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像

一九六零年徐源泉在台湾去世,众多政要、学者送的挽联中有“正源兴学校,仓汉树交通;更教桃李三千文武育成……”等句,反映徐源泉在湖北民国时期办实业为乡村平民教育所作的贡献。

徐源泉七十岁时,著名学者陶希圣在台湾《中央日报》刊发以“教育与实业”为题曰:“在江苏南通创办纺织厂的张季直,在河北定县推行平民教育的晏阳初,这俩位先生名满天下。我们湖北人不善于标榜,有了一位致力教育与实业的徐源泉(克成) 先生。”

在徐源泉功成名就之时,部属中有人建议在汉口买一座里分。他当即表示:“我不在汉口买里分,我要到乡下去盖里分”。在场的人不解,以为他在开玩笑,在乡下去盖里分,那里会有人去住呢?他说:“你看我盖成以后,住的人才多着哩”!就这以后,1931年徐源泉创办的私立“正源学校”,民间曾赞誉她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学校”,在古镇仓子埠的一块荒地上耸立……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正源中学旧址

抗战时,他又创办重庆英才中学,捐资武昌中华大学、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后来去台北,再创金瓯女子商业学校等。至今,徐公这些学校仍嘉惠于湖北的莘莘学子,为国家百年树人之基!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正源中学旧址

徐源泉(1886~1960年),又名克成,派名继绩。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黄冈仓埠镇(今属武汉新洲)人。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南京陆军讲武学堂,官至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军事之暇,致力于创办实业,以实业之利办教育。在汉口、沙市、湖南沿江一带设置码头、砖厂、银行、化工厂等。在故里开办电灯厂、轧花厂、碾米厂、印刷厂、女子针织业社、春生堂药店、颐和绸缎铺以及广货、杂货、米行等。

1949年经香港赴台湾,曾任湖北同乡会理事长。1960年11月11日,突患脑溢血,逝世于台北中心诊所。曾著有武学新书《曾胡治兵语系句解》、《我的回忆》等;搜集《太岳全集》,并撰序刻版嘱子孙珍藏。

秉承家训 少怀志节

清末徐的祖父徐松田那一辈,由隔湖(武湖)相望的黃陂县迁往黄冈县仓子埠,以经营油坊为业。后来祖父离世,家境因渐式微,徐的父亲徐承麟也染肺疾。徐家原本世代耕读传家,病中徐源泉的父亲遂将油坊关张了,闭门读书,兼习医业,亦求自救之路,不想医道日益精到,除自医外,兼以问世,並施药义诊以济邻里之贫穷。无奈徐父终究体弱病深,丢下老母妻子和五个尚未成年的儿女,时年徐源泉七岁……

徐父去世后,一家老小生活靠十几亩薄田,徐母上侍婆婆汤药,下则教养孤儿。徐源泉在兄妹五人中居次,哥哥继功随姑父学习医业,徐则在家读私塾,慈母纺织所得以助束修之资。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仓子埠,因仓而设埠,古语云,仓者(俗称仓子),仓库也,埠者,码头也。仓子埠,自古以来是商贾云集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小汉口”之称。生活在这里的徐源泉,年幼见父抱病研医不忘接济贫病;母亲家贫养老抚孤乃矢志茹苦守贞以养以教。父亲在世时常言:“清廷失政,亲贵当权,满汉之防日严,外患日亟,民生日困,宫廷亲贵间且有‘宁以中国赠友人(指洋人),不与家奴’(指汉人)之说。所有外交、政治……等等,无一不低能腐败,形成一种懼外媚外习气,如不彻底改革,则国将不国,而堂堂黄胄,不久恐遭灭亡之祸!故国人应提高警觉,认清个人与国家之关系与责任。尤其对于子弟之教育,必须文武兼习,以为国家不时之用”。年才弱冠的徐源泉受其父母启发教育,少怀奇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大志,文武之道兼习。

适逢其族叔徐超海在皖武卫左军任管带(禁军),返乡探亲,有意带他随身教养。徐源泉为仰体其父之遗志,征得母亲同意,跟随族叔到安徽营中。次年入该军所办随营学堂,住学一年。族叔调皖北淮军之威靖右营管带,当时两江总督端方倡办将备学堂于南京,招收苏皖各省改制的现役校官,徐源泉得以学习官身份保送进入江南将备学堂。

情注乡邦 倡办正源

一本1935年3月出版的《私立正源学校三周年纪念特刊》,详细记载了徐源泉倡办正源学校的筹办经过及演变过程。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1931年5月,徐源泉在仓埠私邸召集成立正源学校筹备委员会,筹备处办公地点也暂设在徐在仓埠的私邸,徐源泉任董事长。徐源泉在呈请设立黄冈仓埠正源初级中学学校董会报告中写道:“本邑仓埠,地居邑之西北隅。北接黃安,西接黄陂,舟车便利,为三邑交界重要市场,人烟稠密,商贾辐辏。自改革以还,交通益瑧便利,市场日趋繁荣。惟距大都市窵远,民智極形闭塞,教育前途,迄少发展,以致文化不能随时代而並进,源泉眷怀桑梓,时切隐憂,拟于本市筹设中小学校各一所。以补助政府,启迪民智。爰捐出私人财产,计现洋一十一万余元,以作建设及经临各费,並筹备常年收入的款,以为本校经费永久基金”。

6月,成立由11人组成的校舍建筑委员会,推荐前清举人乡绅林墉为主任委员。7月,与汉兴昌工厂签订建筑合同,开始勘测校址。决定用仓埠旧巡检衙老基为校址,并收买周边一些田产,同时也得到附近家族捐赠,完成学校征地事宜。8月,汉兴昌工厂绘图设计并进建筑材料开始施工,正源学校创办初期的运作是非常高效的。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1933年7月,校董事会决定开办中学班,并开始招生,首次录取中学生40名。1934年3月,学校经湖北省教育厅报教育部,部发“教字4444号”指令,改名“私立黄冈正源初级中学校”(简称正源学校)。在鄂东的仓埠小镇,从此有了“正源”这个响亮的校名。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正源中学筹备期间,徐源泉作为董事长捐资现洋11万余元,校常务董事陶勤夫、林涛、董事万耀煌、朱怀冰、李起治、李希白、陶继贤,教育家严士佳等其他三十多位校董也纷纷解囊,使得教学资金充足,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及文体活动场所都按较高的标准建设。1935年初,时任湖北省教育厅程其保厅长视察正源学校时演讲说:“今天我到正源学校来参观,感觉得非常快意。因为这样一座规模宏整,设备完善的学校,建设在这样的乡市里面。在我们全国的乡市地方是很不容易看见的……”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抗日英雄郝梦龄将军,也为正源中学题写“育才树人” 匾额相赠。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为保证学校运作经费,徐源泉还把他经营的仓汉、仓兴两条轮船送给学校。据记载,正源学生统一衣帽服装,重大节庆集会学生统一着装,佩戴校徽。远近学生慕名而来者颇多,除本县学生外,还有汉口、汉阳、鄂城、黄陂、黄安、麻城、南漳、宜都、孝感、京山等地,甚至外省,如上海、山东、江西的学生。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1946年湖北省教育厅对正源中学的视察报告,评价说:“两层西式楼房,两大排饭厅及厨房,平房大小共三排……城外八里湖,放眼广观,胸襟开阔,实为乡村办理高等教育不可易得之最优良环境。”民间赞其为“最美乡村学校”。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徐源泉——湖北民国时期乡村平民教育的先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