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保护频繁提及,股民的投资安全感却跑哪里去呢?

投资者保护频繁提及,股民的投资安全感却跑哪里去呢?

投资者保护

投资者保护,这无疑是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频繁提及的关键话题。然而,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每当资本市场提起投资者保护之际,国内股票市场多以下跌为主,而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也似乎对投资者保护并不买账。与此同时,从中国股民的实际感受来看,整体投资安全感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这背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本来,对于一个资本市场而言,注重投资者保护,本身属于一个比较积极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投资者保护力度的逐步提升,越能够更容易保障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只有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真实诉求得到了重视,他们的投资回报预期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投资者保护得以提及,乃至频繁提及,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这甚至可以认为是对股民负责任的做法。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却发生了市场不买账的情况,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保护并未落实到实处上,同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到投资者究竟需要什么,究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而投资者保护似乎依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实际效果并未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不可否认的是,从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的系列做法来看,投资者保护也并未停留在口头言论上,而从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到近期中国投资者网的开通,实际上也给了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维权的正规渠道。对于这系列举措,确实会给身处信息渠道、持股成本以及资金面弱势的投资者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积极影响,这也是投资者保护的体现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寻求更有效的维权正规渠道固然重要,但他们往往会更关注他们的持股市值波动变化。然而,对于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变动,仍然离不开市场大环境、政策大环境的影响,而在股市重融资压力不减、大股东高管减持密度不降的背景下,实际上还是会不断降低他们的投资回报预期。由此可见,只要市场大环境、大的政策定位背景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善,那么他们的投资安全感以及投资回报预期还是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由此可见,即使时下A股投资者维权渠道有所拓宽、现金分红力度有所增强,但与股市长期重融资、市场扩容不断分流股票存量资金的影响压力相比,仍然显得利好不足、提振投资者投资信心与投资安全感的力度不够强劲。

从股市扶贫、到独角兽加快上市等现象,都离不开注重股市的融资功能。与此同时,因A股市场新股不败神话的长期存在,企业的高溢价回归显然不是让利于股民,或与投资者分享企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实际情况下,这系列行为还是要让市场买单,让投资者高位接棒。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股爆炒后的理性回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但,与这些年来A股持续大扩容的企业数量相比,符合价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而多数股票还是延续一种运行习惯,即上市初期股价得到爆炒,而后就步入漫漫熊途之中,更有甚者因业绩变脸或其他风险问题,而遭到股价腰斩乃至暂停上市的风险,这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少的考验。

投资者保护提及多年,或许有些许举措已经得到了落实,但这似乎还不是投资者想要得到的结果。如今,投资者保护频繁提及,市场却总是不买账,这也是说明了问题所在,而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的中国股民,在投资者投资安全感不强、投资信心长期低迷的状况下,又如何敢于长期投资,或通过长期红利再投资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呢?或许,对于他们大多数人来说,等到股票解套的那一天,恐怕也是最好的投资预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