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課堂一百問》四十三冥想的目的:即得出“我是他”的答案

如冥想不斷地被確認,我是他。他就是真實的自我——真我,那個——存在。


《冥想課堂一百問》四十三冥想的目的:即得出“我是他”的答案

虔信瑜伽》等相關著作指出:冥想只是“以一定的方式崇拜神聖者”

包括:具體形象,品質,遊戲,服務,四個方面的冥想。用大白話來解釋——當我與真我連接的時候,我會與他長的樣子,個性特點。他喜歡做的事情,以及他的成就感——合為一體。就像我們看的偵探片一樣,打入敵人內部的那個臥底,需要扮成另一個人的樣子,就要了解他相關的信息。化妝成他的樣子,行事作風像他的樣子,喜歡的事物,是她的樣子,與別人溝通的方式也跟他一樣。他是教授,他的氣質形象也要完全和教授的樣子一樣,如果,他是一個鋼琴家,你就會有鋼琴家的藝術成就感。
《冥想課堂一百問》四十三冥想的目的:即得出“我是他”的答案

有個故事正好能形象地說明白這件事:有一天,佛祖路過一個農田,看到一個放牛的人,看到他很虔誠,就教給他開悟的法門:每天冥想著“你是我”就可以了;過了一段時間,佛祖再去看他,但是他沒有什麼進步。

農夫說:“我親愛的佛祖,我做不到啊,我太愚鈍了”。

佛祖問:“那你每天腦子裡面想的是誰呀”?

農夫答:“我每天想的就是我那頭牛。”

佛祖答:“那你就每天冥想那頭牛吧”

過了一段時間,佛祖路過那裡,又去看他,他聽說佛祖來了,在屋子裡高興的大喊:

“佛祖,你來了,我太高興了!但是我卻無法去迎接你!”

佛祖微笑著問:“那是為什麼呢?”

他大聲的回答:因為我的犄角長得太長了,被門框卡住了,我出不去”。

佛祖微笑著說:啊,恭喜你,你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呀,這個人非常簡單,他完全聽從佛祖的話,冥想著他是那頭牛,併成為它,二者合一了;而不是在頭腦當中想象。冥想是心與靈的活動,即感受,不是頭腦的活動,即思考。簡單說:冥想是感受,是摒棄了思考的感受。這個放牛人,經過深度的冥想,把自己與牛合二為一了,所以,他能感受到牛角的存在,所以他才無法走出那個窄窄的門框,因為牛的犄角比門框大得多。因此佛祖知道,他已經進入了深度的冥想當中,獲得了開悟的能力。
《冥想課堂一百問》四十三冥想的目的:即得出“我是他”的答案

您想住這裡面,把冥想描述成,一個人,在控制了所有感官活動之後,冥想著,自己所崇拜的,神性的形象,就和我們有信仰的人,口中心裡一直在崇拜那個佛祖,基督聖母瑪利亞觀世音菩薩。或是瑜伽的溼婆,或是印度別的宗派的毗溼奴。我們不用困惑於這些難懂晦澀的詞語各路神靈名字,他們只是一個符號,是那個“無限的存有的造物主”的各種代名詞而已,正所謂“依意不依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流轉,無數代偉大的哲學先驅們的闡述,我們要領會的是各家經典,所要傳達給我們的宇宙真相。

冥想哲學是超脫了一切信仰,宗教之外的修行模式,它是我們人類,得以找回真實的宇宙真相,真實自我的唯一法寶。
《冥想課堂一百問》四十三冥想的目的:即得出“我是他”的答案

《溼婆往世書》中,把冥想定義為,對溼婆持久不斷的反省和專注,其實跟和那個農夫對牛的冥想是一個概念,我們對於對象的冥想,不用去深究,知道他是那個非物質的自己可以了,我們通常管它叫真我——真實的自我,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我們無法言說的那個存在,無論你給他取什麼名字,只要知道他真實的存在就可以了。
《冥想課堂一百問》四十三冥想的目的:即得出“我是他”的答案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阿渡,20分鐘冥想發起人,歡迎大傢俬信,共同學習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