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修史小熊貓

豐臣秀吉是真的以為可以滅掉大明,而且沒瘋。

倭寇從元末就開始有了,明朝比較腐敗,打擊倭寇打的很艱難,當時沿海居民和軍隊都害怕倭寇,有了恐懼心理。

1561年戚繼光基本消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但直到1624年豐臣秀吉發佈“八幡船禁止令”(海盜行為禁止),倭寇才基本消失。

後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打算海外擴張。因為當時倭寇就足夠讓明朝疲於應付,而且豐臣秀吉還問過一個到日本的中國人,這個中國人在中國不得意,把明朝那是一頓損,說明朝軍民見到倭寇就望風而逃,不堪一擊,而且政治腐敗。豐臣秀吉一聽,非常高興,打心裡蔑視明朝。

於是豐臣秀吉要求朝鮮讓出道路來,並一起去攻打明朝,然後就有了萬曆朝鮮戰爭。戰爭期間,因為某個小人物在明朝和日本之間的忽悠,明朝還和日本進行了談判,但這個小人物對明朝說一套,對日本說一套。豐臣秀吉提出的和談條件是:

1. 迎大明公主為日本天皇后;

2. 發展勘合貿易;

3. 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4. 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5. 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6. 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7. 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從這個和條件就可以看出,豐臣秀吉是以一個戰勝者的姿態來和談的,贏取明朝公主,割佔朝鮮一半領土。所以豐臣秀吉開戰時是真的以為可以滅掉明朝的。


上丞工作室

個人以為:豐臣秀吉之所以發動侵朝戰爭 ,叫囂以朝鮮為跳板,滅掉明國固然是其狂妄的性格因素使然,但並不能就此認定他一定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這其中還有其他原因的作用。

古代日本雖然有上千年學習中國的歷史,但其實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是皇權獨尊,一個人無論出身高貴與否,如果受寵於皇權就有可能像韋小寶那樣平步青雲,事實上中國的科舉制本身就是中國皇帝提拔寒門士子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分化現象,但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處”;日本在這方面和中國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存在像中國的科舉制這這種供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當時的日本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偏偏豐臣秀吉是一個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他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慮到日本森嚴的等級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實比朱元璋還難。

正因為如此,豐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內心其實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感,當他成功上位後這種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一種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自卑感驅使下豐臣秀吉認定自己必須做出一番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才能真正壓服那些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對自己鄙視不已的諸侯貴族們,況且豐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不是像諸侯貴族一樣繼承自祖先,這固然說明其能力過人,當秀吉故去後沒有貴族血統的豐臣家族又憑什麼繼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這樣等級森嚴的國家立足都難。在秀吉看來:雖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統一日本執掌大權已是一番偉業,但畢竟之前也有人做過,算不得曠古爍今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憑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壓服諸侯貴族,但自己死後他們不會聽命於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身處的日本戰國時代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秀吉自己獨立打天下之前的舊主公織田信長和西洋傳教士多有來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在秀吉看來:憑藉如此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別說壓服諸侯貴族,就算是改變日本等級森嚴的貴族分封體制,構建以豐臣家族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統一日本必有其過人之處,在發動戰爭前他也並非沒衡量過雙方的實力對比,不過此時秀吉對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於是他把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無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在他眼中看來:日本無論疆域、人口都比朝鮮大上幾乎一倍,況且朝鮮承平兩百餘年,一向是個文弱國家,而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當然一旦開戰,明朝有可能會支援朝鮮,這點豐臣秀吉也估計到了,但在他看來:明朝只是外強中乾——為應對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此時寧夏和貴州播州的土司勢力也正密謀反叛,緬甸也屢屢騷擾雲南邊境,這些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但在豐臣秀吉眼中都被無限放大,因此他認為:明朝無力干預朝鮮戰事。

最後豐臣秀吉其實是做了幾手準備的:如果能順利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過;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與明朝議和瓜分朝鮮也不是不行;如果連朝鮮都拿不下也沒事,畢竟豐臣秀吉只是通過對諸侯貴族的強勢壓服從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各路諸侯貴族都有自家的軍隊,如今正好調他們去朝鮮戰場當炮灰,打贏了就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朝鮮、明朝;打敗了就趁機削弱國內諸侯貴族的勢力,鞏固豐臣家族的統治。這樣看來對豐臣家族而言怎麼著都不虧,可惜豐臣秀吉看似完美無缺的計劃千算萬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後正是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篡奪了豐臣家的江山。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592年4月,豐臣派16萬陸戰大軍加上9000水師,浩浩蕩蕩渡海駛往朝鮮半島。朝鮮史上有名的“文祿之戰”揭開序幕。日軍志在必得,加上人數、武器、戰力相較朝軍均佔優,因此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邊倒的絕對優勢,不到一月便攻陷其國都王京城(漢城,後改首爾),並驅逐了朝鮮國王李昖(音:焰)。

被逐出王京的李昖自感單靠朝鮮的羸弱之兵無力拒日,於是請求宗主國大明派兵援朝。此時正值明萬曆帝在位時期,國力、軍力早已大不如前,但處於衰落期的明朝還是派名將李如松率4萬餘水陸大軍開赴朝鮮半島支援自己的藩屬國。

1593年1月,明提督李如松指揮兩國聯軍擊敗日軍悍將小西行長,一舉收復平壤。但在之後的碧蹄館戰役中,明軍因地理陌生、準備不足加上對敵情估計不夠,惜敗於日軍名將小早川隆景與立花茂宗之手。萬幸的是,隨後日將宇喜多秀家率軍圍攻幸州城時,被朝鮮名將權慄反擊得手,日軍被打得大敗虧輸。明朝援軍在李如松的指揮下,不斷偷襲日軍運糧隊伍,缺衣少食的日軍無奈退守釜山。緊接著,朝鮮水軍在名將李舜臣的指揮下幾次擊退了日本水師, 日本在水陸大軍皆受挫且後繼無援的窘困下被迫與明朝議和。

1595年,歷時數年的“文祿之役” 結束。中、朝聯軍取得完勝。

兩年後的1597年,豐臣秀吉第二次派遣14萬水陸大軍,再次放肆侵入朝鮮半島,“慶長戰役”爆發。日軍忌憚朝鮮水軍統領李舜臣的剽悍善戰,於是使出反間計,鮮王李昖果然中計,將李舜臣解職外放。這年2月,面對兇悍的日軍,朝鮮軍隊力戰不支,再次向宗主國大明發出了求救信號。這次,明朝又先後派出了8萬餘精銳部隊為小弟撐腰,可謂不惜血本、盡遣精銳。

明軍開赴朝鮮不久,虎將李如松即戰歿。明軍在另一員名將麻貴的率領下在蔚山一帶與日軍悍將加藤清正展開激戰。朝鮮水師在慶長戰役爆發之初就被日軍重創,艦船被焚燬、擊沉甚多,迫使朝鮮主李昖再次啟用智勇雙全的李舜臣。李舜臣果然有些能耐,他篳路藍縷地恢復了朝鮮水軍的破損戰艦,並迅速恢復戰力,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統帥來島通宗,一舉扭轉了之前的海上頹勢。

明朝軍隊則抓住有利時機大舉反攻,日軍節節敗退。1598年盛夏,就在兩軍對峙之時 ,日本列島一代霸主豐臣秀吉(日本人尊稱其為太和秀吉)病逝於京都伏見城。侵朝日軍在宗藩五大閣老的命令下開始緩緩登艦撤退。明、鮮水軍聯手在鳴梁海戰中截擊撤退的日本艦船,並大敗日軍。但朝鮮名將李舜臣的座艦卻遭日軍驍將立花茂宗、島津義弘的鉅艦夾擊而罹難。日軍大部分僥倖成功退回國內,“慶長戰役” 結束。由豐臣秀吉親手策動的“文祿、慶長”兩次欲通過征服朝鮮後“假道伐明”的侵略戰爭失敗後,日本方面因耗費錢糧超過其承受力、加上艦船、人員損失甚巨,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了。

“文祿、慶長戰役”是在明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時發生的,明軍戰力早已不復往日之勇,但還是兩次均從容擊敗了洶洶來犯之日軍。這是自大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發生的白江口海戰後,時隔900多年,中日軍隊第二次為攻、守朝鮮而大打出手 ,且中國軍隊兩戰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完勝日本。但日本軍隊的兇悍戰力與靈活戰法亦不容小覷。發生於明萬曆年間的“文祿、慶長戰爭”結束後,日本人蟄伏本島,偃旗息鼓、消停了300多年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再次爆發。

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我們都應該知道。

當一個人有了夢想,任何事都無法阻止他前進的步伐!

不得不說,

豐臣秀吉就是這麼一個人。

雖然我很討厭日本人,但他們的某些精神還是值得我們高度讚揚的。

在歷史上,豐臣秀吉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大豪強,被稱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而且還是結束了日本戰國亂世的人物。

不僅如此,豐臣秀吉可能還是日本歷史上最聰明的人。

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翻遍整部日本史,都找不到一個像他這樣起點如此低、最後成就又如此大的人。

他的奮鬥史既是一次經典的屌絲逆襲,也是一次意外的歷史插曲。

豐臣秀吉的功績主要是結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的戰亂局面,治國有方。

同時內心充滿夢想野心十足的他漸漸開始不滿足於做日本王者,而妄想做亞洲之王!

一,蓄謀已久。

當時明朝的海上作戰能力已開始日落西山,而朝鮮政治和軍隊更是日趨腐敗。

豐臣秀吉以朝鮮不配合其出兵明朝為由,於1592年,全面入侵朝鮮,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首都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焚燒掠奪,無惡不作。

當時日軍一路凱歌,所向披靡。豐臣秀吉領著這隻常勝軍隊,心有大志難免感覺勝券在握。

二,與明軍初戰告捷。

朝鮮危在旦夕,極速派人請求明朝支援。明朝共

出兵兩千多人,無奈人數實在太小,終是飛蛾赴火,潰敗而歸。

與明朝的首次戰役便打了個大勝仗的豐臣秀吉,彷彿那一刻看到了吞併中國取得勝利的曙光,那一刻的他沾沾自喜,想象著兩年內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的場景。

然而,慘痛的教訓讓他終於明白,不是什麼人都是好欺負的,也不是什麼夢想都會容易實現的。

當時的大明王朝,雖說海上作戰能力消退。但整體的國力並未出現顯著衰敗。

在鳴梁海峽一役中,日軍損失慘重,狼狽回國。

豐臣秀吉鬱鬱而終。


娛樂史記

答案:豐臣秀吉當年確實認為可以滅掉大明,自己要渡海駐紮浙江寧波,還要準備遷都北京。

豐臣秀吉在初步壓制列島的大名後,他幹了一件事情,就是在全國各地進行“檢地”,把島內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數統計清楚。接著,他還處了幾項措施,比如推行“樂市樂座”發展商業、頒佈“刀狩令”收繳私人武器維持治安、推行“兵農分離”建立戰力更強的職業軍隊。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豐城秀吉的專制能力。

“檢地”完成後,豐臣秀吉突發命令,要出兵朝鮮。其實,早在1578年就已經有端倪,豐臣秀吉曾感嘆“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夙願。”

1592年4月,日軍在釜山登陸。瞭解歷史的朋友都清楚,朝鮮軍隊不堪一擊,幾乎弄得亡國。朝鮮國王頻頻派出使節請大明出兵幫助。

接下來就是重點。豐臣秀吉不斷地收到朝鮮戰爭的捷報,不禁心花怒放,為自己的判斷力叫好。

根據日本史料記載,當時豐臣秀吉已經開始準備下一步工作,看部署安排真沒把大明放在眼裡:

1、豐臣秀吉要親自渡海駐寧波府,指揮軍隊北上攻取北京,然後遷都北京。

2、豐臣秀吉讓養子豐臣秀次做北京的長官,把北京附近的10個縣作為天皇的領地。

3、豐臣秀吉還有這樣的打算,如果能很快的穩定中國局勢,他下一步的目標是準備進軍天竺(印度)

以上就是萬曆皇帝還沒有派兵與日軍作戰之前的情況,豐臣秀吉發動朝鮮戰爭是真的有準備跟明朝幹一架,而且自以為乾的過明朝。


子屠龍

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事業,但是並沒有遵循他的路線,而是改變策略,先與敵手德川家康和解,並與朝廷接近,以朝廷的名義征討“逆賊”。在基本完成了對日本國內的統一後,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野心急劇膨脹。佔領朝鮮,成為豐臣秀吉當時最基本的方針,其頒佈的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均圍繞這一方針展開。但是,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僅是手段,佔領唐國(明朝)、稱霸亞洲,才是其最終目的。一系列史料可以提供佐證。 也就是說,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

豐臣秀吉首次明確透露征服明朝野心,是給其家臣一柳末安的朱印狀,稱他不僅要統一日本,而且要征服唐國(明朝)。該朱印狀只署有日期“9月3日”,未署年號。經巖澤願彥考證,當為天正十三年(1585年)9月3日。朱印狀是官方文件而非私人信函。也就是說,當時入侵唐國,已被豐臣秀吉提上日程。

1586年,在著手準備征服九州的時候,豐臣秀吉對黑田孝高等親信大名錶示,九州征服後的下一個目標是唐國(明朝)。當年8月5日,豐臣秀吉向諸大名發出討伐違抗“惣無事令”的“九州動員令”時有明確表示:“征服唐國的計劃原已在考慮之中。應充分利用敲打叛逆的島津氏之良機,構建侵略態勢。”(按:原文如此。“侵略”一詞當時在日語中不是貶義詞)。

1589年,豐臣秀吉致函印度的葡萄牙總督,稱自己在實現日本全國統一後,已經制定了征服明朝的計劃。同時致函呂宋(菲律賓)的西班牙總督,稱自己在降生時已有治理天下之奇瑞。自立志統一日本後,他歷經10年實現了夙願。此後使朝鮮、琉球服屬,進而征服明朝,乃秀吉天賦之使命,要求呂宋納貢。

1590年11月,朝鮮使節黃允吉出使日本,向豐臣秀吉遞交了國書,豐臣秀吉在覆函中告知朝鮮方面:1、統一天下和異域是上天賦予豐臣秀吉的使命;2、要求朝鮮與日本共同征伐明朝並擔任“徵明嚮導”;3、要求朝鮮服屬、入貢。

1591年6月,接受明皇帝冊封、奉大明為宗主國的朝鮮正式拒絕了日本“假道入明”,即向朝鮮借道入侵中國的要求。於是,日本開始加速備戰進程,於1592年至1598年兩次發動侵朝戰爭。這兩場戰爭,日本史稱“文祿、慶長之役”,中國史稱萬曆朝鮮戰爭,朝鮮則稱“壬辰倭亂、丁酉再亂”。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遭到中朝聯軍痛擊後,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在伏見城抑鬱而亡,終年63歲。臨終留下辭世歌:“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之往事,宛如夢中之夢。”

圖:位於大阪市中央區的大阪城。原名“大坂城”,1872年即明治維新後,因忌諱“坂”字有“(武)士(造)反”之意而改為大阪。


馮瑋

在1590年代初期,事實上日本人對明朝軍事實力的瞭解極其膚淺,是被相當多錯誤的情報誤導的。例如豐臣秀吉,他和一些侵略過明朝的海盜交流後,錯誤地認為“唐畏倭如虎”,他攻打明朝可以所向披靡,這是被錯誤的情報所誤導。在後來下發給諸大名的朱印狀中,就認為明朝如同處女,日本攻打明朝猶如一座大山壓在處女的身上,極其囂張。

1592年,侵略朝鮮的日軍渡海以後,安藝國的大名毛利輝元,在寄送回日本的書信中,對明朝的軍事實力還是絲毫沒有認知,甚至認為明朝的軍事能力連朝鮮都比不過。正是由於當時日本的最高決策者,下至地方大名,都對明朝的實力沒有清醒的認識,所以才錯誤地產生了可以滅亡明朝的幻想。

但在1592年7月,明朝第一次出兵朝鮮以後,和日軍開始有了軍事接觸,在平壤的日軍先鋒小西行長剛一交手,就被明軍打怕了(這一戰實際上是明軍對敵情掌握不充分而戰敗,但日軍對明軍驚人的戰鬥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月以後,小西行長和其他在朝鮮的日本大名集中在朝鮮首都開會,小西行長直接說我們不是大明人的對手,大明人太強大了。其他日本大名聽了小西行長的話,就很震驚、害怕,仗也不想打了,只想放棄已經打下的城,撤退到最靠近日本的朝鮮釜山浦,為撤退回日本做準備。

在日軍沒有和明軍接觸過的情況之下,日本人充滿了幻想,認為打明朝就像欺負一個處女,明朝連朝鮮都不如。但是和明軍接觸以後,即便是在明軍打了敗仗的前提下,日本人也被嚇出了明軍恐懼症,想著要跑路了。這不過這個想法違背豐臣秀吉的本人意願,所以日本大名也只能自己想想。

仗打到1598年,豐臣秀吉自己也明白自己打不下去了,這時候豐臣秀吉已經清醒了,而日本在朝鮮剩下的城也不多了。在這個時候,豐臣秀吉親自下令撤守日軍佔據的朝鮮梁山城、加德島城,他已經感覺力不從心了。在他死亡之前的幾個月,豐臣秀吉又下令侵略朝鮮的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撤回日本,只留下一部分軍隊繼續在朝鮮,他已經明白自己的野心不可能實現了。據《徵韓錄》記載,豐臣秀吉臨死前,惦記著朝鮮撤軍的事情,明白是徹底沒有希望打下朝鮮,更別說明朝了……

豐臣秀吉的認知就是這樣,在沒有和明軍實際接觸之前,他認為對方很羸弱,很好欺負。但和對方接觸以後,種種現實打擊,讓他明白了自己是很渺小的,征服明朝是不可能的,思想認識完全發生了變化。


曲墨封

根據《徵韓偉略》記載,豐臣秀吉早在織田信長還在世時就已經有了要出征明朝的意向了。織田信長平定京畿一帶之後,命其得力部下豐臣秀吉掛帥征戰西部地區,在乘勝攻克九州諸國,功成後賜封中國(日本地名)一帶的領地。

秀吉答曰:其他諸如柴田勝家等大將都未得到封賞,自己不敢搶先,而請織田“賜令書奉諸公子為將,克定明及朝鮮,不奉命而討之,恐類寇略,奉命周旋則師有名矣。經略二國非難也”。

不過一般認為,此時的猴子發言是為了保自身安全,降低織田信長的猜忌。這種大話只是說說而已。

在正式入侵朝鮮之前,豐臣秀吉也確實找來倭寇集團汪直的殘部來詢問 明朝的情況,這些海盜大大吹捧自己的英勇,鼓吹明朝軍隊無能,這加大了猴子的狂妄。

“秀吉召舊時直黨問明事,答曰:宗憲捕直時,吾輩三百餘人,自南京劫掠,
橫下福建,過一年,全軍而還,明人畏。日本如虎,欲取之,如歹掌也。”

所以,他是在一步一步的試探了解朝鮮和明朝的情況後逐步將計劃由空想變成現實的。

但是,他基本上也是打著 ”能打到哪裡算哪“的打算,並非一定要滅掉大明,畢竟大明太大了 ,在與明朝的談判中,他曾經提出,要求明朝承認他在朝鮮南部的統治權即可。完全沒有一開始喊著要滅明的豪氣。

要知道,大明的版圖在那個時代看來,實在是天文數字,光看這個數字就讓人絕望。

“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

豐臣秀吉的真正原因,根據現代日本學者研究,應該是對外戰爭以求降低內部壓力。因為他的政權並不如後來的德川幕府穩定,如果不能轉移野心勃勃的大名們的目光,那麼這些大名也許在猴子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下克上“了。

山口啟二認為,與德川家康的政權相比,豐臣政權的固有“家中”實力要弱的多,而且還有同盟者——外様大名德川、毛利、上杉、前田等的虎視眈眈。北島萬次則以九州大名島津氏為研究對象,得出了日本國內地區差異較大,完成封建領主制建設的困難也因而十分大,為了解決這種矛盾唯有通過對外戰爭才能實現的結論。


紅楓歷史觀

豐臣秀吉確實認為可以打敗大明,皆因自古日本都只會分析局部不會研究全局,所以會陷入想當然的誤區。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認為其實原因也比較簡單,中國南方的倭亂給日本帶來的錯覺,倭寇帶回日本的情報是來自江浙地區的,說明軍畏懼日本如同害怕老虎一樣。這是事實,因為倭亂橫行的時候江浙生活富庶,承平日久,衛所士兵戰鬥力低下,江浙衛所兵制幾乎名存實亡。給日本以明軍孱弱不堪的印象。從武器裝備上來看,日本的火槍師承荷蘭,比明軍的先進,裝備的比例也遠高於明軍。總之有兩個判斷的失誤,1,誤以為江浙衛所明軍戰鬥力就是明軍的實際實力反應,事實上明軍精銳幾乎都集中在北方長城沿線的九邊各鎮。裝備精良,人員滿額。日本選擇從明朝北方下手無異於踢到鐵板上。2.誤以為裝備領先於明軍,的確明軍的單兵火器要落後於日本,裝備的比例也不如日軍高,但這只是局部,日本忽視的或者說不了解的是,明軍有大量騎兵,馬種優良。在機動突擊作戰中佔有巨大優勢。而日軍則以步兵為主,只有少量騎兵,且日本馬種遠不不如明軍的蒙古馬和青海馬。再者,明軍擁有大量重炮,是攻奪城池的利器。這取決於明朝絕對優勢的生鐵冶煉能力。這也是日本雖然戰爭初期能奪取城池卻難以堅守的原因。


一波442

這問題在日本的島內一直被討論著,因為老猴子的野心外漏,一直以來都是日島內的一個標杆。

真要說是不可能的,有幾項當時的事件為指標。

一是 德川家康只到肥前名護屋(前進預備指揮所,出發前的準備地)就停止了,開始裝傻。手下請示也顧左右而言他,畢竟他知道老猴子不行了,之後的天下才是他的指標。

二是 豐臣家的文官大賺戰爭財,讓諸國武將非常的不滿。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另七大名非常厭惡豐臣家的文官尤其是 石田三成( 牽扯到後面的關原之戰了)。這種表面團結暗裡穿小鞋的做為,別說後安土桃山時代。連二戰也該輸。

三是 各大名出兵是為了敷衍秀吉的出於無奈。只因為秀吉的大餅與牛皮畫的美吹的好。秀吉不只是要拿中國;他的計劃是要打到印度去的。也就是最早的大東亞共榮思想,以經在老鬼猴子那時候產生了。可是諸大名為了封賞(以勝利為前提)必需配合,如果抗命那秀吉肯定是先安內(您懂的)。

四是 確實那時候朝鮮戰力很差,日本武士在朝鮮打的很開心。但是因為上訴文官發戰爭財的問題造成了後勤補給很大的困擾,導致戰事拖延。加上明朝援軍的堅壁清野讓鬼子武士在物資上更加的抓衿見肘,最後退兵。

總結,日本想侵略中國是由來以久了。但可以確定是痴人說夢,自我膨脹過度了。有這種鄰居的唯一好處就是時時磨刀,刻刻備戰。不恃敵之不來;恃我有備而無患之。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說還不是美國扔了那兩顆?! 確實是那兩顆有做用,沒錯。可也別忘了,那八年的中國不是白撐的。先輩的表現與英勇不容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