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耿进城:现代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城市的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从老根据地派出来的,耿氏兄妹俩——哥哥大龙、妹妹小凤就是其中的两员。  两人在城里分别担任着某一级的领导,也都有了家室。他们的母亲早就没了,是父亲辛辛苦苦地把他们拉扯大的。现在,他们进了城,觉得父亲自己在老家过得日子清苦,便想让老人家来城里享几天清福,于是,兄妹俩就商量着要将父亲接来。  儿女们还是挺孝顺的。  就这样,老耿进城了。  女儿小凤最孝顺,她觉得哥哥年轻时早早地就参军了,不如自己跟着爹的年头多,所以,自己比哥哥更了解爹的脾气秉性,照顾起来老人家来方便得多,就跟哥哥表示,愿意让爹跟着自己住。而儿子大龙虽然也想让爹住自己家,不过他却怕做不了媳妇的主,会使爹受窝囊气,所以也就顺水推舟地没有主动把他爹往家里让。  偏偏老耿脾气挺倔,他不看儿女的颜色,哪壶不开专提哪壶。他觉得住在儿子家理所当然,一口说定要先在儿子家住一个月,然后再到女儿家住。  既然爹发话了,儿女们只能服从。于是按照老耿的意愿,儿子只好不情愿地将爹接到了自己家里。  老耿是下午到的儿子家,天还没有黑,不用掌灯。他没事可做,就蹲在(他在老家蹲惯了)桌旁的椅子上抽他的旱烟袋。  过了一会儿,天渐渐黑了,儿子打开了电灯。老耿在老家都是点煤油灯,还从来没有见过电灯泡,只是看着它的光比家里的煤油灯亮多了,还挺晃眼。老耿瞄了几下电灯泡,太扎眼,便好奇地问儿子:“这个灯从哪儿加油?”  “从哪儿加油?”大龙不解地重复了他爹的这句问话之后,才恍然大悟地笑了:“爹!这是电灯,用电,不用加油。”  “不用加油?”老耿有些莫名其妙地念叨着。  这时,他恰好又装了一锅儿烟丝,就凑到灯泡前想点烟,可是怎么都点不着。他不高兴了,念叨了一句:“这个破玩意儿,连个烟都点不着,还不如煤油灯好呢?!”  这是老耿进城后下的头一个结论。  老耿本来说得好好的,要在儿子大龙家先住上一个月,然后再到女儿小凤家住。可是才过了三、四天,他就催着儿子给女儿捎话,要到女儿家去住。至于是什么原因,他却不说明。  大龙无奈,只好跟小凤打了招呼,第二天下午小凤便将她爹接到了自己家。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老耿、女儿小凤、女婿小王还有三、四岁的小外孙围坐在桌旁吃饭。饭菜挺简单:热汤面、还有几个小菜。小凤两口子用的全是细瓷的小碗儿、儿子用的是不怕摔的小搪瓷碗儿,都挺精致的,唯独摆在老耿面前的却是一个粗瓷的大海碗。  适才在厨房盛饭时,小王就悄悄地提醒小凤:“咱们俩都用细瓷碗,为什么给孩子姥爷用粗瓷碗呢?他不嫌吗?”  小凤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等道吃完饭后,你就明白了。”  一家人很快就吃完了饭。老耿抹了抹嘴,点上旱烟袋,吧嗒、吧嗒地嘬了两口,然后冒出来一句:“哎!还是闺女家好!”  小凤笑着问她爹:“我这儿怎么好呢?”  “能吃饱!”老耿干脆地回答。  “怎么?大哥、大嫂不让你吃饱饭?”小王不解地问岳父。  “他家的碗太小!”老耿答道。  “吃饱饭跟碗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岳父这句似乎路唇不对马嘴的话说得小王直发愣,不过,他却没好意思再问下去。  饭后,小凤把爱人拽到一边儿,笑着对他解释:“你不知道,俺爹吃饭时,不管碗大小,从来都是只吃一碗。他在老家时有一个超大号的海碗,都有好几个豁口了,他每顿饭都是用那个碗盛,进城时没好意思带上。大嫂不了解俺爹的老习惯,肯定是用小碗给他盛的饭,估计她想一碗不够,无非就是多盛几次呗,也麻烦不到哪儿去。可是俺爹偏偏认死理儿,他就吃一碗饭!那一小碗饭他肯定饱不了,一顿还能凑合,可要是顿顿如此,他肯定饿得心慌!”  “咱家就这个海碗最大,虽然是粗瓷的,但是在俺爹眼里,它比那细瓷小碗顺眼得多!”小凤指着大海碗又补了一句。  直到此刻,小王才终于明白了:“怨不得媳妇给岳父用粗瓷大海碗盛饭呢,原来他还挺有‘原则’的。看来他说什么也不在大哥家住了,一准儿是被饿的——确切地说,是被他自己饿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