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四個首創”繪就“民族團結一家親”和諧畫卷

【民族團結一家親】

我州“四個首創”繪就“民族團結一家親”和諧畫卷

新疆巴州“四個首創”繪就“民族團結一家親”和諧畫卷

5月23日,在庫爾勒文化館,幹部與結對親戚一起載歌載舞。當日,庫爾勒文化館、庫爾勒圖書館駐庫爾勒市鐵克其鄉上水城社區“訪惠聚”工作隊,聯合庫爾勒文化館、庫爾勒圖書館以及上水城社區共同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各族幹部群眾通過精彩的文藝演出,深化了交往交流交融,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絲路樓蘭網全媒體訊 (楊坤 沙軍 何朝暉)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以來,巴州各族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忙完農活後,不再是聚在一起吹牛喝酒、打牌搓麻將、扎堆聊天,而是拿著本子跟結親幹部學習十九大精神、惠民政策、法律法規、普通話等;而對於久坐機關的廣大幹部職工們來說,接地氣、沾泥土,劈柴架火、喂牛放羊、耕種鋤草已不再陌生,大家都能有模有樣地幹起來。

巴州黨委牢記自治區黨委的囑託,把加強民族團結付諸實踐、見諸行動,落實到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紮紮實實做起來,解決好渡河的“橋”與“船”的問題,用“四個首創”為加強民族團結搭建了平臺、找到了載體。廣大幹部職工克服“驕”“嬌”二氣,吃農家飯、睡農家炕、幹農家活、解農家難,用平凡之舉、真誠之心走出了一條民族團結之路,築牢了一道維護社會穩定之牆,繪就了一幅各族幹群親如一家、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的安定和諧美麗畫卷。

首創一:基層群眾間結對認親畫出最大同心圓

2002年,哈薩克族牧民哈斯木·託合提逐水草放牧來到且末縣庫拉木勒克鄉江尕勒薩依村,在一棵老桑樹下安了家。

五年後,做小本生意的彭勇被這裡的氣候和種植環境所吸引,於是棄商從農,成了哈斯木的鄰居,精耕細作著60多畝土地。

2008年,維吾爾族小夥奧斯曼·伊敏奧結婚,因為岳父家就住在江尕勒薩依村,他就和妻子一起搬了過來,從此三家人毗鄰而居。

彭勇不懂養殖,就將牛羊託管給哈斯木和奧斯曼,地裡的農活多了,哈斯木和奧斯曼不但來幫忙,還把一同在山上放牧的朋友叫來幫彭勇下地幹活。

哈斯木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他說:“這都是跟著彭勇學的,我還給奧斯曼當過翻譯,時間久了奧斯曼不僅能聽懂,說得也越來越順溜了。”哈斯木很健談,他還說,雖然彭勇個頭小,但很聰明,會種地,還免費送他種子教他種地。幾年前,在彭勇手把手的幫助下種植了5畝大蒜,喜獲豐收。奧斯曼看到他掙上了錢,去年向村裡申請了15畝土地,準備向彭勇學習種植小麥,他堅信在黨的惠農好政策下,加上小麥補貼,好日子就在眼前。

十年間、三家人,不分民族、不分你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鄰里之情勝親情,一起攜手努力把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這僅僅是群眾之間結對認親的一個縮影。

2017年4月1日,巴州黨委第24次常委會決定:在全州各族基層群眾之間進一步廣泛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結對認親活動,在全疆率先開展群眾之間、鄰里之間結對認親活動,帶動鄰里鄉親深度交流融合,不斷擴大壯大“朋友圈”,實現了最廣泛意義的結對認親全覆蓋。34.8萬餘戶各族基層群眾之間互相結對認親,鄰里之間來來往往、說說唱唱、聚聚聊聊,各族結對親戚做到“升國旗”站在一起,“發聲亮劍”講在一起,“農牧民夜校”坐在一起、學在一起,“家庭會議”開在一起,“文體聯誼”活動在一起,“全家福”拍在一起,“傳統佳節”過在一起,“勤勞致富”走在一起,在不斷線的交流交往中和共同生產勞動中增進友誼,加深感情,形成了有困難相互幫助、有喜事相互祝賀、有節日相互拜訪、有矛盾相互寬容、有糾紛相互理解的良好局面。

首創二:“四同”工作法凝聚起同心築夢的磅礴力量

5月13日下午,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文化活動室裡不時傳出陣陣葫蘆絲的樂曲聲。8歲的阿里木江·麥合木提雖然吹奏出的曲子還不是那麼連貫,但他很興奮,每節課都第一個到場。這間20多平方米的小屋,叩開了他實現音樂夢想的大門。

這個鄉村樂器小課堂的授課老師是尉犁縣委組織部的下基層幹部陳琦。今年2月份,在達西村舉辦的一次民族團結聯誼活動中,陳琦上臺吹奏了一首葫蘆絲樂曲,立刻吸引了不少“小粉絲”圍觀,“哥哥,這是什麼樂器?真好聽!我們也想學。”8歲的阿里木江、9歲的張冉冉和小夥伴們向陳琦表達了心願。“好啊!你們想學的話我可以教你們。”陳琦說到做到,他利用下基層的時間,教孩子們吹奏葫蘆絲,當上了他們在實現音樂夢想道路上的啟蒙老師。從3月初至今,樂器小課堂的學生已經從最初的三五人發展到現在的15人。

孩子們在追逐音樂夢想的道路上努力練習著,而陳琦也在追逐民族團結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奮鬥著。“我希望孩子們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學會一兩種樂器,更希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學習中能進一步交往交流交融,讓民族團結的小花在他們心底開得更豔麗。”

在2017年年底開展的民族團結“結親周”活動中,巴州大力推行幹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的“四同”群眾工作法,全州3.8萬餘名州縣鄉村幹部下基層開展群眾工作,此做法得到自治區黨委的認可。2017年11月7日,陳全國書記批示“巴州的‘四同’工作法很好,就是要深入群眾、走進群眾、聯繫群眾、團結群眾”。巴州黨委認真總結,在深化“四同”工作法的基礎上,把精準落實“兩個全覆蓋”作為“鞏固年”的重要舉措,通過“單位作後盾”、村(社區)黨組織審批、召集人制,推進“兩個全覆蓋”在時間精準、幹部精準、住戶精準、任務精準、考核精準等“五個精準”上下功夫,將全年全覆蓋集中下基層工作進行合理調整,持續推進幹部下基層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從2018年4月1日起,全州每名幹部每月有半個月時間下基層開展工作,持續推進幹部住戶聯繫群眾工作。

巴州黨委書記李剛說:“只有‘住’進百姓心裡,百姓才能把你當親人。”

首創三:小小“家庭會議”解決了百姓“大事”

“我為過去的無知後悔!那時候我戴著面紗你們看不到我的臉,但現在,你們看看,我這樣是不是更漂亮?”今年春天,在博湖縣本布圖鎮新布呼村村民麥麥提·艾撒家裡召開“家庭會議”時,該村婦女小組長阿依古麗·買買提感慨地說,她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好基層婦女工作,爭做民族團結的排頭兵。

這是博湖縣人社局結親幹部陳秀玲在親戚家中主持召開的一場別開生面的“家庭會議”。陳秀玲說:“第三個環節我們一起玩個小遊戲‘傳手帕’,音樂停時沒有把手帕傳出去的人,要為大家表演節目。”

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客廳裡成了歡樂的海洋,一群成年人開心得像孩子一樣。手帕傳到村民阿瓦古麗·亞森手裡時,音樂停住了,阿瓦古麗高興地說:“我想說說這幾年村裡的變化,家家住的都是新房子,出門就是水泥路,村裡的路燈也亮了。”

“還有,我們有錢了,大部分人家裡都開上小汽車啦!”一旁的村民馬宏奎大聲地補充說。

“傳手帕”遊戲被村民們的自發演說打斷了,你一句我一句,現場不時響起大家共鳴的笑聲。

2017年10月,博湖縣在全疆開展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創新啟動“家庭會議”群眾工作模式。同年12月,結合民族團結“結親周”活動再次拓展“家庭會議”群眾工作模式,住戶幹部與結對親戚和親戚的親戚及左鄰右舍,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舉行“家庭會議”,增進了解,凝聚人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今年2月,巴州黨委進一步總結提煉博湖縣各級幹部下基層開好“家庭會議”的經驗做法,在全州各縣市及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廣實行,通過開好“家庭會議”實現所有農牧民家庭住幹部和所有幹部住農牧民群眾家中“兩個全覆蓋”。

“2016年冬天,我有幸結識了維吾爾族親戚買合木提,他是巴州畜牧獸醫局的幹部……兄弟每次到家裡來,不僅給我帶來生活用品和慰問金,還幫助我解決家裡的實際困難……讓我這個常年臥床的高位截癱病人非常感動!非常感激!”

這是一封飽含深情的感謝信,寫信的人是坐著輪椅被丈夫推著來送信的。

細水潤物、滴水穿石,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彈了再彈,巴州廣大幹部職工和各族群眾民族團結的好故事講也講不完,幹部職工們用一個個充滿正能量的微行動,為自己證明樹形,為群眾排憂解難,在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建立起了各族幹部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血肉聯繫,使得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