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他是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是法国当代大提琴演奏家莫里斯·让德隆关门弟子;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成为继冼星海、马思聪之后第三位毕业于此校的中国学子;1986年日内瓦国际大提琴比赛中获奖,成为中国在大提琴国际比赛中获奖第一人。

他,就是

朱亦兵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朱亦兵,著名大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大提琴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室内乐学会副主席,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特邀首席,中央民族乐团特邀独奏家,国家大剧院八重奏艺术指导。

他在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进修指挥,曾担任欧洲传统大型交响乐团之一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15年,是至2006年在海外顶级交响乐团中担此重任的唯一中国人。

他也曾是世界著名的德国“科隆爱乐大提琴”的六名成员之一。还客席担任过享有盛名的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朱亦兵的提琴声,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他是电视剧《蜗居》、《手机》、《假如生

活欺骗了你》、《人间正道是沧桑》、《等风来》、《剧场》和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匆匆那年》等大提琴主题曲的演奏者。

朱亦兵讲坐姿、左右手势、持弓、按弦

·坐姿,从凳子的高度,身体坐在凳子上的面积,琴头高度位置,身体各部位胸部、左右膝盖、脚尖位置出发注意。

·左右手型,手自然的、放松的放在琴弦。最好的手型是不会拉琴的人的手型。大提琴的学术是一门美学,制造美的前提就是要自然,只有健康和自然才能产生美。

·持弓,握弓重点在大拇指和食指。大拇指顶在弓的小弯处,食指施压。弓毛、琴弦绝对呈90度。弓不能中间晃一晃就离开。

朱亦兵的父亲朱永宁教授曾对他说:左右手要像握了一个小鸡蛋一样,这本来就是人自然呈现出来的状态,这种自然呈现出来的状态和手放松-还原-自然地放到指板上一样。

·按弦,大提琴的第一课就是拉空弦,永远90度。这样做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好声音。

最基本的原则一样,一切都处于自然放松和微弯曲的状态。

以不会拉琴的心态还原自我,是西洋近代文明的一个巨大发明,人不会因为越来越会而变得越来越聪明,人只有还原自我,才会走向大智慧。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手指强大的音乐执行者

在很多人眼里,朱亦兵是“音乐天才”,童年就被人称为“大提琴神童”。13岁出版了第一张个人独奏唱片,17岁就考取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成为法国大师

让德隆的关门弟子。

1986年,朱亦兵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毕业。而最让他自豪的,不是成为继马思聪、冼星海后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而是当了四年巴黎“街机之王”。

在巴黎,朱亦兵打游戏的时间比练琴多。他对其他很多事情都感兴趣,也愿意卯着劲去做,唯独对音乐“心不在焉”

“我没选大提琴,这是我爸选的。”在他还没来得及选择爱好时,他的父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朱永宁就把大提琴塞进他手里了。十三四岁,朱亦兵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了父亲的学生,常常“被压着坐下来练琴”

学生时代,他灌制了第一张独奏唱片,这也是中国唱片社出版的第一张演奏西方音乐的唱片。大提琴家弗尼艾听到他的演奏,震惊到“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通过外交渠道跟朱亦兵联系,告诉他一定要出国学音乐。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17岁时灌制唱片《中国之诗》的朱亦兵

尽管有天分,朱亦兵的兴趣却始终游离在音乐以外。那时,他“离音乐远远的”,尽管学着提琴,然而“谈论音乐根本不是我的专长,我是汽车大拿、是个数字迷”

毕业后,他成为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

“挣最多的钱,干西欧人眼里最美好、最体面的工作”,那年他不过23岁,年薪折合人民币150万,是海外顶级交响乐团中担此重任的唯一中国人。

他像操作一台精密仪器一样控制着乐器和音符,对音符之外的东西一无所知也毫不关心。交响乐团的生活像一只拧紧发条的瑞士钟表,高强度的演出下,勤奋练兵都是“胡扯”,演出一场接着一场,而他是最为精准的“音乐执行者”

在瑞士生活了21年后,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变老,“头发都开始变灰白了”。此时他38岁,离退休还有三十年,他觉得自己没法再过瑞士乐团“无限精准得像万年历”的生活了。

执行音乐是一种重复性劳动,而“没有创意我觉得我会死”,朱亦兵决定辞职,举家回国,“只是我人生第一次冲动,这个念头像着魔一样,不顾一切”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看音乐会就像排队去买麦当劳

34年前,朱亦兵自恃天赋高,忙着打街机无暇顾及音乐,导师莫里斯·让德隆对他说:“你要是来跟我来拉琴,那就算了。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探讨音乐。”

当时朱亦兵不懂什么意思,“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有人告诉我拉琴和音乐根本不是一回事。”

他曾给德国大学生乐团指挥过五年课。他听学生们聊到乐谱以外的故事,“曲调后面的歌德诗词,代表了怎样的寓意和语境”,而他们的老师却对此一无所知。

“我就服了”。这让他震惊,他忽然发觉音符和音乐并不是同一件东西,自己只是一个“手指强大的执行者”,“轮不到我来给这些懂音乐的学生发文凭、讲真理”。

当他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已经将近40岁,是个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却一直把音乐等同于音符。德国学生知道音乐背后的迷人妙处,而“中国孩子其实学的是音符”。在这时,朱亦兵发现“我还会拉琴,而且是一个拉得很棒的演奏员”,他觉得自己可以给中国的孩子带去点什么。

回国后,朱亦兵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他常常把学生拖出课堂,让他们听猫叫鸟叫。练琴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学生爱动脑不练琴,他“毫不在乎”,甚至支持默许;而只动手不动脑则会气得“六亲不认”。

他坦言:“作为老师,每天给学生上课感觉很不够。音乐的精神食粮应该是可以一直吃,所以在工作之余,我给学生拉出课堂走上舞台的,‘舞台是更好的课堂,社会是更大的学校’。”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音乐是眼睛看不见的光

他组了自己的大提琴乐团,乐队只有六个人六把琴,他们在田间地头演奏,将近500场公益演出。甚至对牛拉琴,还被“不知道我们拿着什么怪物”的农民从田里轰出来。在国内的13年,一半时间乐队“分文没有”,“搞慈善还得挂个条幅”。

谈到组建乐团的想法,朱亦兵当时回到中国时候,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大提琴重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把大提琴重奏种到了这片土地上。

对音乐分享,朱亦兵始终乐在其中,“近500场公益演出是分享艺术,‘不能分享的东西不是艺术,音乐是眼睛看不见的光’。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音乐之家出身的朱亦兵不仅练就了高超的大提琴演奏技巧,还有着极佳的演说口才,音乐在他幽默睿智的解说中立刻有了鲜活的力量。

·关于音乐:音乐是精神食粮,是一种融入了情感的科学,它能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对人生、对爱的寄托,通过音乐那些情感、艺术、精神文化才能被传播和交流。

音乐没有高雅与低俗之分,只有动人与否之别。

音乐就是歌唱,只有你不会才是最自然!艺术永远从零开始,这才是艺术!当你从会拉琴到非常会拉琴,你的手能一直像不会拉琴的人的手一样,那你就是最会拉琴的。

·关于中外文化:在他看来,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具有文化侵略性,都是谦虚、客气的。他倡导我们搞文化的大民族,把不同的文化精髓提炼整合在一起,创造新世界。

音乐是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我们要通过音乐更好的了解自己,解放自我,学会用“大世界”的东西表达内心。

·关于人生哲学:人是最伟大的,人活着就是要喜欢自己

·关于国内外音乐教育:曾经有一位家长跟我说,他的孩子“四岁就开始学音乐”,我说:“打住,他学的是大提琴,不是音乐。”这也是现在很多中国琴童和家长的误区。

国外乐团的学生他们对艺术的热情、修养和渴望,才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但是当我回到国内任教时,却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眼中并没有对音乐热爱的光芒琴童拉大提琴大多源于被逼,是一种驯化。所以我努力地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也是源于此,才产生了创造“超级大提琴”这样一个音乐交流活动的想法。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超级大提琴

50岁生日时,朱亦兵为自己办了场热热闹闹的音乐会。参照英国、德国和荷兰的大提琴狂欢节,他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安排了一场“超级大提琴”

所谓的“高雅艺术”在“超级大提琴”音乐会里,用最“平民”的方式售卖。每张门票都设置了一样的价格,没有一等座二等座,只有先来先得,“就像排队买麦当劳一样”。

在这里,观众不用穿着正装,也不用被固定在座椅上,13场独奏、重奏和室内乐间穿插12场大师讲座,可以从这里逛到那里,朱亦兵管这叫“庙会”。

“我办这个音乐会就是要把大家弄疯,让严肃的人不严肃,光明正大地鼓励大家不休息,不按点吃饭,不到点睡觉。我想告诉大家,其实除了吃饭睡觉以外还有更好玩的事情。”

第一次“超级大提琴”结束后大半个钟头,观众们迟迟不走,提着外套还在前厅流连,“眼里有光”。

“教育就是让我们眼睛里放光的,让眼睛里有光的人保持有光,让眼睛里没光的人发出光芒。”

朱亦兵想为那些跟他一样被逼学琴的孩子创造一个嘈杂的游乐场,热热闹闹的疯几天。

欧阳娜娜最爱的大提琴老师朱亦兵:艺术永远从零开始

超级大提琴2018

中国大提琴家朱亦兵

携手全球知名音乐学院的62位大提琴演奏家

罗马尼亚青年交响乐团、法国AI人工智能科技

以及中国青年爱乐乐团轮番登台表演

这个五一,来和大提琴一起狂欢!

戳图片现场来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