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貧困不再遙遠——四川涼山推動產業發展促脫貧奔康

剛剛過去不久的“五一”小長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再次迎來絡繹不絕的“川A大軍”。假日期間,當地接待遊客逾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收入2.4億元。

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近年來,涼山州委州政府把“五大發展理念”與當地的實踐相結合,以自治州全面同步小康為目標,以脫貧攻堅為主線,以轉型跨越打造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的宏觀發展戰略。

  全域旅遊成為首位產業

2015年,涼山州在調整產業佈局時做出一個重大安排,把旅遊產業由支柱產業調整為首位產業,提出了全域旅遊的產業發展方向。

著眼於全域旅遊,地處“大香格里拉旅遊環線”的涼山旅遊產業向鄉村旅遊延伸,向脫貧攻堅延伸,向川滇大香格里拉大旅遊格局提升。

2017年7月,大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在海拔3000多米的昭覺縣谷克德高原溼地揭幕,這是涼山彝族火把節第一次在貧困縣的景區舉辦。

當天,60多萬人次的遊客湧進了谷克德高原溼地,人們在這裡載歌載舞,感受綺麗的民族風情和享受別樣的高原風光。

地處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被人們稱為“懸崖村”。曾經,當地村民進出村要藉助17段藤梯。2017年,這個偏僻彝族山村裡發生了巨大變化——2000多級的鋼梯,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

2018年1月,由川投集團等企業投資6.3億元的“‘懸崖村’——古裡大峽谷景區”項目開工,“懸崖村”農文旅產業扶貧進入實操階段,興奮的村民唱起了山歌。

  新型農業鼓起貧困群眾腰包

冕寧縣拖烏鄉魯壩村海拔高度在2100米至3500米,山高路彎,氣候惡劣,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2戶、272人。

2016年初,這個村通過土地流轉,集中村裡的678畝土地,引進成都的一家企業,建起了香菇種植基地。基地採取政府指導、企業引導、銀行擔保、農民入股的扶貧模式,村民通過村裡的集體資金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獲得租金,進入基地打工掙取工資。

村民鄧伍薩說,他白天在基地幹活,80元一天,晚上守夜又有50元收入,再加上妻子也在這裡上班,夫妻倆一個月加起來可以掙到6000元。

瀘沽湖邊的鹽源縣以盛產蘋果而聞名。今天,電商銷售已經成為這個縣蘋果等農特產品重要的銷售模式。2015年全縣有各類網店500個,發展到2017年,全縣僅淘寶店鋪就達到2200餘個,實現農產品網上銷售2億多元。

  傳統產業升級加速轉型跨越

涼山是我國著名的礦產資源富集區,以採選延壓為主的資源型經濟曾是涼山工業經濟的主要構成。如今,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為涼山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

驅車涼山,從河谷到高山,一個個風電群撲面而來,僅2017年,涼山州就新開工風電70萬千瓦。更為龐大的是水電集群,包括溪洛渡、白鶴灘等在內的9座巨型、大型水電站均佈局在涼山。

2017年,涼山向上海、江蘇等地的輸電量達1115億千瓦時,這個電量相當於上海市年用電量的70%。

當前,涼山已經成為我國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而在當地政府的規劃藍圖中,要將涼山打造成我國重要清潔能源基地。

採礦,選礦,賣礦……一直以來,涼山礦冶企業大多數以此種方式在礦冶產業鏈的上游運行。如今,這一狀況發生了改變。稀土永磁材料是現在已知的綜合性能最高的一種永磁材料,廣泛運用於航空儀器等行業。緊緊追蹤稀土行業這個新興的明星產業,重點突破富鈰稀土永磁材料的生產,4000噸的富鈰稀土永磁材料生產線進入了國家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的重大項目。

圍繞釩鈦、稀土、石墨烯等新材料產業的打造,涼山傳統的礦冶產業鏈正在向下遊產品延伸。2017年上半年,涼山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居四川省前列,當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超過8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