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记忆中的南京老品牌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钟山牌手表、大桥牌自行车、熊猫牌缝纫机是年轻人结婚必需的时尚大物件,因不易购买而被称为“三大件”。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提到昔日的”老三件“,很多上了年纪的南京人都忘不了当年曾经拥有的幸福感,谈论起来,依然津津乐道。

  笔者是个老南京,对“老三件”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笔者的工作单位,与“老三件”中的两件——大桥牌自行车、熊猫牌缝纫机的厂家相距不远,在同一个区域,今天都属于赛虹桥地区,所以对它们的感情就更深一点,了解的情况也多一点。

  大桥牌自行车的起落

  1970年10月,秦淮区政府在南京轻工机械修配厂组建自行车厂筹备处(自行车会战办公室)。在无锡、上海等地自行车厂的支持下,自行车厂筹备处于同年年底试制成功71型自行车5辆。1972年,市区数个街道兴办的车架、鞍座、链条、车锁等十种配件生产小厂先后投产,到年底生产整车950辆。

“老南京”:记忆中的南京老品牌

  因为当时轻工机械修配厂所在的西止马营厂房面积狭小,不久市政府及一轻局有关部门在中华门外选择并征用了雨花公社工农大队的菜地作为南京自行车厂厂址。1973年6月26日,位于雨花西路137号的南京自行车厂正式成立。

  组建自行车厂筹备时,在选择何种自行车型号为南京自行车厂定点生产项目时,产生了问题。当时的市经委、一轻局、筹备处技术人员通过调研,一致认为上海自行车三厂的28英寸”凤凰“牌18型自行车造型美观、质量牢靠,是南京自行车厂借鉴生产的主产品。

  不久,经上海自行车三厂技师们的热情指导,南京自行车厂生产出了73型28英寸自行车。

  自行车车型选定后,自行车厂又面临着给自己生产的自行车起名称的实际问题。既要彰显南京地区特色,还不能与其他有名气的商标名称雷同。经过认真分析,有关部门认为,1968年建成的长江大桥是南京重要标志,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荣誉。选择”大桥“这个响当当的名称为产品品牌能一炮打响,到会者最后全票通过了”大桥“名称。

  1977年的一天,我的父亲通过关系搞到了一张”大桥“牌自行车票。因当时货源紧张,要到中华门外自行车厂去提车。我是家中长子,去厂里提车之事由我负责了。第二天一早,我在鼓楼乘32路电车到雨花台总站下,沿宁芜公路步行20多分钟来到自行车厂。只见厂大门口停了数十辆本地、外地的拖货大卡车,尤为壮观。我凭票付了160元钱购买了一辆刚刚装配好的”大桥“牌自行车,神气十足地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心情愉快地向市区骑去。

  1978年,自行车厂根据全省钟表、自行车、缝纫机工业专业会议精神,成立了南京自行车总厂。在大发展时期曾有十一个车间,全厂职工达二千人。1980年初,南京自行车总厂引进了原西德先进的焊接线、欧米加自动喷漆线等。1980年整车生产突破10万辆,主要产品有28寸、26寸、24寸等各种男女式单车,另外还有18寸、16寸、12寸运动车、健身车和多功能旅游三轮车。继”大桥“牌后,自行车总厂又生产了”飞鸟“牌男女式自行车,该厂产品始终保持A级水平,在全国40家同行中名列前20位。1988年整车产量达到35万辆,是南京自行车工业发展的兴盛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因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该产品产量逐年下降。1989年,因成本高、亏损大,该厂全面终止了自行车的整车生产。”大桥“牌自行车成为绝唱。

  熊猫牌缝纫机的兴衰

  1969年,位于中华路140号的南京缝纫机厂为了更好地发展,向市政府及一轻局请示在城郊征地扩建。上级有关部门及缝纫机厂最终选定了中华门外窑岗村的一处坟山及菜地(属于雨花公社集合大队)为新厂址,即如今的长虹路443号。1972年,搬到新厂址的南京缝纫机厂全面投入生产。1976年,雨花公社集合大队西云一队、二队、三队的几十名农民因征收土地进了缝纫机厂,当了工人。退休多年的郭师傅和高师傅告诉我,他们从原来的农民身份转变成缝纫机厂工人后,正是大干快上的年代,常常是“七进七出”即早上七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虽然在生产第一线干活很辛苦,但勤劳朴实的这些工人们从不叫苦喊累,每天都在为生产“熊猫”牌缝纫机的零部件而辛勤工作着。

“老南京”:记忆中的南京老品牌

  1978年南京缝纫机厂扩大为缝纫机总厂,生产规模迅速拓展,下设梅园、江宁、龙潭3个零部件厂和铜山、敦义、桥林、大桥4四家乡镇企业协作厂。“熊猫”牌缝纫机年产量曾经高达50万台,产品为全国缝纫机六大名牌之一。那时,在南京缝纫机总厂工作的双职工比较多,而总厂杨永富技师则算人数最多的一家。连他在内,共有12人在南京缝纫机总厂工作,足足一个加强班噢。可想而知,当时南缝的经济效益相当好。

  1983年,正是南京缝纫机总厂生产红火时期,当时《情到深处》电视剧组积极筹备,特邀在当时很有名的电影演员张力维担任剧中女主角,扮演一个缝纫机厂的车间主任。名气很大的南京缝纫机总厂被相中,随后《情到深处》剧组演职人员进缝纫机厂体验生活。

  张力维在油漆车间穿上工作服,和工人们一道干活,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和车间领导亲切交谈,了解熟悉车间的工作情况,没有一点儿影星的架子。在10多天的体验生活中还特意和车间领导一起慰问了一位生病在家的工人。

  这些工作、生活的素材丰富和拓宽了张力维扮演一位车间主任的思路,后来,她把和工人同心同德努力工作的感人故事成功展现在荧屏上。如今,许多当年南京缝纫机厂的干部职工还清晰记得当年张力维在南缝厂体验的生活片断和电视剧的拍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逐步增加,过去市民家庭依靠家用缝纫机来缝补破旧衣物的传统习惯彻底改变。昔日凭缝纫机票及工业券才能购买到的缝纫机逐渐遭到冷落。南京缝纫机总厂经济效益开始滑坡,到2002年企业完全关闭歇业。当年南京“三大件”之一的“熊猫”牌缝纫机这个老品牌,虽然已经没有了,但却永远留在南京人的记忆之中。当年的南京缝纫机总厂厂址,如今已成为赛虹桥街道绿岛华庭住宅小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