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Tan子

開悟,就是成佛。說某大師開悟了,就是說某大師成佛了。那為什麼不直接說成佛了?不敢。為什麼不敢?社會環境擺在這。

中國現在有很多信佛的,論壇裡也有很多謗佛的。這些信佛和謗佛的大多都是不瞭解佛教的,不看佛經的。他們覺得佛就是神仙,騰雲駕霧,長生不老。這個神仙還可以干預我們的命運,保佑發財,保佑健康,保佑考學... ...甚至找和尚開光,看風水,算卦。這就叫荒唐,實際上這些東西跟佛教沒有什麼關係,這些叫:民間故事。

信佛就是為了成佛。

什麼是佛?就是開悟了的人。信佛就是為了要開悟。

而人為什麼要開悟呢?因為按照佛家的宇宙人生觀,我們眾生是在六道輪迴裡永遠的受苦,而這個輪迴是哪來的呢?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心創造出來的幻像。而成佛,開悟就是看清世界的真相,不再被這虛妄的假象矇蔽,這樣就不會再墮入到六道輪迴裡受苦。

開悟與成佛,不是像西遊記裡的如來佛祖那樣法力無邊,真正的含義是這一輩子去世後,不會再來到這個世界受苦。而我們凡人死後還會再轉世投胎。所以說,信佛不是怕死,而是怕生。一個修行人開悟後,通常還會有一定的壽命,他仍然保持這個肉身,在這個世界還有餘額,得消費完,這期間在外貌上跟我們普通人並沒什麼區別,與我們的區別在心裡。

而現在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覺得西遊記裡那個才是真正的佛,以為他神通廣大能保佑自己。你要跟他們說路邊那個枯瘦的小老頭是佛,老百姓根本接受不了。

這就造成了佛教徒在宣揚某大師的時候,不敢直說成佛。你要說他成佛了,那老百姓就得等著大師表演個萬道霞光,白日飛昇,身高如須彌山。所以換個委婉的說法:開悟,覺悟,成就。


銳視覺何老師

有人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代表著我們的三重境界。

那麼萬事萬物就是憑著自然賦予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種本能,本然,本份,本真,無憂無慮的生長收藏。

話說七竅開混沌死,說得就是我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迷失了本心,佛說回頭是岸。就像我們的人類世界,紅塵滾滾,層出不窮,矇蔽了我們的心眼。所以才有了覺悟和開悟,那是明開天眼,如實關照自己和這個人類世界。

覺悟的過程可能就是某種超越自我的過程,明白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是來自人類世界的灌輸,從而得以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思考這個人類社會,如實關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那種狀態,重塑心靈。

如明鏡,任何世間萬物來了,來了就走了。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心裡面保持一種坦然,如一面鏡子,宇宙也可以裝在裡面,沒有也可以獨自相處。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你待著。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那裡;你愛不愛我,我都在那裡;你要不要我,我也在那裡。觀自在,從容、包容、不動。開悟的意思並非是變了一個人,而是你開始知道,你是誰。

你開始明白,生命就是某種體驗過程,通過做人做事展示自己,通過做人做事成就別人成就自己的,明白生命就是通過成就其他生命達成生命價值的,自然賦予我們生命就像自然生態鏈,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生命就是通過度人,完成度己的。

當你有一天悟到這個時候,你就會明白,如果你想成長則事事可以成長,那麼去哪裡修行都已經不重要了,你看路邊的牽牛花已然開出了生命的顏色。

利他是人類社會的萬能鑰匙,你明白了嗎,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的捷徑。這是某種信仰。

自然的萬事萬物因為信仰自然法則所以因果不虛,如果你具備了這種信仰,自然因果不虛。這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宇宙奧秘。以上這些文字,對有悟性的朋友,可能一點就通。但依然有很多人,雲裡霧裡。普渡眾生也是需要般若智慧的,個人水平有限,用別人能聽懂的話表達,是一種美德,一種法門,所以且行且珍惜。

宗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臺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覺悟和太複雜的煉造過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難邁進的窄門,而覺悟之門更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雖然人人都有佛性,不等於人人都能覺悟,所以才有了很多方便法門,方便芸芸眾生。

所以禪宗以覺悟之門來開啟智慧大道。淨土宗以方便法門來普渡眾生。都很好。求財的求財,許願的許願,燒香的燒香,拜佛的拜佛,唸經的唸經,佈施的佈施,如此等等,都是某種法門,方便,簡單,易用。

生命的過程就是體驗開悟的過程,一個人是沒有能力放下自己從未得到過的東西的。比如,虛榮,驕傲,財富,馬屁,愛。慾海無邊 回頭是岸 只是不到慾海 怎麼回頭?有所經歷,才有所成長,不入輪迴便是,不到絕情谷不是痴情人。開悟,不是捨棄一切,而是包容萬有。

所以出家人不是絕情絕義之人,而是包容萬有,俯視蒼生的覺者。根據芸芸眾生不同的資質悟性覺悟眾生,是在紅塵中自如綻放的蓮花,當然不只是花朵,在普渡的路上,千變萬化,隨心所欲,只為你那拈花一笑。


太陽天然笨真

何為開悟?開悟,在佛家語境是明心見性,在道家語境是道生一的道,在儒家語境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金剛經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世間大道趨同,條條大路皆羅馬。



如來不可取不可說

金剛經言,如來不可取不可說,若說了或是有了自己開悟的念頭,便是住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再是開悟之人。如佛祖,孔夫子之類的聖人不出來講學,恐怕也沒人知道他們開悟了,就像老子一樣,騎青牛出函谷關而去,只留給後世一個模糊的背影和傳頌千年的道德經。



如是,哪裡去找開悟之人,除了自己開悟,恐怕是無法得知那是怎樣一種感受和境界了。

福德智慧兼具

怎麼開悟,需要福德和智慧兼具,缺一不可。上輩子累積的福報豐厚,這輩子才能過的順心,才有時間精力來讀金剛經開悟。

福德有了,智慧不夠,經文看不懂,頓悟又借不來,證悟不到佛祖所說的那個階段,也是沒法開悟的。



開悟這件事需要你是富二代,高智商還要嘴特嚴,才做得到,比如佛祖,身為王子,從小生活富足,智慧無邊,傳道無數,除了啟示下自己的學生如何修為,沒有其他話,三個條件都具備,佛祖才有了機會開悟。

如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不可求不可說。


周小楠說


套用一句俗話,開悟便是斷了煩惱。佛教修行者證得了羅漢級別,便是心得到了初步的開悟;大家看寺廟裡五百羅漢的塑相,面部表情極其豐富,簡直就是隨心所欲嘛,一個個非常接地氣,而大家所熟悉的濟公活佛,實際上也只證到了羅漢的果地,所以他吃酒喝肉,不拘法制。佛經上說胎兒跟羅漢的級別是一樣的,但胎兒是談不上開悟的,它只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並示現我們一個對比的目標。所以修行看起來是在走回頭路,但它揭示的正是生命圓滿的規律。

如果你還感覺到煩惱,那麼你離開悟還有一段距離,開悟之後,心中只會生出智慧,而不會生出煩惱,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你遭到怎樣的待遇,你的心地都是坦然的;為什麼?因為開悟者心中已經沒了疑惑,他已經窺得宇宙生命的真相,他已經通曉萬事萬物的規律,獨立個體與大同集體之間的矛盾在他那裡已經泯滅,而人的煩惱與疑惑真正的根源便是個體與集體的對立;根源找到,煩惱自消。為什麼能找到根源?因為心識的作用。

心如果不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出去,當它集中起來專注於一點時,它的力量是驚人的;《愣嚴經》說人有六個家賊,日夜盜取自家財寶,只不過大部分人渾然不覺,有的活得稀裡糊塗,有的活得醉生夢死,想要開悟,門都沒有!所謂家賊,眼、耳、鼻、舌、身、意是也,聲色犬馬、吃喝玩樂以及耽於虛夢妄想,就是六賊的表現。要想開悟,先從六賊下手,自然擒賊擒王,六賊當中當以意賊為首,意若清正,眼、耳、鼻、舌、身自然規矩臣服。修行者,修正心意也。


ii小小孩

以下內容來自湖心亭看雪客的博客:

佛教修行者開悟後的特徵——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開悟了?

開悟後你會看到真心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悲心:這是我們的心體,但絕對不是你想象的善心。大悲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深心、柔軟心、細懸、若有所失的空悲的感覺等等,聽來還是一頭霧水,只能這樣了,行者實證後就能立刻體會到其中難以言傳的心境。 2、真心自定:這是一種非常清晰,歷歷在目的情景。比我們平時的狀態要清晰得多,看任何物體好像有一種合為一體的感覺,繼續深入下去,就和物體合二為一,我即是宇宙萬物,宇宙萬物就是我。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是石頭,是樹木,是黑板上的字,是影子,是聲音等等,雖然自己是石頭,但卻極其清醒,思想非常靈敏,這時候你才能體會到為什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你才能體會到原來山河大地皆是自己的身體。

3、你會發現真心思想活躍靈敏,比你現在的狀態靈敏的多,清醒的多。真心同樣知道以前曾有的快樂和憤怒等,但是你會發現無論如何也愛不起來恨不起來,這正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無生法忍。真心絕對不是你想的那樣傻乎乎混沌一片,佛陀絕不是傻子,諸佛菩薩絕不是傻子。

4、真心雖然能善分別諸法相,但絕對沒有“我”這種念頭,只有當你離開真心,心動後才會產生“我”這個念頭。因此,佛教與外道的根本區別就是無我。

5、真心無心動這種心力,只有離開真心才有明顯的心動,因此,六祖大師一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讓內行人立刻看到六祖的功夫。心動是開悟的關鍵。如果你是通過禪定開悟的,你將因為外緣破壞心一境性而先有心動後見真心,如果你是通過觀心開悟,你將先見真心,出離真心後才有心動,然後出現分別念,這是實證心動的兩種情況。 6、開悟後,你將見到佛陀,如果你是修淨土宗的,你還會見到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彌陀佛還會對你莞爾一笑,那是一種淺淺的微笑,是一種不沾染的微笑,是一種讓你立刻產生定力的微笑,絕對不是你平時想象的微笑,也絕對不是很神奇的微笑,在你意料之中,又出乎你的意料,將來你自然會知道。觀音菩薩還會向你放大光明,這種光明讓你立刻產生深深的定力,因此不要擔心自己定力不夠,釋迦牟尼佛和諸佛諸菩薩早就為你想好了。這時候你見到諸佛菩薩,就像見到親爹孃一樣當下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不像有的公案說的那樣,見到彌陀佛了,就問:“你是彌陀佛嗎?是彌陀佛你就摸摸我的頭。”很顯然這些人墮在想陰裡面,已經著魔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修淨土宗的行者,如果能走開悟這條路,就可以當下進入極樂世界面見彌陀和觀音,何必等到死後。 7、開悟的人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已經開悟,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懷疑,那你肯定沒開悟。

8、開悟後,所有經典公案當下就懂,即使你目不識丁,也照樣會懂。 9、剛開悟有這樣一種複雜的心境:恍然大悟,想笑卻笑不出來,反而有一種若有所失的感覺,因為費了這麼大事去求證,原來本來就有,想告訴別人,卻又很矛盾,因為人人都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你說給他聽好像沒什麼意義,給別人說法其實是很可笑的,因為你事實上什麼也沒說,他本來就有啊。因此,許多人這時候往往大笑後失聲痛哭起來,那確實是一種很難形容的心境,任何人都將有這樣一種心境,佛陀也毫不例外,看看佛經上佛陀剛開悟時的心境就知道了。任何真正的開悟都一定會有佛陀開悟時的心境,如果沒有,那你一定還沒有開悟,還需要加把勁兒。 10、禪定行者都有這樣一個體會,那就是到了一定時候不由自主就出定了,再比如,你會開天目看到許多美好的境界,心中不由自主就會高興,一高興馬上就看不到了。但在自性如來藏真心就沒有這種情況,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完全由你自己決定。你同樣會看到很多美好的境界,但就是喜歡不起來,雖然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美好,但那絕不是平時的喜歡。這就是自性金剛定,不可破壞的大定。

11、你開始真正知道什麼才是習氣,並不是你平常認為的那樣。當你在自性如來藏中,你會發現你無法憤怒、無法喜愛,你會很懷念以前喜怒的心境,很想再回到那種心境,這就是習氣,這才是真正的習氣。


極樂小僧

開悟這個詞已經被某種程度的濫用了,但多數情況是指破除了二元對立的一種狀態。


細緻描述下。你在做任何判斷時,比如1是整數,除了1和整數外,還隱含一個作判斷的主體,這就是自己。這就產生了二元,即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或者說判斷者和被判斷者)。任何判斷都是。


我們做判斷時都是假想一個自己,然後這個自己和其他部分發生交互,最後這個自己認同了這個判斷,這個判斷可能和這個自己有關(比如我愛吃蘋果),也可能無關(比如1是整數),但不管怎樣都是有這個自己存在,不然這個判斷就不存在了。這個自己和自己之外的東西是分離了,這就是產生了二元對立。


這個自己是什麼,是真實存在的嗎?實際只是虛構出來了。我認為我是對的,這裡有幾個我?不是兩個,而是四個。第一個是“我”是對的中的我,第二個是“我”認為中的我,第三個是作判斷的我,也就是做出“我感覺我是對的”這個判斷的我,還有最後一個,才是真正的我,這個我不能形容,一旦形容了就不是真正的我了。現在知道了我們天天用的我其實指代的是非常混亂的。最簡單的判斷,“1是整數”。這就剩下了兩個我,但這兩個都確實存在嗎?真正的我必須存在,那認同這個判斷的我呢?



你走路帶風

開悟只是修行證悟的開始,而遠非已經達成了某種目標。開悟只是引發出我們的正量。關於“開悟”,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如是我說》曾有過這樣的探討:

印安說:
經常聽人們說“開悟”。其實,長了一點見識,懂了一點道理,都不能說開悟。真正的開悟,是認識自己並了知天命。

印竹說:
所謂開悟是以佛的智慧之光撥開我們心中的迷霧,除卻無明煩惱的靈光乍現!開悟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現在,開悟這個詞常常被扭曲、誤解和亂用。經常聽到有人說,某某某是開悟的人,然後他有很多的追隨者,他功夫了得,甚至有很多神通,讓人羨慕不已,頂禮膜拜。其實這些都是對開悟的誤解。真正開悟的人,首先是內心越來越乾淨,對事物看得越來越清楚、越明白,腦子的思維雜念越來越少。如果不是這樣,即使被人們尊為大師,追隨者無數,仍然是沒有智慧之光的。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開悟的人看上去應該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開悟的人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常常是沒有開悟的。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會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開悟的人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因為他們找到了生命的根。

所謂自信,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本體認識與毫無疑惑的確信。自信不是給別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證明,自信與外在無關。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這生命的光,自照照人,在光裡沒有黑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積極的。他們有無畏的勇氣面對一切,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是真實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儘管這樣,開悟才只是修行證悟的開始,而遠非已經達成了某種目標。開悟只是引發出我們的正量。所謂正量,就是通過我們親身感悟所領略到的東西產生的一種能量,這種能量能帶動我們達到更高的成就。當我們沿著開悟以後的路徑,不斷的提升我們的正量時,我們才真正踏上成佛之路,直至覺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說,開悟絕不是玄之又玄的事,它是我們修行證悟必經的一種狀態。當我們有了開悟的狀態,便是我們智慧之門打開的那個瞬間,當然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開悟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也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萃辰天心書院

看到了這個問題挺多人關注回答,於是也來湊一下熱鬧。

不過我打算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順序反過來回答一下,首先說一下什麼是所謂“開悟”。這樣感覺符合邏輯順序。而實際上說完了什麼是開悟了,自然對怎麼看待開悟應該有所答案。因為不知道是什麼也就不好談如何看待,知道了,那麼自然應該明白怎麼看待。所以我覺得這樣來討論這個問題會更合適一些。

不過關於佛教方面的研討,難免會有一些動不動“佛話連篇”的現象,這也是佛學本身上面的一些概念詞語總有些玄而又玄的東西。我只能儘量把語言組織的更加直白一點,儘量避免顯得高深莫測。

那麼首先講一下開悟。有人說開悟就是成佛。開悟和成佛是不能劃等號的。就比方來說,考試時候遇到了一道特別難解的數學題,冥思苦想了老半天,突然一下子找到解法了。這就好比是開悟。然而只是明白解法瞭如果不動筆去算題直到解答完畢,這個題還是不能得分的。只有全部解答完成了寫好了答案並且交了卷子得了分。這個才算是圓滿完成。這個圓滿完成,才叫做成佛。

所以說開悟和成佛的關係可以算做一種因果的關係。開悟等於開啟了成佛之路,然而路還要去走才算完成。知道了目的,方向。不去走到終點,那還是一個空談。

那麼究竟怎麼樣才算作開悟呢?因人而異。悟到什麼才叫做開悟呢?沒有標準唯一答案。歷史上很多關於高僧開悟的傳說案例,可以說各不相同。有的是好像悟出了很高深的道理。也有的看起來只是悟出了一句廢話。

例如有個故事說有個人說自己開悟了。古代開悟時候不是自己說了算的,一定要找名師印證。於是他千里迢迢跑去找一位高僧印證。來到了高僧就問了兩句話,一句是你悟了嗎?回答悟了。問悟了什麼?回答原來所有比丘尼都是女的。高僧一點頭。嗯。你悟了。就這樣給了印證。這就看起來好像是一句廢話而已。不過可以想見,再有第二個同樣這麼回答的,高僧是不可能印證同樣開悟的。

六祖壇經裡面也講了不少有關開悟的故事。從剛開始惠能大師跑南方逃難時候,有個原來當過武將的和尚為了追衣缽信物一路騎馬追惠能大師,然而等追到了,惠能故意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讓他自己拿。一拿卻根本拿不動。一下子心有所悟,趕緊給大師磕頭說我為了求法而來不是為了衣服。惠能這才出來,然後給他講了一句話,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一句話就把他點化開悟了。但這還是小悟並不是大悟。並且即使開悟,也絕不是說一下子就華麗轉身成佛了。因為他隨後又貪心起來,追問了一句和尚還有什麼秘密法可以傳授。結果又被惠能罵了一頓。

同樣還有大師點化了卻還沒有開悟的例子。比如神會小禪師,從小聰明機敏,去見惠能大師上來就顯擺機鋒。問和尚來也未來。結果大師上來用棍子打了三下反問他疼還是不疼。他還想耍聰明說疼也不疼。結果被大師直接罵一頓,說和尚來亦不來是境界,而被打了疼還是不疼都不知道,那是傻子。這就是點化卻不開悟的例子。當然後來神會禪師還是修成正果了,不過那是後話。

當然也有比較直接明瞭的開悟例子,永嘉大師找六祖印證,一句“說似一物即不中”。馬上就得到了印證。可見對於開悟而言,無論悟到什麼,還是怎樣開悟,都是因人因時而異的。甚至包括悟的深淺程度也都各不相同。一句話概括,講究的是機緣。機是時機,緣是因緣條件成熟。

為什麼古人乃至到了現在,沒辦法直接去說什麼是開悟,怎樣才算作開悟。而只能用事例或者比喻來解釋,實際上這就是因為開悟本身就是一個只能心領神會卻不能直接說明的東西。好比老子說的道。五千多字,卻沒有能夠直接解釋。只能通過語言去旁敲側擊,最後讀的人自己去領會。這又好比佛說四十多年講經說法,最終沒有說一個字的佛法。因為真的佛法是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說明的。有人會說這叫故弄玄虛。然而真明白了,實際上也就是開悟了。

還有一點是要特意強調的,就是說開悟並不是只有一種,也不是隻有一次開悟。有的大師最後自我評價,一生大悟五六次,小悟三十多次。說這個是為了破除人們對開悟的一種誤解,好像一說某某開悟了,就好像他已經立刻馬上得道了。假如這麼認為,那就把開悟看的太簡單了。佛經上說,一個人從發心到成佛,差不多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可以查查究竟要多少長度的時間。這可並不是一句泛泛的比喻。而是基本上的確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更加可怕的是,真心學佛的人不妨審視一下自己,自己真的算作發心沒有?可以這麼說,真的開悟了才算作是真的發心。假若真的發心的人,這一生死了,下輩子還是記得自己上一生的發心的。如果記不得了,那就不是發心。當然也算不上是真的開悟。

也許有人說學淨土的,唸佛往生到了西方極樂淨土,那就算是一下子成佛了。寫也是想當然。經文明明白白寫著,到了極樂世界都是一生成佛不假,但這一生要多長?無量無邊阿僧衹劫。這麼長的時間幹嘛去了?還是在精進修行啊!有人比喻往生淨土就好像考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佛學大學,而且是從小學開始一路全封閉送到博士畢業那種。然而這麼長的時間可不是去睡大覺等著下輩子坐在蓮花臺子上面成佛那樣的美事,依然是要不斷的去學佛才行。

還有說學密宗的講究即身成佛的。還有很多密宗大師在世就被人稱作活佛。這也是誤解。活佛不是已經成佛了。活佛在藏語本義是轉世的修行人。只不過到了漢語俗稱翻譯叫活佛。他一樣也是在成佛道路上面前進的修行者。不過,真的有資格叫做“活佛”的,起碼是知道自己上一生是發了心的。這點來說,他們是屬於開了悟的。

那麼究竟怎麼樣的人才算作真的開悟呢?原本是沒有辦法去理解的。只有已經開悟的人才能明白麵前的人是不是同樣真的開悟。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開悟了的一定要找大師印證。印證的時候,大師會依據佛經說一句“如是如是”。就是說你如是,我也如是。我們是一樣的,代表承認我們都開悟了。這原本只能是他們兩才心領神會的東西,不過要特別感謝一位中國近代到現代的一位大師,也叫做最後一位大德,那就是虛雲大師。如果沒有他的關於自己開悟的記載,我們現在的人對於什麼才是開悟,實在是雲裡霧裡不止所云了。

這個大師開悟的故事以及記載其實很好找。限於篇幅就不做囉嗦重述。只說重點。真的大開悟的人,首先證到的是佛教當中所謂的神通的。天眼通。如虛雲記載,深夜時間漆黑一片,然而大師卻在屋中看到整個寺院清晰無比。無論江上過往船隻,還是其他房間做晚課的僧人,都清楚可見。還有天耳通。因為無論遠方鐘聲還是僧人誦經聲音都聽得明明白白。可見真的開悟的境界,一定是證到了神通的。神通不見得是一下子通到頂了的,好像一下子全世界都老個通透,但是真的開悟境界到來,這個神通的能力是必然有的。如果明白了開悟一定會具備一定程度的神通,那就好理解為什麼古代開悟的人一定要找大師印證,而且要找誰印證,怎麼樣去印證,這些實際上印證的雙方都會清楚明白的。常有影視故事說。某某大師突然說,今天有客來。然後就真的來了。見面說兩句不明所以的話,然後就走了。這是影視的演繹,然而還真的就這麼回事。神通包括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六種。而且是從淺到深去排列的,一般來說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是比較容易先證得。

因此同樣擁有這些神通的就比較容易理解印證時候的畫面了。開悟的人是明白自己應該去哪裡,去找誰印證。因為這是宿命通告訴他的。要給他印證的大師同樣也知道。然後兩人見面,上來一兩句雲裡霧裡得對話,實際上這就是機鋒。真的機鋒不用嘴說,見面其實啥都清楚了。因為有他心通的作用。假如沒有這些,所謂的機鋒只不過是口頭禪罷了,一點實用沒有。

說到這裡,實際上怎麼是開悟也就說的基本差不多了。因為再說也沒有太大實際意義存在。最後說一下自己對於看待開悟的感想吧,也算是個人總結。

開悟是真正開始走上學佛之路的起點。沒有真的開悟,不過是在和佛結了一個增上緣而已。這一生沒有開悟,下輩子不知道要多少時候才能重新走上學佛的道路了。而且從一開始的開悟開始,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開悟的過程。比如佛經說的入流果一直到阿羅漢,四個階段都是四個開悟。再到菩薩的十七地,一直到最終成佛,每一臺階就都好比是一次開悟了的過程。算作升學考試也可以。開了才是通過了的。然而開悟僅僅是知道自己要去學啥,該怎麼去學了。真的做到,還是要去下功夫學習才能考試通過。就是真的去修行。佈施,持戒,六菠蘿蜜,萬種修行,這才是要去切實幹的東西。只有一切都完備了,才是真的能夠成佛。任重而道遠。所謂開悟,是知道原來我要去北京,而且路線抖規劃好了,不管坐火車還是飛機。都可以。然而不上路是沒用的。如果沒開悟,好比不識字認路,原本要去北京,結果買了一張去尼加拉瓜的機票,這就辛苦冤枉加白費了。


劍客浪心2017

唯心主義喜歡談開悟云云

就拿佛學的心量來說。凡人的心量是客觀世界訴諸感性的直觀及衍生物的總和,然而佛學同時認為這些都是虛妄的。

如來的心量是真理的集合,特點是不受主體與環境互動的影響,永葆正確性。

那麼,怎麼升級呢?

唯識論劃分了很多層次的“”,不過我懶得看。粗略一觀,開悟——強調心對真理的求證作用、力圖免除與環境互動帶來的虛妄——是免除不了的。

有人問:禪師與山水互動開悟怎麼解釋?騷年,您難道沒有發現禪師所悟,除了與佛學無關的雞湯,其餘的都是與佛法密切相關的腦回路清奇的聯想產物嗎?幡動,心動罷了。在這裡,

主觀還是主導

主體與環境的互動真的是錯誤的映像?

舊唯物主義很慚愧,確實存在不足。

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發聲振聾發聵:不!舊唯物主義方法不對!主體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方法,唯物主義在意識認識論的板塊中亦有一席之地!顫抖吧!末法時代來臨了!

主體的實踐——新唯物主義強而有力的認識論

題外話:慎談絕對真理。如來的心量什麼鬼?其實,如來境界的真理,還是屬於主觀認知,只是佛學認為主觀很厲害……

首先,客體於主體的映像是否均為虛妄?

假設全是,嬰兒怎麼辦?

當然,佛學留了個後路——因果。

然而,此因果非邏輯因果,把佛學因果論與辯證唯物主義聯繫觀一比,更是“慘不忍睹”……諸君可以自己試一試,因為這不是我所要討論的重點。

然後,重點是,觀察還是實踐?

實踐,是主體人對外在世界改造的活動,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觀察不改造,直接睜眼看。

兩種認知途徑的產物都是客觀世界訴諸感性的直觀,區別在於,觀察者對客觀世界不管不問,實踐者改變世界以獲得更深層次的認知。

唯心者怕蠱惑,作了觀察者,然後修心參禪悟道。

舊唯物主義者,也是觀察者,以為如此夠了。

新唯物主義者:你們看世界的方法太樸素了!不改變世界,你們怎麼知道一個包含主體的整體的性質?怎麼能深入整體的本質?你們看到的,是割裂後的客體!

譬如環保問題,主體:人,客體:沒有人的大自然,整體:大自然。你們光盯著無人區看,“望穿秋水”,有用嗎?能安全地把現代科技安放進去嗎?不能!走!實踐性地——做實驗!(古人農耕文明對自然破壞力低,所以請不要拿復古秀智商)

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免不了改變客體,原因在於主客體的聯繫(不是因果!)。

所以開悟效果如何?

與宗教的效果如出一轍,以人為基礎(指對自己與觀察蒼生得到的認識,別看成以人為本),改造自我,加上因果論的擴展、佛經的指點,形成世界觀。

——————————結尾分割線————————

結語:“開悟”這類唯心認識活動,由於客觀世界與之互不受影響(或者聰明點的浮淺地觀察客觀世界),得到的是意識或精神的想象,真理性存疑。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才疏學淺,如有不足,請指正!


academic2018

清淨自性本空,什麼都沒有,開什麼?根本沒有開悟這一說。見性的人不會問這個,你說開悟便是起了分別心,執著心,開悟也只是個方便說而已,沒有的,當體既空,沒有東西可悟。

明心見性,根本就沒有這個性的存在,還見什麼呢?如果你想見性,那就是著相,就是邪道,本來無一物,你見什麼呢?

下面我用文字簡單說一下關於這個開悟

開悟,就是恢復本來就有的本性,認識自己找回失落的心,重新找到迷失的自己,完成生命的覺醒,自己覺悟自己,瞭解真我的存在

唸佛 拜佛不是修行的根本,要在覺悟裡下功夫,修正自己內在。把生命多用在智慧的開啟上,好好反省自己 淨化自己

佛性是無量無邊的虛空,用之不盡 取之不竭,沒有所謂的易 所謂的難,當下悟道就是。你執著,你就失去真正的佛法,一定會入邪路,放下就自然,本性本來就沒有來去

法的本體不能用語言 文字表達,也不能用思維 邏輯去推論。它當下就存在的東西,不需要你用語言 文字 思想,是要當下去悟道,這是法體的真實相 究竟相。自性本空,緣起無自性,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立,也無一法可執著。“空”到無所空時,“妙有”就會顯現出來,本性的智慧就會顯現。不能一直停留在唸佛 吃素 放生 三皈五戒上,應當向無上大涅槃挺進。要用大智慧唸佛 大自在唸佛,而不是傻乎乎的唸佛,傻傻的是愚 不是佛,呵呵,迷人唸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頓悟的人可以直接進入常寂光淨土,往生是現在的事情,可不是臨命終的事情啊,因為心性是永恆的,和生死無關。幻化出來的色身找不到永恆,都是生滅得東西,沒有究竟,是無常。無常就是剎那不住,剎那變化。無常性到最後就是不可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