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病害, 也是植物病理学中最经典的病害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适于马铃薯生长, 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晚疫病是其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贵州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 具有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 其种植面积大, 但由于雨日多、雨量充沛、雾多、温暖湿润, 易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1]。一般流行年份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20%左右, 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2]。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开阳县双流镇马铃薯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面积和产量上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为有效防止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晚疫病的发生、发展, 笔者现将其发生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1 发病原因

1.1 气候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 受气候影响较大, 在多雨季节发病比较严重, 而在少雨、干燥的情况下发病就会较轻或者不发生。在现蕾至花期如遇阴雨天气, 湿度大, 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于感病品种, 只要白天达20℃左右, 相对湿度95%以上并持续8 h以上, 夜间12℃左右高湿条件持续13 h以上即可发生该病, 发病后10天即可流行蔓延。

1.2 品种抗性

目前, 马铃薯主栽品种的抗性均较差, 如费乌瑞它、早大白、大西洋、夏波蒂等由于品质好, 种植面积较大, 且规模种植区品种单一, 气候适宜时, 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危害。

1.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不到位, 如田间通风条件变差, 田间湿度大有利该病流行扩散。马铃薯连茬种植, 易导致田间菌源量充足, 土壤带菌、种薯带菌等, 加之连作多年地块一般土壤养分缺乏, 易于该病的发生。

2 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为全株型病害, 可侵染叶、茎和薯块, 主要侵害植株的顶端, 以叶片为主。发病初期, 叶片为水渍状小病斑, 扩大后成为圆形、半圆形大病斑, 叶片背面可见白色霉状物;叶柄与茎秆、叶片与叶柄连接部, 或茎秆上出现褐色侵染;表皮韧部变褐、变脆。当湿度较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在低湿高温条件下病斑呈褐色干枯状, 白色霉层不明显。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萎蔫, 发病部位呈现黑色枯焦腐烂状, 最后整个植株湿腐, 有酒精气味。薯块被侵染初期呈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状, 有凹陷, 薯肉水浸状, 变褐腐烂, 并伴随有腐败气味。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环保、有效措施, 在贵州等西南地区可选择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CFK-69.1、I-1085等抗性和丰产性较好的品种用于生产。

3.2 晒种、拌种

马铃薯种子从窑里取出后在太阳光下翻晒2 h左右, 剔除烂薯、畸形薯, 然后放在有散射光的地方催芽。芽长出且将长满芽眼时, 切块, 每块留一二个芽眼, 重约40 g左右, 然后用甲霜灵锰锌按说明书对草木灰或细土拌匀拌种后播种。

3.3 加强栽培管理

选地势高、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 同时做好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减少病害的发生发展。避免偏施氮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推广高垄栽培, 尤其在雨水多、墒情好的地区最好采用大垄种植, 以加厚培土层防止该病菌侵染薯块。合理密植, 控制植株徒长。适时播种, 适宜播期最好使其易感病生育期即现蕾开花期错过雨季集中时段。合理轮作, 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连作或套种, 禁止与番茄连作。及时发现、去除中心病株并清理出地块, 减少致病疫霉的传播。

3.4 药物防治

(1) 化学防治。田间马铃薯发生晚疫病时, 可用丁子香酚防治, 其防治率达79.67%;库存期间氟菌·霜霉威悬浮剂 (银法利) 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的防效高达86.22%[3]。或用80%乙蒜素EC+80%代森锰锌WP+80%乙蒜素EC+80%代森锰锌WP混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防效达81.54%[4]。晚疫病爆发时用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75 ml/667 m, 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 (克露) 0.1~0.15 kg/667 m对水30 kg喷雾防治[5]。

【文】杨梅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