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得手足口病有哪些注意事項?

給雲傳信的風

父母堂為您解答: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多數患兒一週左右能痊癒,少數患兒會出現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者或導致死亡。

手足口病常見、往往會引起寶寶較大的不適,且容易留下後遺症等隱患,因此尤為不能忽視。

那麼1歲的寶寶得手足口病應該注意什麼呢?

1.衣服、被褥要勤洗,保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和,要勤換勤洗。

2.幫寶寶剪短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的雙手,避免寶寶抓破自己的皮疹。

3.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皰疹形成或破潰時,可以塗5%的碘伏。

4.臀部有皮疹的寶寶要及時清理寶寶的大小便,保持臀部的清潔乾燥。

5.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和清熱解毒中草藥,例如如病毒唑、病毒靈,維生素B族等。

6.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8.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繼發感染。局部可以塗金黴素魚肝油,減輕寶寶的疼痛及促使糜爛面早日恢復。

9.口腔有糜爛,可以給寶寶食一些流食,飯後漱口。

10.如果伴有發熱,可以適當、合理地選用安全有效的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酚。

最後,希望各位寶寶能早日康復。


父母堂

手足口病發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份,但根據北京疾控中心連續幾周的提醒,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一直位居前5名,所以也有必要再講一講。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感染。

它和皰疹性咽峽炎是“近親”——引起這兩種疾病的病毒非常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區別在於,

手足口病主要表現在手、足和口部這些部位出現皰疹;

皰疹性咽峽炎顧名思義主要表現於口腔出現皰疹。

手足口病的典型皰疹症狀

育學園診所的馬紅秋醫生提醒家長:

手足口病除皰疹外,還會出現一般病毒感染的表現,如發熱、沒有力氣、渾身痛、咽痛等等,家長對症護理即可。

  • 飲食上,小寶寶不會說,可能會因為咽痛而抗拒喝奶喝水,不願吃東西,可以吃流質和半流質的,偏涼一些的食物。

  • 護理上,如果寶寶出現發熱,及時給予退熱藥。

通常來說,口腔的皰疹1周左右就會恢復。手足的皰疹,可能會持續10天左右,甚至會在皰疹處出現皮膚脫皮。

如果發現寶寶有異常表現,如高熱不退、精神狀態不好,要及時就診。

醫生提醒

手足口病通常有3-5天的潛伏期,攜帶病毒並不一定有症狀,所以要注意衛生勤洗手。

另外,疫苗接種是預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

我國已經上市了針對EV71這種病毒的手足口疫苗(重症病例多是由EV71這種病毒引起),6個月以上的寶寶就可以接種。


崔玉濤育學園


兒科恩銘

相信你已經搜索了很多關於手足口的病理介紹,現在又到了手足口的高發期,我只結合自己孩子的經驗說一下吧。

1、早晨起床空腹喝葡萄乾水,一小把葡萄乾熬水,水開煮五分鐘,喝水吃葡萄乾,不吃幹也行,這個主要起到補腎水和預防作用,每天一次

2、如果發燒:三豆飲,黃豆50粒,黑豆和綠豆各40粒,按這個比例可以倍增,熬湯,只喝湯不吃豆,這個水不能隔夜。如果尿少,可以再加白飯豆,就是四豆飲了。這個普通感冒發燒也可以用。隨喝隨煮,每天多次。

3、如果嗓子疼,喉嚨處有皰疹,50粒黃豆加水煮爛,熬到水只有一口的程度,喝湯不吃豆 每天一次

4、如果伴隨咳嗽,就是50粒黃豆煮好,再加白菜心煮,喝湯不吃豆。每天一兩次

這些方子都是中醫圓運動的理論,經歷了很多人的實踐。希望能幫到你。另外,最好隔離,不要外出


Tina和lala

手足口病,是因感染柯薩基病毒而引起的,常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有時也會在幼兒園及小學中流行。一般發生在夏秋季,以6—8月份多見。


●主要症狀與判斷

患手足口病的嬰幼兒,在潛伏期有輕微咳嗽、流涕、流口水,低燒1—2天后,開始出皮疹。典型的皮疹分佈在手掌、腳底板和口腔等部位,有時在膝蓋和臀部也出一些皮疹,但幾乎不會擴散到全身。皮疹呈一粒一粒的紅色小疹子,中央有珠光色透明的小皰疹,小皰疹2—3天會吸收,不結痂。口腔內疹子出得厲害時,口水就會增多。

●怎樣預防

①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對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定期消毒。②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節,儘量少帶寶寶到公共場所遊玩,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本病病情較輕,為了防止交叉感染,應就近就醫,一般7—10天可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口服中藥板藍根沖劑和多種維生素,外用爐甘石洗劑清洗皮疹處可止癢,效果較好。本病無免疫性,得了本病後,如不注意預防,還可再得。


月山老師


戲如人生1234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