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年大學畢業生那麼多,企業仍出現用工荒、招聘難等現象?

綠芽與榴蓮

有句話說得很好:找工作不難,找好工作很難。

用工荒這個詞,以前出現在民工潮中,在某些城市的電子廠、流水線等經常出現找不到人的現象。像富士康這樣的,月薪都已經開出5000左右了,但是還是沒有人願意去。當然,對於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來說,絕對不會屑於去工廠,畢竟他們骨子裡天天就想著如何在大城市裡打拼,找到高薪又不累的又知名的企業。但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

招聘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有些企業開出的工資特別低,3000元左右的工作,還要求本科以上,有什麼英語四六級,經驗等。招40人,只有10個不到的人投了,而且都是些大專生和技術學校的學生。難後企業怪找不到人。找不到人正常,找到了才不正常,這麼低的水準,專科能做的,為何一定要本科,還要英語過級,專業對口,但是要求這麼多,又捨不得出錢,誰會願意投?從市場角度說,企業給的待遇低,對投遞者要求高,必定會出現用工荒啊。

而反過來,大學生總是說就業難。他們對企業的要求是工資不能太低,不要經常免費加班,能實現自我價值。要求特高,那請問你還沒進企業,有資格對企業這麼多要求嗎?

誠然,能力特別強的,可以提,但是一個能力差,要啥沒啥的學生,想去待遇好,福利多的公司,那似乎就是一種奢望。每年近千萬的大學生,好的公司hr的郵箱經常是滿的。你不出類拔萃,不要怪企業為什麼不選你。

而對於那些特優秀的學生,由於眼光特別高,總覺得還有更好的企業,更好的工作在等著他,眼光高,一般企業不進。所以對企業來說找不到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了。

所以,找個普通的大學生都很難的企業和找個普通工作都很難的學生,通常都不夠優秀。優秀的人一般不會進普通的企業窩著。這可能代表了就是現在的用工現象吧。


教育新時論

這個現象在我們做HR的看來很正常,也是每年見怪不怪了。

學校的培養速度趕不上企業的發展速度

高校的教學計劃、專業設置其實也是一直跟著社會企業的發展需要進行調整的。但速度總是追趕不上企業發展的速度。

比如之前還沒有淘寶的時候,並沒有電商相關的專業,然後淘寶興起,甚至有京東的時候,有些高校才逐步增加電商這種專業。

新專業一增加,首先這方面的老師比較稀缺,教學規模相對其他成熟的專業較少人,因此專業招生方面也不能應社會的需求去盡情招生。

另外學生學成工作還需要4年,在這4年中,企業依舊很缺人,新鮮的血液應屆大學生其實並不能解燃眉之急,只能其他行業的人轉行跳槽過來。

比如現在人工智能興起,在深圳的應屆畢業生工資都能達到15k,但是真正能做的人又有幾個呢?企業花高薪請人,但人家現在學也來不及啊。

當時填報志願的時候,大家都說醫藥行業工資高的呀,所以大家都學醫去了,沒想到現在醫患關係緊張,做醫生也不如當時想的賺錢啊。

用工荒、招聘難都是些什麼企業

我們可以看下分析下,那些用工荒、招聘難的企業都有哪些特點。

1、製造業,勞動密集型

比如富士康工廠,這種常年都招不夠人,包吃包住4000,還有計件提成,其實比大城市裡很多文員3000左右,不包吃不包住的待遇好啊。

但是大家都不去,為什麼?普遍大學生會覺得工作辛苦,行業發展緩慢沒發展,地位低。

你這麼的確很缺人,但是大部分大學生都不想去啊。

2、銷售崗,流動性大

銷售崗位流動性很大,需求也很大。每次去招聘會,一眼望去,需求最大的崗位就是銷售類了。

儘管也有大學生非常願意做銷售,但是出去的人總比進去的人多啊,這個招聘缺口永遠填不全。

銷售崗位前期的工作也非常艱辛,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跟頑強奮鬥精神,許多沒有決心做銷售的大學生,很容易就會被折磨了幾個月就想放棄。

聽一些招聘HR說,要是你看到來應聘的那個候選人,他家庭條件一般,對金錢很渴望,有那種艱苦奮鬥的毅力,可以嘗試發掘他銷售的潛力。

3、技術型,難度高

這類就是特定的技術類人才了,比如剛上面提到的人工智能,行業已經有強大的需求了,但是許多大學專業其實並不成熟,這類的人才非常稀缺,也滿足不了企業用人需求。


你覺得現在難找工作嗎?為什麼呢?歡迎留言跟我互動交流!

聽說關注我的人最後都「升值」「加薪」了。歡迎點擊頭像,關注「職場老學姐」

職場老學姐

找工作不難,找好工作難。

首先我們看“用工荒”說的是誰?用工荒指的是用工短缺現象,以前有民工潮,現在很多地方招不到人,所以才出現了“用工荒”這個詞。但是你題目裡說“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這麼多”而出現“用工荒”,這根本對不上。絕大多數大學生一定不會去工地做農民工做的工作,因此,即便大學生畢業群體再多一倍,也和傳統意義上的“用工荒”沒什麼關係。要說城市中的企業和單位,也的確是有用工荒的,但用工荒也只出現在一些很讓人無語的崗位。

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工資低、活累。

企業負責人就很鬱悶。

我說你鬱悶啥呢?

你給的那薪水,本身就只能招到這種水準的學生,你非要本科及以上,還要專業對口,又不捨得多給點工資,什麼人才會投給你呢?雖然各方都是權衡之下做出的選擇,但市場是非常公平的,你給的待遇差,但對投遞者的要求高,那你就該用工荒。我們舉個極端的例子,一份策劃的工作,月薪300元,要求研究生以上學歷,專業必須為中文、新聞、傳播相關,招50人。

你猜誰會去?

是不是誰去誰傻缺?

道理大家都是懂的,我們反過頭來說大學生的就業難。其實也是如此,大學生對企業的要求,肯定內心充滿了期望。第一,工資不要太低,最起碼夠我吃住的還要留出來,不然我來是幹什麼的?第二,工作不要太變態,不是那種老闆說一聲加班然後讓員工天天看免費加班的那種;第三,我要實現我的價值,我要看看這公司有沒有前景,沒有的話就很抱歉,我得考慮考慮再去。一個能力優異的學生,有沒有資格對企業這樣要求呢?

顯然是有的。

然而一個能力很差,要啥啥沒有的普通學生,想去一個“工資高”“待遇好”“福利多”“加班給加班費”“有前景”的公司,那就是痴人說夢。這樣的好公司畢竟是少數,而學生總是很多,每年都有700萬大學生畢業。好公司的招聘,郵箱總是爆棚,企業肯定選自己相得中的,那就得是出類拔萃的。

而相對優秀的學生,則也會陷入一個“找工作難”的境地,因為以ta的能力,找不到非常好的工作,但找一個比較好的還是可以的。可惜就連比較好的工作,都被最優異的一群人佔據了。這群學生只好找了個普通工作先幹著,而普通的大學生,則遊走於工作邊緣,真的很難找到一份“還行的工作”。

總而言之:

招個普通大學生都會工荒的企業,通常不夠優秀。

找個普通工作都很難的學生,通常不夠優秀。

優秀而又招不到人,拔尖而又找不到活的,我們很少聽說。但“還好”的學生,很難找到“還好”的工作,因為企業的“還好”,與學生自我評價的“還好”相比,標準肯定是更高一些的。


豆子人民藝術家

仔細想想,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思考。現在很多的大學生都沒有社會經驗,眼高手低的現象不在少數,特別是那些知名大學畢業的。他們把現實想象的很美好,憧憬自己能有一個好的未來,同時也把自己的起點定的很高,高薪職業是他們的首選。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令他們滿意的崗位卻很少。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它對應聘的大學生要求也很高,沒有哪一個企業不想招收人才,他們將人才的標準定為學歷的高低,所以他們對那些普通大學的畢業生不滿意,而名牌大學畢業生由於薪資等方面的問題又不願意應聘。

普通大學生沒有能力勝任工作嗎?沒有人才嗎?

當然不是,如果僅憑學歷判斷一個人的能力的話,那豈不是高分低能也走上了大舞臺,名牌大學畢業生親睞的知名企業有很多其實是不願意招收剛畢業的大學生的,一來是沒有工作經驗,二來不願意吃苦。每年大學畢業生確實很多,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的人卻沒有幾個。企業出現工荒,招聘難是大學生與企業之間雙方的問題,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實也是時代的產物。

我的建議是大學生要在努力提高自己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增加自己的社會閱歷,擺正心態,腳踏實地的做事,畢竟生活中一帆風順的事很少,我們要學會接受現實。作為企業也要多給大學生機會,慢慢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發揮出他們真實水平。

智聯校園 張小勇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講一句話笑話,來諷刺這種人才結構化的矛盾:不是你不優秀,而是哥要求高。這句笑話的潛臺詞是:與優秀、與要求,都沒有關係,而是哥沒有看上你,不對眼啊。回到這個問題,每年960萬元大學生畢業,許多企業找不到人,這個現象就是“供需錯位”,所以也要進行供給側改革。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企業用工荒、招聘難,荒在哪裡?難在何處?

那些央企、國企、名企以及所有工資高、待遇好的行業,不是用工荒,還是擠破頭。那麼,什麼企業出現用工荒呢?其實,就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廠家和餐飲服務型企業。

看看這些企業貼出的公告:招流水線操作工,月薪3000元;招餐廳服務員,月薪2800元。請問,這種大量的技能型的通用崗位,也就3000-5000元工資。對那些初中生、技校生,都沒有任何吸引力,請問題主,這樣的工資,對哪一位大學生有吸引力?!

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結構化矛盾非常突出。好企業排長隊,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荒。主要還是工資低、作業強度大、工作時間沒有彈性、職業發展沒有前景。難,就難在大學生的期望值太高。

第二:供需矛盾,矛盾在哪裡?

任何用工荒的根本原因就是錢給少了。就算是流水線的操作工,你給開8000元工資,你看大學生去不去?歸根結底,就是錢給少了、沒有面子、沒有前途。

越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同質化越嚴重,甲方就能打壓單價,再加上國人“喜歡”的窩裡鬥,互相壓低價格競爭,導致工廠沒有利潤。哪裡敢太高工資標準。你不太高工資標準,就吸引不來人報名。

第三:大學生的面子,也是一個障礙。

我們都看過打工妹電視劇,那麼,在我們傳統的思維裡,初中生考不上高中去打工,高中生考不上大學去打工。大學畢業就是天子驕子,哪裡能和初中生和高中生一樣,去流水線上打工呢。給多少錢都不去,因為臉丟不起。

企業裡利潤薄,工資給不高。大學生,懷揣白領夢想,怎能屈尊去打工。這不僅僅是工資高低的問題,還是社會上價值觀的問題。

其實,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推進,高級藍領已經成為稀缺人才。比如,水下電焊技師,月薪可以達到3萬元以上。比如,操作智能機床的高級技師,月薪能開到幾萬元。高級藍領的收入,不亞於高級白領的收入。

那麼,大學生在一些高級技能領域,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人工智能機床,比如高級汽車修理(修電腦主板),等等。這些領域,大學生有專業優勢和學習能力的優勢,容易成長為高級藍領。我們需要邁過的只是一個“心理”關口而已。

綜上,大學生無法就業,一些工廠用工荒,就像“剃頭挑子一頭熱”。第一,工廠要提高工資,提高吸引力;第二,大學生要引導就業方向,與其在家啃老,不如在工廠裡打工;第三,工廠要有意識拿出一些高等級的技能型崗位,吸引大學生就業,只要錢給到位,不愁找不到人才。


職場火鍋

不是企業要求高,也不是大學生眼光高,主要是因為需求不匹配!

大學生是綜合性人才

大學生是什麼人才?從中國目前的高校課程設置來看,不管是本科、還是專科,除了一小部分高職以外,都是把大學生當成綜合性人才來培養的。也就是說大學生在這三四年的學習中,基本學到的都是本專業的基礎性綜合知識,差不都都偏理論知識。這樣設置課程的好處是能夠建立學生對本專業的綜合知識框架。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實戰性幾乎沒有!

舉個例子,《通信工程》專業聽名字是個很實在的工科專業,但是學習的都是《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等,學完後貌似對通信很瞭解,但是應用於實際可能連個交換機都不會設置……

企業需求應用性人才

目前招聘的主力是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的中小型企業,更是招聘主力中的主力。這些企業對人才的定位非常簡單,那就是過來最好能夠直接上手,恨不能來三天就能幹活。而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才,當然可以直接上手,但是中小企業不願意給那麼高工資,為了省成本,只好招聘大學生,但大學生每年畢業那麼多,幾乎沒有能直接上手的,中小企業只好喊“招不到人……”。尤其是目前還存在著大量的製造型代工型企業,這些企業其實要招的不是“人才”,而是“工人”,但是隨著老一代民工年齡增大,新一代沒有願意去工廠幹活的了,自然也就出現“用工荒”。

媒體大力的推波助瀾

現在的媒體有個特點,就是什麼都講究吸引眼球,喜歡擴大。其實“用工荒”的報道一般在每年的年初,因為很多農民工返鄉後就不回來了,很多製造型企業出現用工荒,報道鋪天蓋地。而大學生畢業是6月末,這個時候媒體又要報道很多大學生擠破招聘會,然後又開始報道“招工作難”。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就形成了一邊是用工荒,一邊是找工作難,其實大學生雖然大多學的是綜合性知識,但是隻要放下身段,找一份可以先養活自己的工作幹著,還是不難的。

部分專業嚴重滯後

隨著互聯網產業和智能化、以及大數據雲計算這些科技企業的爆發,市場對這些專業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大學的專業設置相對落後,很多學校都沒有把大數據雲計算這些獨立出來,最後企業也沒辦法,只好招一些計算機專業、通信專業、軟件專業的學生培養,人家企業需求,中國那麼多大學看著畢業的學生多,但是企業需求的專業畢業生卻幾乎沒有!

總結一下:出現企業“招工難”和大學生“應聘難”的原因在於,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經常不匹配,搞得雙方一時都不能適應,處於互相觀望。

所以,偉大的職業學校藍翔技校的校長才說“如果藍翔技校的學生不好好學習一種技能,那畢業之後,你們和北大清華的學生有什麼區別!”

文/穿牆學院:資深企業培訓和職場教育專家,穿牆而過的企業洞察者,竭盡全力助你升職加薪,喜歡我就點我吧!

穿牆學院

為什麼每年大學畢業生那麼多,企業仍出現用工荒、招聘難等現象?

一、大學生只想做體面工作不願意吃苦

每年畢業那麼多的大學生,很多公司卻還是招不到人,原因在於很多大學生選擇工作時考慮的更全面了,工作輕鬆,五險一金,行業標準待遇福利等等,這些因素在面試的時候就會被刷掉一大批大學生,即便通過了面試,入職後,不少大學生髮現公司加班嚴重,不願意吃苦,無法適應公司的環境,和同事相處不融洽,還是會果斷離職,尋找下一份工作,這就造成了很多企業招到大學生活卻留不住,老闆也是很無奈。

二、有好技術的求職者比較稀缺

有位做HR的朋友這樣說道:人到處都是,但是人才卻寥寥無幾,有好技術的求職者比較稀缺,普通院校的大學生能力一般,他們不敢輕易錄用;的確有不少大學生只顧著在象牙塔裡每天玩手機打遊戲,而不是去圖書館學習,這就導致很多大學生有學歷沒能力,應聘時一問三不知,公司當然不敢招他們了。

三、很多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

現如今出現了很多新興的行業,不少大學生在家自主創業,開網店,開公司,甚至做直播當網紅,在這部分大學生的意識裡,他們覺得與其給別人打工,聽別人使喚,還不如自己趁年輕拼一把,即便不能發家致富,起碼能養家餬口就可以了,工作也比較自由,最主要的是不用受老闆和客戶的刁難,不用顧忌人情世故的往來,也不用擔心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何樂而不為呢?

歡迎關注【職場實戰經驗】頭條號,每天為大家分享更多職場實戰經驗,如果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職場實戰經驗

有種說法叫“結構性失業”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求職者沒有合適的工作就不去。某種程度上,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01.企業與員工之間需求有落差,誰也不願意將就誰

改革開放之初,企業招聘相對容易——大夥都缺錢,有工作機會就意味著改善生活,但是現在不同了,很多剛畢業的90後自己並不缺錢,父母可以支持日常的生活,不工作也可以。
與此同時,
很多企業仍然要求員工要吃苦耐勞,不抱怨埋頭工作,但是能提供的卻越來越少,不提供穩定的工作,不提供升職加薪的機會,不提供美好的未來。
於是,一部分企業招聘越來越難,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招不到人,企業發展越慢,因此也不能提供更高的薪水,反過來越發無法吸引人才。
這是種正常現象,尤其企業因為能提供高薪而人才濟濟,發展也更快。

企業招聘不到員工,根本上講還是自己發展不夠快。


02.大學生自主選擇不就業並不是壞事,企業找到不合適的人成本更高

以前畢業就得工作,有份收入才能養家餬口,現在不必了,之前看過一個統計,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後選擇自主失業。
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允許有多樣化的選擇,大學生只有找到自己喜歡併合適的工作時,才會去工作,否則寧可待著。
企業招錯人的成本要遠高於招不到員工的成本,錯誤的員工在崗位上會造成雙倍損失,還不如不來。

整體而言,無論是企業招不到人,還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都是種正常現象。


03.認知升級:根本上講,還是能否相互創造價值

社會發展迅速,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合作關係,根本上講還是看雙方能否為對方創造價值,可以就繼續合作,不行就一拍兩散。
想拿大學生當廉價勞動力的時代過去了。

祝好!


這是“張大志leo”的第357個原創問答。

兼容幷蓄交織感性理性,無常商界一片有情天空!


張大志leo

對於招工,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的用人單位確實需要人才,對於薪資待遇明碼標價。對於老百姓來說找工作並不“容易”。

現在招工分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身邊一位朋友去過一個大型單位面試應聘工作該單位是國企和央企合併的單位剛成立不久至今已大半年了,工作三個月毅然決然辭職。那時我的那位朋友去的時候公司才剛開始成立進行運營管理經營公司。所有“高層”摸爬滾打跑項目接業務,“高層領導”所有業務運營一竅不通,業務也完全不懂,給員工發的工資比拿退休金的老年人還低。工資數字慘不忍睹成了“低保戶”。辭職的人數不勝數。

招人,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小型企業,最好明碼標價——實價。①實際真實員工大多數普通員工工資在什麼階段,根據不同崗位照實說。大部分企業為了招到員工,誇大其說,公司某人工資拿到了多少。實際上是那位工資高的人在別人下班的時候自己加班,在非工作時間加班得到的自己報酬,而並非每個月高,只是偶然的一次就誇大其辭,著重點在於工資高,錯誤給了面試者判斷。②在公司的價值,上升空間發展趨勢。用人單位要招對人,不要亂招人。招對的人,公司運營就穩定,亂招人,就每天要持續招人,公司裡面員工就持續流失持續進,來來進進,進進出出。招人要學會看人,面試者提的問題就知面試者的眼光深淺,是謀其位還是謀其生。

求職的人也一樣,找工作好的單位要把握,不好的單位要選擇離開。好單位最基本條件,最常見的就有:工資按時發,招工的待遇和實際應發的待遇一樣,按合同執行按時交社保。那麼往深一點,好的單位會給其職給其責給其發展空間,對人才進行培養而不是流失人才。不好的單位最常見的有:拖欠工資,老闆滿嘴跑火車,合同交社保的時間和公司實際交社保時間不履行且發的工資與面試說的工資相差甚遠,就像我的那位朋友遇到的一樣。遇到不好的單位,自然選擇離開。我們可以選擇放棄,但是不能放棄選擇。給大家一個小建議,面試者去一個單位進入單位第一天就可以問問單位員工瞭解單位是否拖欠工資,員工說經常拖欠工資之類的話第二天就可以不用去了。如果員工說不拖欠,大概可以瞭解一下公司做的好的員工業績和普通員工的業績,朝著好員工的目標奮鬥就行。

如果面試遭遇不好的單位選擇離開,遇到好的單位記得珍惜。通過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的財富。


靈佳語

部分行業知識沒有及時開展大學專業教學,自然就導致,部分所謂的“有前途”的行業人滿為患,而部分新興,亦或是傳統冷門行業招不到人。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哪一些行業及崗位會出現“用工荒”的現象。

一、苦髒累

大學生常年在學校學習理論應用型知識,對口的行業自然和搬磚、和水泥這類體力活沒什麼太大的干係,在近十多年尤為明顯,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體力活的待遇水漲船高,這是為什麼呢?沒有哪位民工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想自己一樣苦,不管是窮人富人都會讓自己的下一代學業為主,這是好事,同時也讓“體力活”用工無人,但智能化趨勢兇猛,製造業必然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趨於高學歷化。

二、工資低

試問以當下的生活水平,在一二線城市,月薪兩三千,要求是本科以上學歷、專業還需要到位,這樣的招聘書面內容,換哪位本科生願意投簡歷?哪怕是三四線城市,兩三千的工資也是磕磣的,然而,目前市場上就有相當多的小型企業會有這樣的招聘現狀,低薪高要求。

三,技術型,難勝任

目前最有勢頭的行業莫過於人工智能,而目前人工智能對於相關技術人才的缺口也是日益龐大。畢業生年薪五六十萬、甚至上百萬的AI崗位,甚至在我們日常觀看新聞中都會耳聞目染,但國內大部分的學校的培養效率往往跟不上當下的人才需求缺口,所以,這類的技術型崗位,也是目前“用工荒”的陣營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