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北辰

這個就是書法基本常識的欠缺,才會說是錯字。


書法的書寫不同於印刷體。我們現在學校教授的書寫字體,是以印刷體作為標準,在平時的學習認讀的時候,全部都是印刷字。印刷字的特點是每個字的形態標準統一一致,缺畫少點是絕對不可以的。特別是現在的電腦時代,電腦的識別不會像人一樣可以有“
彈性”。它很固執。只認死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少來給我玩模糊。

但是,咱們的老祖宗,他們不知道現代印刷體。他們只會按著他們寫字的套路來寫。你把現代的東西拿去對他們說:“喂!你是怎麼寫的?還皇帝呢,你的門字都寫錯了!不識字嗎?”你這就是“執冰而咎夏蟲”。
故宮中的“午門”,(其他門也一樣)它的寫法近於隸書。隸書的門字本身就沒有“鉤”。而有人牽強附會出各種各樣的說法。什麼“鉤”屬火,易招火災,什麼廣開門路,招賢納才之類的無稽之談。

從文字的演變進程來看,有鉤的門字是最後才形成的。當然,這種寫法在晉代就有。但古人寫字,以楷中帶有隸意,那是一種高古的意態。以此象徵皇權的威儀莊嚴而又厚德仁愛。

別再沒事老想去找老祖宗們的錯。


子衿tjk



(北京故宮)

在南宋宋高宗趙構之前,“門”字書寫都是正規的,就是門字的最後一筆直下帶鉤。發生了一件事後才改了,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次,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的“玉碟殿”不慎失火,損失老大了。原來“玉碟殿”是存放大宋朝的皇帝御旨的地方。好比現在的檔案資料。皇帝很生氣,大臣很緊張。總得找出失火的原因吧,防止以後類似事情的發生。

失火的原因還用找嗎?無非是官員管理不善,安全意識薄弱罷了。可是誰也不想承擔責任,還是宰相王博彥頭腦聰明,他上書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宮殿匾額上的『門』字惹的禍,按五行學說來看,『門』字最後一筆直下帶鉤屬“火筆”。這樣寫容易招致火災。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

趙構覺的說的有理,於是下旨照此執行。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帶勾了。 (春秋君認為是官員推卸責任找的藉口)



話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重修“集賢門,”等修飾一新後,命中書舍人詹希原寫“集賢門”匾額,可能詹希原想賣弄一番。於是末筆微微勾起。明太祖看罷勃然大怒說:“你丫的欺負我學識淺薄吧!“門”字帶鉤容易招致火災,再者說了,學府是人才薈萃之地。這扇門一定要大大敞開,讓各路賢才暢通無阻地進入朝廷。你丫的帶鉤分明是設置障礙下絆子。難道堂堂的集賢門孤芳自賞?就你自己一個賢才嗎?不安好心,簡直自尋死路?拉出去砍了,詹希原稀裡糊塗的丟了腦袋了。


鑑於以上諸多原因,當明成祖朱棣修建故宮的時候,就把各大殿的門匾上的“門”字最後一筆直下不帶鉤了。這就是歷朝歷代皇帝不敢改正“門”字的原因。


秉燭讀春秋

這個字本身就是錯別字,硬是被歷代皇帝各種解讀,改來改去,新中國成立後,故宮成了博物館,這個錯別字也成了歷史的承載。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很多匾額上的門字是不帶右下角那個小勾勾的,比如太和門,午門等等。如今小學生都知道這是個錯別字,古代皇帝文化水平都不低,肯定也認識,但為何歷經數百年卻無人改正呢?


門字不帶勾是有說法的,是古代天人感應理論的體現,也反映了古人的迷信。

據說南宋高宗時,臨安行在失火,宮殿被焚,趙構大怒要求追查事故原因,處分責任人,但派去查案的官員和造成火災的當事人是親戚,想要幫他脫罪,於是編了一個瞎話說是由於宮門口牌匾上的門字有個勾,這叫火腳,導致勾動了天雷地火,結果把宮殿給燒了,這是天災,是老天爺的旨意,不是人禍,跟人無關。


所謂天災異變,在古代十分常見,這個解釋成功把矛頭引向皇帝,趙構再牛也不能惹老天爺啊,於是此事便不了了之,還專門讓人把所有宮門上的匾額重寫一遍,門字的勾全數去掉,以免惹得老天爺發怒,再次釀成火災。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明建都南京,宮門牌匾上的門字又全都加上了勾,這本身是正確的做法,結果卻引起朱元璋的不滿,認為門字有個勾一點也不常敞亮,有堵塞言路嫌疑,於是明朝宮殿匾額的門字又沒了勾。


到了清朝,門字的勾又重新出現,乾隆皇帝看到後,犯起了尷尬症,嫌這個勾戾氣太重,這不是要把大清的江山勾走嗎?於是故宮匾額上的門又沒有了勾,一直延續至今。


狄飛驚

原因很簡單,說起來有點多,聽我慢慢道來。

一年四季,春天主生髮,秋天主肅殺,古代死刑都在秋天,所以稱之為“秋斬”。這是順應天時。

一天之中,午時一陰生,子時時一陽生。就是說,午時(11點至13點)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一絲寒冷的氣息已經開始醞釀,開始產生了,然後,氣溫慢慢的下降,直到子時(23點至1點),一絲溫暖的氣息開始產生。因此,午時是陽氣向陰氣轉化的時間點。人被斬,從生到死,就是從陽到陰,所以古代都是“午時三刻”問斬。

問斬,就涉及“秋斬”、“午時三刻”、“午門外”。“午門外”,是問斬的地方。

易經有八卦,他有一個定數,即八個卦的排列順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有排列方位,見後天八卦圖,震四排在東,兌二排在西,東代表春天,西代表秋天。



上文說到八卦的定數,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定數,比如一個漢字,它也有定數,即筆畫數。古人數筆畫,只有橫、豎兩個方向的概念,只要有拐彎的地方,就要算第二筆。比如豎鉤,“亅”,豎算一筆,鉤算一筆,共兩筆。

說到正題了,故宮的“午門”“,午”共四筆,按八卦定數是震四,所以“午”的定數是代表春天,代表生髮,代表“生”。“門”本來是十一筆,但是最後一筆豎鉤,不帶鉤,就少了一筆,為十筆,八卦共八個,超過八,就從一重新算,那麼十,折算成定數就是“兌二”。所以“門”的定數代表秋天,代表肅殺,代表“死”。

故宮的“午門”“,“門”少一鉤,就是為了讓它的定數成為“兌二”。

這樣就明白了,故宮的“午門”“,實際上就是“生死門”。“門”少一鉤,不是寫錯了,而是故意這樣寫。

十筆畫的門,定數為兌二,兌象形“口”,有口才成其為門。漢字從甲骨文、篆書、隸書開始,只有發展到楷書,“門”字最後一筆才帶鉤,所以寫成不帶鉤的門字不能算寫錯了,只是為了寫的更象門而已。


書蘭齋

這個問題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門”字的收筆不帶鉤的源於南宋,南宋都城臨安(杭州)的玉牒殿失火,殿門燒掉了。一位大臣上奏,宮殿匾額上的門字,若是最後一劃帶鉤屬火筆,容易招火……皇上聽後命人趕緊把匾額重寫,從此宮殿匾額“門”字都不帶鉤;

第二種說法,朱元璋定都南京,命中書詹希原為太學集賢門寫匾額,寫到“門”字時,把“門”字的最後一鉤鉤得稍微高了一點。朱元璋看了大怒:“我本來想召集賢士,你卻想閉門堵住賢士的路嗎?”於是下令斬了詹希原,並用粉液塗掉了“門”字的那一鉤。從此明朝的宮殿、公署、城門中的“門”字都不帶鉤。朱棣營建紫禁城時沿用老朱家這個傳統;

第三種說法,滿清進駐紫禁城,又重寫匾額,所有的門字都帶了鉤。有一次乾隆帝回宮時,看見了正陽門匾額上的門字下邊有鉤,他想會不會鉤掉真龍天子身上的龍鱗呢?他便對大臣說,這門字怎麼可以有鉤呢?大臣們心領神會,所以故宮匾額上門字又沒有了鉤。

《論語·雍也》:“門”字繁體為“門”,它由門框、門扇、門楣等組成雙扉柴門形。“戶”的甲骨文為“門”的左半邊,“門”由左右兩“戶”組成。“戶”為小,“門”為大,古時門和戶通用。但意有別,一扇曰戶,兩扇曰門。“門”字帶鉤是皇家禁忌,皇權大如一切,這就是這個錯別字一直保留到今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破除了傳統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全國各地新題的門匾都帶鉤。(網絡圖片)


天寧閣

不知道那個開始說這個是錯字,按我看來是大家不懂得書法以及文字發展的源流,其實根本沒寫錯的。


什麼失火了,犯了無形中的“火”筆,我覺得故事歸故事,各種流傳的版本真實度也讓人很懷疑。但是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想說的是“門”字不帶勾實在是太正常了。


首先在甲骨文、隸書上門可是從來沒有勾哈。不但“門”字不帶勾,我們現在的大部分筆畫的操作和形態都不存在啊。例如下面是甲骨文裡,其中有兩個門,都沒有勾。


再下面是篆書,“問”和“聞”也完全沒有勾。

隸書也沒有勾,在文字發展的早期直到楷書出現,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甚至是鳥書什麼的,勾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到了出現楷書,形成了其獨特的結字筆畫規律,勾才出現,所以之後有時候沒有沒有勾的情況並不一定是錯。


其次,書法創作,會不斷的將字做一定的變異,這個純屬正常,並不一定錯,比如“鵝”,王羲之就經常將“我”寫在“鳥”頭上而不是左邊,還有一些將門的豎勾變成一個長撇,將豎變成一個長點的都有。沒必要奇怪了。這個從趵突泉的錯別字也可以看出來,為了追求整體氣象,有可能會故意寫錯,後人將其神秘化,就流傳了很多傳說。紫禁城的匾額書法,一定要追求中正平和,圓潤平穩,有皇家大氣和玉德,所以為了適應這種風格,將文字做一些小的改變是很正常的。沒必要計較對錯。不然就狹隘了。

最後,這麼多年過去了,歷代帝王學士大臣,那一個不是飽學之士,沒有改過來,至少可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壓根沒寫錯,沒錯肯定不需要改錯,第二這樣寫尤其深刻道理,不需要改。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故事,為這些字蒙上了神秘感,讓文字更加有生命力了,我覺得這是一種新的創作。


李藝泓西平王后裔

古代有掛牌匾習俗。無論皇宮,衙門,商鋪還是城門洞上面都掛一塊非常酲目的牌匾。由皇帝,翰林學士,當土名流提寫。去北京故宮遊玩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故宮各個門洞上面掛的牌匾寫的某某門的"門”字下面都少了一個鉤,這不盡讓人浮想連篇,是故意為之,還是集體失憶呢?原來其中還有一個離奇曲折的故事。在古代皇宮中牌匾上,門字不帶鉤的習俗從南宋時侯就開始流行了。相傳,有一天南宋皇宮失水了,其實就是著火了的一種春秋說法。皇帝大怒要追究相關人員的失職責任。實際上我國古代宮庭建築大多以土木為主,遇到雷擊,太監,宮女們玩乎職守非常容易著火,幾個大一統朝代的皇宮中都發生過火災。當然任何人都不想承擔責任,那可是殺頭,滅族之罪呀!於是大臣們對皇帝說,門字底下一鉤乃火筆,要想不著火必須先滅火,於是皇帝下令把官庭,衙門,城門洞上面牌匾上的門字全都去掉底下那一鉤。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重新修建了南京城,皇宮,衙門,城門洞粉刷一新,掛上牌匾。請當世名儒詹希原提筆。詹希原本想賣弄書法技術,把鉤字寫的特別酲目。朱元璋看後大怒,我剛立國,需要大批人材為我分憂,你門字底下帶鉤,不足阻礙天下賢才叼?推出去砍了。詹希原希裡湖塗了的把腦袋混丟了。這其中許朱元璋知道前朝故事,看詹希原不順眼而起殺擊,必境朱元璋當過遊方的和尚,見多識廣知道一些典故。從此以後大明宮中匾額上帶門字的都取掉底下的一鉤,從審美上看,缺少一鉤門字還是比較好看的。明成祖朱棣重修北京城以後,沿習了朱元璋的這一傳統1644年大清定都北京以後,在各個匾額上滿漢兩種文字同寫,漢字門字寫法沿用大明的習俗,保留致今。



關東俠客

據說,皇宮“門”字不加鉤最早起源於一場大火。當時,趙構的南宋在臨安建都。一開始,皇宮的所有門字都是帶鉤的,很正常,跟我們如今的大寫門字一樣。但是,突然,皇宮發了一場大火。

當時,負責治安的片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他很淡定的跟趙構說,此乃皇城之內,誰敢如此大膽放火。其實是天雷鉤住了地火,導致的這場邪火。問他如何鉤中的地火,他說正是因為“門”字下面的一“鉤”啊,這不正是把火往屋裡鉤嗎?趙構說我信了你的邪!不過作為封建社會,當然是敬畏神靈的,於是趙構就下令,宮裡牌匾,門字都不準帶鉤。



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門字又重新帶上了鉤,但是這次也沒失火,而是朱元璋看著彆扭。他說這門下面帶這一點,容易阻擋言路,實在應該去掉,於是,宮裡的門就又都沒了鉤。


清朝時期,本來那些皇帝對漢字不太敏感,因為都要麼忙於戰爭,要麼忙於處理政務,只有乾隆皇帝,整天瞎琢磨。他看著這個門字怎麼看怎麼不順眼,要不怎麼說人要矯情起來祖宗都怕呢,這門上的鉤是滿清入關時加上去的。乾隆說,這個鉤不吉利,萬一把我身上的龍鱗鉤掉,那就不好了。於是,可憐的“門”字再次被改。

一直到了新中國時期,才都把它們改回來,不知道以後它們的命運會怎樣。


歷史密探

剛好看了篇關於故宮的文章,就推來了這個,那我就聊聊故宮的一些趣事吧,要知道北京故宮其實有很多門,老北京講究內九外七,也就是十六個門,現在還留存著正陽門、德勝門細心的人會發現,這些“門”字都沒有勾。還有故宮裡的太和門,匾額也沒有帶那個勾,誰都知道,故宮作為以前的皇宮,是最為講究的。

但是這個錯字為何流傳至今都還不改掉呢?

讓很多遊客疑惑不解,後來經過我的一番研究才知道這個“門”字,一開始是有勾的,後來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要知道在秦皇漢武時期,皇宮門字是帶有勾的,到了清朝,北京建都,所有匾額重寫,“門”字再次出現勾,可到了乾隆皇帝,大家都知道,乾隆喜歡到處遊玩,其中一次回到皇宮,經過正陽門,看見正陽門匾額上的門字帶有勾,說了一句話:“朕乃真龍天子,萬一從這個鉤子下面走過,豈不是刮掉了龍鱗”?當時很多大臣,個個精的不行,揣測帝意,自作主張,馬上派人把宮中匾額重新寫一遍,所以“門”字下面就沒有勾了,穿過歷史的煙雲留存至今。

還好嘉慶皇帝沒有說這個“門”字下面像個釘子,萬一把我釘住了怎麼辦?改了個彎的。


羽評歷史

1、門字從古到今的變化不是很大,是一個象形字,它的形象就是兩扇對開的門,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是這種寫法了,如下圖就是甲骨文時代的門字,和後來的繁體是很接近的。

2、

我們現在的簡化字的門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只不過是用在行書裡面,楷書裡面一般都是用繁體字的寫法。如下圖是王羲之寫的門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門字是不是已經很像了?


3、門字其實一開始是不帶鉤的,事實上隸書和篆書裡也基本沒有鉤這個筆畫。比如下圖漢代的《曹全碑》裡的門字,就是兩個豎,同時代的其它碑刻也沒有鉤。


4、漢代的簡牘帛書其實是行書和楷書的濫觴,早在漢代的簡牘裡就出現了鉤的寫法,後來出現在草書、行書和楷書裡,至此,中國書法的筆畫也發展完備了。如下圖就是漢代簡牘書裡的門字,已經出現了鉤畫。

5、故宮裡門上的牌匾裡,門的寫法不帶鉤,歷朝皇帝也不改,一是由於迷信,認為這個門字的鉤是“火腳”,不吉利,容易失火。

古代消防系統不是很發達,那麼大的宮殿建築群,一旦失火很難撲滅,會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損失,所以對這個也比較敏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避免火災的出現。


6、另外,這個字也不能完全算一個錯字,歷史上也有很多書法家寫門的時候不寫鉤畫,如明代的王鐸,他的楷書裡有的門就不帶鉤。如上圖。

不知道你對這個事怎麼看?他到底是不是錯字呢?歡迎大家在討論區留言討論。

碼字辛苦,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關注一下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