民族。其民族來源和組成成份遠遠比中國複雜得多。和現代意義上的阿拉伯人有的一拼。
(我們都是印度人)



(我們都是阿拉伯人)

和印度軍事力量的堪憂相比,中國就好多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雖然漢化程度較輕,但它僅僅持續了100年左右,元朝滅亡後,漢文化和儒家士大夫階層就再次崛起了。至於清王朝,他們比元帝國統治聰明,儘管通過剃髮結辮的方式宣示他們的民族習俗的勝利,但也不得不接受漢文化的改造,學習漢人的政治系統和模式,所以,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可以一直延續至今。這是根深蒂固,無法被征服的。

其次,我就淺談一下為什麼印度總是遭受侵略,總是被其他民族征服,為什麼其軍事成就那麼黯淡?我想這可能是印度教的原因。正如同儒家文化在中國封建王朝演變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教也是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力。

第一,種姓制度觀念的悠久發展。因為脫離了印度教種姓制度的本義,所以在實踐過程中是腐化的。限定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使得出身成為社會地位的最重要標準。階層固化嚴重的社會是沒有動力與拼搏力的。當今印度正在努力從體制中清除腐敗。這有點像中國元朝時的社會,任官大多依靠血緣關係和蒙古特色的怯薛扈從紐帶,科舉選官規模太小,很多儒家學者寧可寫書,教學,也不想去做官了。

第二,同樣是種姓制度階層的規定。印度教規定,作為祭司的婆羅門其社會地位要高於作為國王和武士的剎帝利,


這反映了印度人的精神追求,所以他們讓婆羅門隔絕世俗的權力,柏拉圖的哲王夢想是不實際的,沒有演變成伊斯蘭教早期那樣政教合一的體制。這肯定會使得印度總體的社會風氣是相對平和,消沉的,趨向於探索精神世界。連國家格言都是“唯有真理得勝”。並刻在國徽圖案下。

直到今天,苦行僧這一群體在印度的數量都很龐大,

而印度教宗教大師的社會地位也非常高。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沒有軍國主義的市場,我覺得印度絕對可以算一個。畢竟印度是一個連民族解放運動都採用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國家。

當然,最後總結一下,中華文明能夠一直延續下來。

感謝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確立了中原文明在中國大地上的領導地位,不然像印度那樣被其他民族趁虛而入,鬼知道今天中國是什麼樣。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君主專制起碼也使得國家機器運作的效率更高了,有利於更充分地發展生產力,統一的國家軍事力量自然不會弱。

感謝漢武帝和漢帝國,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候打跑了匈奴,使得漢文化的優勢發展和傳承。

感謝孔孟儒學和一切構成中華文化的學派,是他們構建了獨特的,生命力旺盛的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民族的血統和文化一直延續下來,沒有讓外來宗教主宰中國的精神世界。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隨便說幾點,想到哪說到哪。

文明能傳續至今,必提信仰、文化、民族精神。

中國人信仰看似博雜,但從神話傳說中就講與天鬥與地鬥與故土難離是家園文化。

一。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環境不好我就改造它,總從自身找原因,從未想過逃避。二。中華民族主體文化思想的形成。

進入春秋戰國乃至秦朝後,雖然朝代更迭,但主體思想文化一脈相成,這與儒家文化有很大關係。

縱使目不識丁之人卻也知道為人要孝道,要講信用,等等,不識字卻知道那些口口相傳的成語的意思,這就是信仰。

近來網上很多文章都在說中國人信奉祖先,這信奉祖先就與中國人講的孝道有莫大的關係。

信奉祖先便有家族意識,又有了從小家及大家的昇華,中國人就愛自己這個民族,儘管也經常罵。

在這點上世界上別的民族是不明顯的。

三。一切都秉持外來皆為吾所用我為主體的原則,不盲從。

佛教講眾生平等,但到了中國後就慢慢演化成中國特色的了,禪宗六祖慧能便是中國的佛。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五臺山的和尚也是抗日的。

不孝親不愛國的和尚有中國不行會讓人看不起。

馬列主義到了中國就變成了農村包圍城市。

社會主義到了中國就變成了中國特色。

四。中華民族的特質。

勤勞。有比中國人更勤勞的外國人嗎?我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勇敢。外來侵略時與敵血戰,就是不識字的人都知道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從骨子裡充滿了鬥爭精神。

智慧。佛經、道德經、孫子兵法,從戰略的宏觀上的辯證思維到戰術的局部中國人都有現成的教材。

印度不說了,時間有限,歸結成一段話。

當代中國人要學好祖先留下來的文化,我們是世界上唯一存續下來的古老文明,要相信祖先的智慧,要吸取西方的優點但不要被人家嚇倒乃至同化,學得精深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記住了,你是中國人,就算你移民去了某國,那也是沒起世界大戰的時候。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平與歧視,你只是生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離世界大同,遠著呢。


我是老哲

印度一直受外族同化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因為公元前1500年前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在融合過程中的文化和種族成分方面相對於達羅毗荼人等土著印度人佔據了優勢地位,但融合後形成民族基本狀況到今天一直沒有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流文化在今天的印度也一直傳承下來。

儘管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富汗人突厥人突厥化蒙古人在北印度的統治擴大了伊斯蘭教在印度民間的信仰並導致巴基斯坦孟加拉的最終分離,但這一過程實際是伴隨武力征服的宗教傳播,而不能被視為外族同化,因為印度保持了民族和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就如同我們可以說歷史上的埃及人被阿拉伯人同化,但不能把今天的伊朗等伊斯蘭國家都視為已經被阿拉伯人同化一樣。同樣,英國的殖民地統治也未能實現對印度的同化。

相反,印度文明的成果對世界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如:印度是棉花和棉織技術的發源地,很早就與羅馬帝國開展貿易,此外還有、數學概念“”等等重要發明;印度的佛教傳播到整個東亞、東南亞和中亞(歷史上)的廣袤地區,至今仍是世界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中華文明以其無以倫比的延續性聞名於世,主要原因有:

共同認同的文化中國的基礎

這一基礎的發展始於石器時代,定型於秦漢時期。統一的文字、禮儀和豐富燦爛的思想文化、歷史傳統、發明創造、經濟軍事模式形成維繫大一統的牢固紐帶。

以開放的胸懷吸收汲取外界的營養的能力。

在向世界貢獻了諸多重要發明的同時,中華文明也一直從外部世界汲取營養。可貴的是始終保持了消化吸收的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來自印度的佛教就在中國的腸道里經歷了漫長的消化過程。最近一次的民族復興可以看成是我們在吸收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先進科學技術、市場經濟體系等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

非凡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

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其吸收外來文明的能力一脈相承。而這一傳統只有近代一段時間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被丟棄。中國歷史也是多民族融合的歷史:雖然也有北方少數民族可以靠武力入主中原,但在文化和經濟上的懸殊差距使其最終被同化而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猶太人在世界上以最難被同化著稱,而開封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被同化的猶太族群。


文字波

說起中國的地理位置,雖然和印度很靠近,但是卻很不一樣。

中國的四周,都有良好的地理區域保護,北面是茫茫大漠,西南方向是高山峻嶺。遠方的異族要入侵我們很難,漢人的三次滅國,都是被臨近的民族所為,同時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大多都認同漢文化為先進。

印度的地理位置就不同了,它的西北方向,和外部的連接毫無障礙,所以在經濟和交流上方便,但遇到被強大的異族入侵時,敵人也方便。亞歷山大就是通過印度西北方向上的地理通道,攻入印度的。早期的陸地時代,異族進入印度,都是通過西方這個連接口,包括伊斯蘭。

到了海洋時期,富庶的印度再次被海洋強國佔據。英國人對印度的統一,也算是做了巨大貢獻,將一個區域,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在同時期的中國,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和,才意識到自己在地理上已經無險可守。

文化也有先進和落後之分,中國人的文化在唐朝時期,先進而自信,開放且包容,是真正的世界領先,到了宋朝開始,連建個房子,都要遵守古法,經濟上雖然先進,但是在文化上開始開始陷入保守,而且越演越烈,到了明清朝,就連和外界交往學習的興趣都沒有了,整天就是我天朝上國如何如何。一個食古不化的傳統文化,想要不捱打確實很難。

還好在後來,能夠迎來中華文化的發展。文化中單純的保留和傳承有多大意義,這個不好評價,但是發展的作用,太重要了。


圓創觀點

百家爭鳴後,中國形成了較為系統化的體制化的儒教思想和大一統邏輯。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和農業文明,也使得任何橫掃中原的蠻夷卑服不已。中國的民族意識和優越感還是很強的。

而印度孕育出的佛教以及後來的印度教,教導他們的人民忍受現世的苦難,來世去到極樂世界。這就極大的淡化了人民的反抗意識。人們會想:為什麼要反抗呢?現在的苦難深重,我好好的修行,等來世我就能去極樂世界了,幹嘛反抗?

於是乎,就出現了這種局面。即使到近現代,聖雄甘地也是通過絕食來表達內心的反抗,這種非暴力的手段,就是最佳的體現。遇到外敵使用暴力,就不行了。


WDWD1175319510

印度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不知道你所說的同化指得是什麼,在我看來,印度和中國一樣,有這自己悠久的歷史文明,並且最近幾年發展速度很快,我們應該客觀的給予印度評價,而不是鄙夷不屑,我們應該正視所有國家,去其糟粕,學其精華,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快速的發展,夜郎自大的人往往死的都會很慘。


馬大賤

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所以繼承得好,而且中國人思想比較保守,對新事物比較排斥,而印度人不重視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歷史上印度又長期被外族反覆統治,失去自主權,被人牽著鼻子走,也就很容易隨波逐流,失去自主,被人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