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CPU年年大升級,電腦CPU年年擠牙膏,這是怎麼了?

可能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幾年智能手機CPU每一代不提升個40-50%都不好意思出來打招呼,然而電腦CPU每一代之間也就相差5%左右的性能,導致N年前的電腦放到現在仍然好用,難道PC行業真的不行了嗎?

其實我認為這是因為兩者的定位和起步點不一樣,就像0-10歲的孩子,每一年的成長都很明顯,但是30-40歲恐怕就沒那麼明顯了。

多年來我們似乎習慣了蘋果、高通、華為等新手機處理器的宣傳,八核處理器早已遍地開花,每一代動輒30-40%的性能提升很讓人心動,而縱觀桌面CPU,英特爾從酷睿2000系列開始的單核性能提升就非常緩慢了,每一代平均只有5%左右的提升,而且消費級市場主流的雙核和四核CPU一直到八代酷睿上市才有了改變。

手機CPU年年大升級,電腦CPU年年擠牙膏,這是怎麼了?

所謂的桌面處理器升級幅度小於手機處理器,我認為主要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1、由於桌面CPU和手機CPU的架構、指令集是不同的,側重通用計算的X86複雜指令集下的桌面CPU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早已進入成熟期,其核心架構已經趨於穩定很難做出重大的調整。

2、CPU製造工藝的進步對其性能增長至關重要,近幾年由於技術和成本等多種原因,摩爾定律近乎失效,芯片工藝到達14nm後明顯受阻,從而導致頻率提升困難,英特爾經過幾代工藝的優化才把八代酷睿提升到了4.5Ghz以上。而手機處理器由於芯片面積小,複雜程度相對更低,因此製程的提升速度明顯更快。

手機CPU年年大升級,電腦CPU年年擠牙膏,這是怎麼了?

3、如今的PC市場已經非常飽和,年增長率遠遠低於手機市場,廠商從中能獲取的利潤自然也是很難像以前那樣大幅增長,不管是PC廠商還是軟件開發商的重點早已轉向手機端,這樣使PC用戶和應用程序對CPU性能的需求明顯降低,一臺電腦能用好多年不落伍,這也是英特爾為什麼多年“擠牙膏”的原因之一。

4、桌面CPU既然頻率提升困難,那性能增長主要就依靠核心數的增加來提升多核性能,像數據中心和工作站之類的CPU性能提升近幾年還是挺大的,但是在家用消費領域多核使用環境仍舊很少,針對四核以上優化過的程序佔比例太小了,核心多派不上用場,所以多年來像i3雙核和i5四核這樣的CPU對於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夠用了。

手機CPU年年大升級,電腦CPU年年擠牙膏,這是怎麼了?

綜上所述,即使是進步速度更快的手機CPU也同樣會經歷桌面CPU的發展瓶頸期,預計不久後每一代之間的手機CPU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擠牙膏”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首先,手機使用的CPU決定了芯片面積和頻率必須嚴格控制,這同樣要受到芯片製程進步放緩的限制,在主流手機CPU達到八核後,未來的“核戰爭”將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將來的趨勢可能會在CPU內部設計一些高效的小核心來處理一些人工智能之類的應用。

其次,手機CPU用了短短几年時間走過了PC處理器幾十年的道路,這句話可能不嚴謹,但是手機應用程序絕大多數都還沒有對四核CPU進行優化,遠遠跟不上硬件的腳步,在電池技術難以突破的今天,廠商們未來還應當在手機CPU能效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最後,和PC需要當作生產力工具不同,絕大多數手機用戶不需要太高的手機CPU性能,相比CPU,用戶們更需要強大的圖形處理器(GPU)、更好的攝像畫質和更高速的網絡等。

手機CPU年年大升級,電腦CPU年年擠牙膏,這是怎麼了?

嘟嘟說:因為架構不同、定位不同,手機CPU和桌面CPU的性能終究是無法相比的,手機CPU性能進步也將在今後不斷放緩,取而代之的是手機芯片更低的耗電,更高的效率和更強的GPU和人工智能,為了CPU頻率和核心數拼的你死我活的時代終究會過去;而桌面CPU在經過2017年的一輪“核大戰”後,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高端消費級CPU都會維持在6-8核左右,而對於需要大量並行運算的工作站、服務器等領域,則會迎來一個性能大提升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