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王城“八条好汉”盐碱地上“挖”出80万元

双王城卧铺村“八条好汉”的绿色传奇:

缺水缺电缺技术,就是不缺精神!

双王城“八条好汉”盐碱地上“挖”出80万元

这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这是一群顶天立地的寿北汉子。没有闲置土地,他们费劲千辛万苦,历经一年时间调出了120亩土地;没有种过大棚,50岁的人了,跑遍寿南寿北10余个村子蹲点拜老师,学技术;没有水,地下是全世界最大的卤水带,在园区党工委的扶持下,穿过卤水层,一打打了500米的深水井,还做了无缝钢管防渗;没有钱,都怕盐碱地上种棚打了水漂,面临贷款难,在园区协调下,找到一家本地银行狠心贷了30万元。八条寿北汉子,硬是在苍茫的盐碱地上建起了8座200米大棚,还安上了智能设备,一个棚一茬西红柿就赚了10万元。今天,他们的西红柿凭借优良品质,搭上了开往俄罗斯的货车,一路向北,走出国门……

双王城“八条好汉”盐碱地上“挖”出80万元

双王城“八条好汉”盐碱地上“挖”出80万元

“这可能是咱寿光最碱的地方了,我带你去北边看看。”50岁的侯相军是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卧铺村人。汽车一路北行,泛起一路白色的碱土,混着寿北凛冽的北风,全灌进了车内,很快,饼干盒上就落了一层土。

这是一片祖祖辈辈都无可奈何的盐碱地,一毛不拔,泛着白碱。地上有条河沟子,沟子两边长着一小撮芦苇和几棵荆条。“我们以前种棉花,全年下来,一户也就挣几千块钱。西边南木桥村,经过这些年发展大棚,现在全村存款是我们村的十倍,我再也坐不住了,再也坐不住了……”老侯掐着自己用烟丝卷起来的香烟,淡定地说。

侯相军性格温和,不急不慢,但是很有思想,认定的事一定要干到底,从此他开始在园区党工委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大棚梦”,为老少爷们儿趟出一条致富路

1

找人难,拉上弟弟和侄子创业

双王城“八条好汉”盐碱地上“挖”出80万元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漫坡里建大棚,我一个人肯定不行。”侯相军介绍,无论从资金筹措,还是建设合力和安全方面来说,他必须找几个伴儿。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挨个动员,没有一个响应的。

“大家手里都不富裕,南部建棚需要几十万元,在我们这个地方建棚需要更多钱。大家都害怕借来的钱打了水漂,翻不了身。”无助的侯相军苦口婆心游说,以南木桥致富经验为例子,算成本,比收益,先拉上了自己的弟弟和侄子,又动员成功了两个好友,最后通过朋友去劝说朋友,最终发展到了8个人

盐碱地的历史会记住这8个人:侯相军、侯文曲、侯春庆、侯春亮、侯相福、侯海涛、侯成立、侯沿海。

2

调地难,历经一年时间调成功

八个人抱成团决定放手大干。建棚需要土地,从2016年春天开始,他们协调了村南村北多块土地,要么是租期不到期,要么是租金过高,一直到2017年春,一年的时间,他们都在为地的问题头疼

“调地真是难,中间我们也放弃过。可是大家伙凑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不甘心,想想这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半途而废。”侯相军介绍,最终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在村北流转了120亩土地。

3

打井难,一打就打到500米

由于是盐碱地,地表浅层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盐分,不能用来浇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园区党工委的扶持下,侯相军等人开始了打井历程。

“我们一开始想打到200米,没想到200米打下去还是卤水层。再打,打到300多米时,咸水中开始略带甜味,但还是达不到种菜的要求,大家伙心里犯起了嘀咕,别打不出来啊。再打,打到400米总行了吧,还是不行,大家撑不住了,眼神里全是盼望。非打出来不行,这口水井就这样一直打到了地下500米。”侯相军说,为了不让卤水进井,还焊接了无缝钢管做防渗。如果是南部镇街的水井,往往只需两天的工期,花费两三万元就足够,可他们这口水井足足花费了16万多,足足打了20天。

4

贷款难,多亏了园区协调

“这可是一片退海之地,相比南木桥村的土地盐碱度更高,建大棚种菜没指望!”八个人始终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

“是汉子,就要用实力证明!”侯相军铁了心地要在这片盐碱地上建棚种菜给大伙看看。

120余亩土地上,8个人规划了8座大棚,预算一出,8个人全都傻了眼:一座无土栽培大棚的成本至少要45万元,这对他们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资金怎么办?侯相军等人开始四处寻找银行给予资金支持,可盐碱地上建大棚,银行对他们也没有信心。

正当侯相军等人一筹莫展之际,园区联系协调了一家本地银行,帮助每户贷款3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5

技术难,碾转寿南寿北10余个村学艺

“我们种过麦子,种过棉花,种过树苗子,就是没种过菜。”资金有了,侯相军等人马不停蹄地到南木桥村、北木桥村以及田柳、古城的十余个村庄取经,学习大棚种植管理,园区也帮着请来了技术员,专题传授无土栽培种植技术。

观念前瞻的八条汉子,在大棚前边挖了条田沟控碱,配备上了手机遥控智能防风、水肥一体微灌设备、“地老虎”等时下最流行的装备,还在大棚侧面盖起了两大间偏房,一间用作进棚出入口和存放工具,一间用作生活起居。寿北常年风大,

他们就以棚为家,像照看孩子一样,守护着他们千辛万苦建起的大棚。

为了让襁褓里的“致富火种”得以燎原,园区党工委修了一条生产路,配上了变压器。

2017年6月份,大棚主体建设顺利完工,8座200米长、25米宽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当年8月15日,侯相军等人在大棚里栽上了西红柿苗,一个多月过后,当看到西红柿棵子开始坐果时,侯相军等人高兴地合不拢嘴:“克服种种困难,我们终于看到成果了!”从11月份开始收获,侯相军家大棚的一茬毛粉柿子就卖了10万元。

“去年12月份我们套种了第二茬西红柿,现在也到了收获期,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这一茬再卖个10万元不成问题!”望着一棚长势喜人的西红柿,侯相军一如既往地坚定。

今天,“八条好汉”种出的柿子,凭借盐碱地病虫害少,口感好的优良品质,被出口代理商看中,已经踏上了开往俄罗斯的货车,实现了出口之旅,侯相军他们也实现了自己的“大棚梦”!

双王城“八条好汉”盐碱地上“挖”出80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