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著名學者錢鍾書的筆記,我們該如何做出完美的讀書筆記?

lemoncai

做讀書筆記的必要性


楊絳先生在為《錢鍾書手稿集》所作的序文中曾這樣寫道: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由此可知,就算是記憶力超強的錢鍾書,讀書也是要做筆記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時做筆記不但能幫助記憶,還能加深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在讀書方法類型的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就專門重點講解了如何有效的做讀書筆記,這個方法可能不算新穎,但堅持做肯定會有效果,這是我實踐之後的感受。下面就分享給大家這個方法:


“蔥鮪(wěi)火鍋式”筆記法

在做筆記前,先寫下這樣三項信息:寫讀書筆記時的日期、書名、作者名。比如180101/《紅樓夢》/曹雪芹,意思就是:2018年1月1號這天,我看了《紅樓夢》這本書,作者是曹雪芹。


然後再開始正式做讀書筆記。“蔥鮪火鍋式”筆記法的核心是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在摘抄完原文的基礎上,趁著印象還鮮明寫下自己的感想。包括以下兩個要素:


1)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比如讀書時做好標記的那些內容就可以拿來摘抄。

2) 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即使是一句“好棒”、“有道理”也可以。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要堅持。我比較懶,隨身攜帶筆記本又不現實,為了更好的堅持,我就改良了一下這個方法,用電腦或手機代替傳統的紙和筆來做“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我是用有道雲筆記來做筆記的,如下圖:


下面是這本書的思維導圖,裡面介紹的讀書方法也很不錯,大家可以試試。


蝸牛與黃鸝鳥929

錢鍾書先生的筆記確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學而不思則罔,如果讀書僅僅看到的是故事情節和優美的語言,沒有經過自己的思想加工就無法將別人的思想,納入到自己的知識構架中。

這樣讀書僅僅在閒暇之餘裡作為消遣時間的方式,對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文學泰斗錢鍾書生前有作讀書筆記的良好傳統,他的妻子楊絳先生曾經這樣記載過: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裡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大家亦如此,更何況我們,好記性不然爛筆頭,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要想讀好一本書,讀書筆記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錢鍾書先生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所以不要感覺做筆記實在浪費時間做無用功。其二,不可能你看過的每本書都會買回家,借的書還掉,買的書送人,只有自己親自筆記永遠保存還能供自己隨時翻閱。特別是在讀書的時候,思想被激活,活躍在腦海中的很多想法如泉水般湧現出來。這種思路異常寶貴趕緊在讀書筆記中記下來,以供自己反覆回味,溫故而知新。

Tips:凡讀書筆記,必有書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頁數,論文筆記則記下刊物出版時間。這種習慣十分良好,因為後來當你遺忘或者用到的時候就非常方便到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錢鍾書先生除了日常筆記之外,還有“日札”,是自己平時的心得體會,他的記錄習慣處處體現了一個文學大家的素養。


品讀武器裝備

書不外借,只做筆記

錢鍾書是學貫中西的大師,

閱書無數,筆記也做了好幾籮筐

2000年楊絳先生將他的全部讀書筆記彙編為72卷的《錢鍾書手稿集》。其中外文筆記就有3.5萬頁,211個筆記本,使用了英、法、德、意等七種外語。大牛就是大牛,神一樣的存在。

楊絳《錢鍾書手稿集》的序言中介紹,錢先生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養成的,那裡有個叫飽蠹樓的圖書館,圖書只能閱覽,概不外借,也不允許在書上寫畫。這個自然也難不倒錢鍾書,他對於書,“不求所有,但求所通”,他用作讀書筆記的方法,更高效地獲取一本書的內容。

楊絳說,

錢做筆記的時間大約是讀這本書所花時間的一倍。顯然,他的筆記絕不是原文摘抄,而是經過反覆思考寫成的。他通過做筆記,不僅掌握了一本書的精華,還觸類旁通地引發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不動筆墨不讀書

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為啥呢?

很多人都有疑惑,讀書根本記不住,前面讀,後面忘;讀時很熱鬧,過後一場空。原因雖然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我們讀書時太懶。古人的體會是:勞於讀書、逸於作文。我們則相反,讀書時很安逸,特別是讀小說類的東西,但作起文來,可要了老命了,半天擠不出一個字來。

從錢鍾書的經驗來看,讀書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要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需要我們手、眼、心俱到。而做讀書筆記則是調動主動性、幫助思考的一個有效方法。

簡便有效的筆記方法

讀書筆記有很多方法,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思考”。子曾曰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還說過,不會舉一反三的學生不是好學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R就是READ,也就是讀原文,遇到精彩的段落,或是文字優美,或是思想深刻,就

標出來

I是interpretation,也就是演繹解釋,你要能用自己的話把上一步標出的段落講出來。如果你只能複述作者的原話,而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說明你根本沒有理解作者的意思,返回去重讀。

A是appropriation,也就是你要將複述的知識為己所用,如何做到呢?

一是要寫下自己關於這個知識的經驗或感想,使得這個知識和自己相關聯起來,這樣更容易讓自己記住;

二是思考你掌握的這個知識能在哪些方面使用,寫下針對這個知識如何進行下一步行動,讓這個知識從書本上活起來,為我所用。

按照這三步做好便籤筆記,堅持下去,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多練習、多實踐,筆記會做的越來越好,讀書會讀得越來越靈光。

記得,讀書之前,準備好紙筆,不動筆墨不讀書!


飲水君

所以這個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有這個步驟,發表出自己感慨感謝觀點等。


西門說今古

書讀了那麼,有幾本你的記憶比較深刻,又有幾本對你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書讀的多,只是有一定的量,但是把量轉化成對自己有幫助的,才是知識。

讀到的書或者知識怎麼轉換成自己的知識呢?我認為首先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得思考,作者講的是什麼知識?跟自己想的是否匹配,對這些觀點,用自己的話去複述,或者用筆去記錄。用筆記錄以後,在進行一定的提煉,把自己的觀點跟作者的觀點進行對比。通過這種對比,加深自己的理解。這種思考提煉多了,估計你就學到了很多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