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舊體詩詞的當代光華」

楊克「舊體詩詞的當代光華」

舊體詩詞的當代光華

來源 光明日報

中國鄉村千百年來,有不少“鄉儒”,他們是方圓幾十裡的“知識分子”,或名聲遠播縣境之外的“文化名人”。作為“文化細胞”,他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中華文明基因。我小的時候,每年春節,見識不少替鄉親寫對聯的好手,他們的毛筆字,勝過當下許多“書法家”,且所寫下的楹聯,雖不及古人文采飛揚,卻仍追隨先賢,多少有些自個撰寫的內容,不像“書法家”那樣,只是抄寫古人今人現成的詩句,無一句新創。而對聯這樣一種文學形式,真是做到了實用與藝術並存、高雅與通俗統一的最高境界。一行幾字、寥寥數語,有情有景、有感有悟,讀來朗朗上口。對此,除了讚歎,實在是無須他言。

鄉儒的功業與辭章,不在朝堂之上,而呈現在方誌序言、藝文志乃至鄉間的楹聯上。汪曾祺的名作《徙》裡塑造的晚清塾師、民國教員高北溟,囿於時代的變動和命運的跌宕,有鯤鵬的大才,卻只能貧老而終。他留給

楊克「舊體詩詞的當代光華」鄉里的,除了一介清白書生的言傳身教,還有他在辛未年寫下的一副墨色濃濃的對聯:“辛誇高嶺桂,未徙北溟鵬。”許許多多無赫赫聲名而終老鄉野的“賢士”,留下的正是像高北溟一樣遠逝的背影。會撰聯自然會寫詩,平仄對仗不在話下。即使在21世紀,傳統文化依然是現代文明的根脈,現代文明永遠無法擺脫自己作為傳統文化衍生之物的宿命。詩、詞、曲、賦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形態,而詩作為中國最純正的語言藝術形式,永遠被後人毫無保留地排在首位。

時至今日,我依然不懷疑舊體詩詞鮮活的生命力。西諺曰: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倘若連歲月的足跡都無法明辨,生存意義又從何談起。然而千百年來紙質的作品往往因為塵封、蟲蠹、火焚、損毀等原因而丟失,數碼時代又可能在更短的瞬間全盤格式化刪除,或被黑客盜取無蹤。生命的印記如此真實生動,又如此不堪一擊。詩歌及其他藝術,所面對和反抗的正是這樣的“不能承受之輕”。如果一個詩人能從時間手上接過“永恆”這個榮譽證書,他必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生命最有價值的“這一個”。無數浮塵被風吹走,他的文字卻像光滑的石頭留在河灘上,被後來者拾起,捧在手心,仔細凝視它細小的紋路和迷人的質地。清風拂過,彷彿能聽到它永不止息的脈動,如同呵護一顆滾燙的心臟。幾年前我在曾經的涇渭之濱,聽清脆童聲齊誦“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甘之如飴,頓生時空倒錯之感。中國人對古典詩歌的崇尚,那永遠割不斷的情結,決定了舊體詩詞的茂盛生命力。舊體詩詞追求意境的悠遠,著重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意,正是從漢字本身的象形、會意的特點生髮出來的。而漢語聲調的平、上、去、入,也是舊體詩詞平仄、對仗的藝術來源。由此可見,舊體詩詞是符合漢語語言規律的文學藝術體式。古典詩詞的平仄韻腳,可謂將漢語的頓挫迴環之美髮揮到了極致。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說:“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葉恭綽也在《古槐書屋詩序》中寫道:“第文藝之有聲調節拍者,恆能通乎天籟而持人之情性。”的確如此,詩詞聲情之美,既可悅聽動情,又能強化記憶,有益於構思和欣賞,大增其美感。也正是源於古詩詞的音韻美,精短明快,往往一個人兒時所背誦的詩詞會伴隨自己整個的人生。

楊克「舊體詩詞的當代光華」

今天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分析詩歌過於精細。事實上,知書達禮,詩詞歌賦,在過去是文化人“修身”的要務。舊時私塾,幼童習學都講究一個“背”字。《百家姓》《千家詩》……先生不會多講,學生也不需要多問,識字了就搖頭晃腦大聲背誦,背不下來還要挨板子。我不相信,古人愚昧至極才採用如此迂腐的教育方式。或許古人有大智慧,懂得文的本質,詩的天性。這些都不可教,也不可解,只能感,只能悟。小孩子不能理解也沒關係,等長大了,有了人生閱歷,懂得賞讀山水、朝霞、落霧,霎時就能恍然大悟,兒時所背的詩句拿來形容此時此景豈不是分毫不差!這便是古詩詞中的意境,也是古人所追求的境界。以詩浸潤人生,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乃人文教育的根本。

鄉村很多舊體詩詞寫作者,就是現代社會被傳統文化薰陶浸淫的“最後”的“秀才”。他們寫詩吟詞,不為創新,不為突破,更不是為了成為“藝術大家”,只是將自己人生親歷予以詩意表達,互相唱和、砥礪,或者只是消磨時光,視為一種有益身心的文化娛樂,他們寫下的句子樸實傳達了中國普通文化人的生存境遇。他們的“赤腳人生”,由此有了詩性的光芒。詩雖貴在新創,然“真”字亦是詩的本來。借得舊體詩的音韻和意境之美,抒發真情、真愛、真人生,何嘗不是美事一樁。即使一個寫詩的人沒有留下萬古常新的隻言片語,但在個體生命的某一個時段,他把青蔥或蒼老的歲月交給了詩歌,交給了激情與夢幻,他的人生因此豐富而有意義。在詩歌時空裡,我們可以來去自由,既可返回洪荒、遨遊蒼穹,也可神交聖賢、改寫歷史,當然更可以重溫消逝的青春,復原夢中的鄉土,重鑄“耕讀人家”,從而永遠地守護著精神的血脈和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