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本文選自中信書院好書快聽欄目。好書快聽旨在用最短的時間,讓你吸收一本書的精華。本期分享的書是《清醒思考的藝術》。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清醒思考的藝術》

羅爾夫•多貝里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8月

這本書講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一些思維錯誤。這些錯誤帶來的後果,往小了說可能會讓我們花冤枉錢買了不該買的東西,往大了說,可能會讓我們選錯了人生方向,甚至三觀跑偏。讀這本書呢,可以幫助我們做一個明白人。

本書的作者羅爾夫·多貝里是一個經濟哲學博士。經濟學呢,其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研究的都是一些普通人不太懂的事情,搞一些複雜的數學模型什麼的。經濟學有很大一部分都在研究人。人是怎麼想的,人的行為有什麼規律,等等。

所以這本書提到的思維錯誤,有很多都是經濟學家研究出來的,只是經濟學家寫的論文我們讀起來就太痛苦了,而羅爾夫會用我們容易理解的方式給我們講清楚這些知識。說到提煉知識,然後用簡單的方式講給大家聽,這也是羅爾夫特別擅長的事情。他是全球最大的專業濃縮知識庫get Abstract的創始人,他們有很大一塊業務是為世界500強企業提供知識服務,可以說是這些頂尖公司的外腦智囊團。所以我們也就不奇怪,為什麼

這本書在德國會賣得比《喬布斯傳》還好。

全書結構

《清醒思考的藝術》一共講了52個思維錯誤,大致可以歸納成四點。

第一點,一定要留意歸因錯誤,弄錯了事情的原因,你會做錯判斷,做錯決定,努力錯方向。

第二點,永遠不要忘了概率,稍微有一點數學常識就能幫我們避免不少陷阱。

第三點,貪小便宜吃大虧,學一點經濟學會讓我們消費、決策都更精明。

第四點,道德理性是靠不住的,管理者制訂制度的時候尤其要注意。

01

留意歸因錯誤

好,我們先來看第一點,一定要留意歸因錯誤。弄錯了事情的原因,你會做錯判斷,做錯決定,努力錯方向。

首先,很多人會故意誤導你,讓你以為B事情的原因是A,你想也不想就接受了,結果就是上當。比如說,賣護膚品的商家會請明星拍廣告,給你展示她美好的皮膚,同時用畫外音告訴你,是他們的護膚品裡面的某種神奇的成分淡化了細紋,淡化了色斑,讓人看起來多麼年輕。雖然這種廣告沒有直接說某某明星的皮膚這麼好,都是因為用了我家的產品,但是他們其實就是在暗示你接受這個因果聯繫。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明星肯定也用護膚品,但是真正讓他們變年輕的,恐怕應該是打肉毒桿菌,還有各種醫療美容手段吧。

其次,還有一些時候,沒人誤導你,但是你自己也會搞錯原因。比如作者舉了個例子,說這個著名的暢銷書《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啊,他覺得自己需要鍛鍊,於是他選擇了游泳,理由是他看到游泳運動員的身材都特別好,覺得這肯定是他們長期游泳的結果。堅持遊了一段時間之後,塔勒布才想明白,其實他把這件事情的因果給顛倒了。實際情況應該是,因為這些人身材特別好,所以才可能成為游泳選手吧!畢竟誰會選一個200斤的人去做游泳運動員呢!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第三,不要相信事後諸葛亮告訴你的原因。比如說,比爾·蓋茨成了全球首富,人們就會回頭去分析他為什麼成功,結論可能是他大學退學創業,顯示出他敢想敢幹,有創新精神,勇於冒險,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這種分析得出的結論通常不可靠,畢竟大學退學創業的人裡只有那麼幾個成功了,剩下成千上萬的都失敗了,所以他們的故事也沒人知道。大部分對成功人士的分析和總結都是這個路數,你要是真相信了,照著去做,很可能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在《異類》這本書裡更理性地分析了成功人士到底為什麼成功這個問題,他得出的結論是環境和機遇的因素遠超過個人努力。這個結論不是太勵志,不過更符合客觀現實。

02

概率問題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點,永遠不要忘了概率,稍微有一點數學常識就能幫我們避免不少陷阱。

首先,要判斷一件事情會不會發生,你第一個要考慮的是基本概率,而不是別的因素。

有些人不敢坐飛機,因為害怕飛機失事,但是他們每天都開車出行,完全沒想過交通事故的基本概率比飛機失事的基本概率要高得多。所以這裡多說一句,無論是開車還是坐車,請務必繫好安全帶。

還有,作者說他去大學演講的時候,學企業管理的學生大多數會說他們的中期計劃是成為一家跨國企業的董事。然後作者會殘酷地告訴他們,憑你們這個學校的文憑進入一個集團董事會的概率低於1%,所以不管多聰明、多努力,最有可能的情形是,你們會在中層管理崗位上止步不前。這是說搞不清楚基本概率的情況。

還有的時候,基本概率很清楚,一目瞭然,但是我們會想七想八想太多。扔硬幣猜正反面的時候,如果之前五次都是正面,這一次你是要猜正面還是反面呢?如果你覺得都五次正面了,怎麼也該來一次反面了,這種思路就是錯的。無論前面幾次正面,這一次正反面的基本概率還是各50%,這是不會變的。所以,如果你遇到那種已經生了三個女孩,覺得這次肯定是個兒子的家庭,應該理性地對他們說一句,要做好仍然是閨女的心理準備啊!

說完基本概率,關於概率還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風險面前我們更要對概率保持清醒的意識,不要因為害怕,就為零風險付出過高的代價。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心理學家的實驗發現,只要會受到電擊,無論概率是100%還是20%,實驗對象的緊張程度都是一樣一樣的。芝加哥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也發現,不管風險是99%,還是1%,人們都一樣害怕有毒化學物的汙染。也就是說,人對概率沒什麼感覺,尤其是在感覺恐懼的時候,去除恐懼比啥都重要。

比如說,現在有兩個方案,一個能把水汙染致死的概率從4%降低到2%,另外一個能從1%降到0,你覺得哪個方案好?很可能你會選第二個,因為第二個方案把風險降到了零。可是第二個方案其實只挽救了1%的生命,而第一個方案挽救了2%的生命啊。

這麼一說,可能有人會發現,自己的投資風格也是過於保守。為了零風險,可能會把所有的錢都放在餘額寶,從來沒想過其實稍微學習一點投資常識,就可以拿這些錢去做點別的投資,用來對抗另外一些也很明顯的風險,比如通貨膨脹。

03

貪小便宜的心理現象

說完了概率,我們接下來看第三點,貪小便宜吃大虧,學一點經濟學會讓我們消費、決策都更精明。所以我們要講三個經濟學名詞,第一個叫互惠偏誤,第二個叫沉沒成本,第三個叫雙曲貼現。這三個名詞都跟我們貪小便宜的心理有關。

先說互惠偏誤。這個名詞的意思,直白來說就是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人總是不樂意欠別人的人情。有些非政府組織會利用這種想法,先送你一些禮物,然後再向你募捐。商業銷售人員更是經常會請潛在客戶看演出、看比賽,這樣下次再談生意的時候,對方會因為覺得虧欠而簽下一個訂單。有些理髮師會說免費給客人剪一次頭髮,然後在客人臨走前跟他推銷一次要充值好幾千塊錢的的VIP卡。免費常常是向你收取利息的誘餌,所以,要麼你本來就想好了要上鉤,要麼你臉皮足夠厚,可以扛得住白吃白喝的人情壓力,否則還是果斷地拒絕吧!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再來說說沉沒成本。這個詞看起來學術,其實跟日常生活特別相關。你肯定也見過這樣的人,他工作得非常不愉快,但是總是不願意離開,原因是他已經在這裡幹了好幾年了,現在走了覺得很可惜。於是他可能會在這裡繼續不愉快地幹上更多年。或者,你可能也會因為已經花錢買了演出票,就算天上下刀子也得趕去看。

經濟學家管已經付出的時間,精力,感情,錢,等等,統一叫做沉沒成本。

明智的決策應該考慮這件事情當下是否值得繼續做,而不是之前已經投入了多少沉沒成本。

不是談了十年的戀愛就一定值得繼續談下去。用貪小便宜形容我們對沉沒成本的執念,可能會讓人感覺有點兒不舒服。可是,花兩個小時時間忍著看完一場噁心的電影,就因為花了五十塊錢買電影票,難道不就是認為自己的兩個小時連五十塊錢都不值嗎?這種事情我們都沒少幹啊。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還有一個要講的概念叫雙曲貼現。這個詞是經濟學家發明的,跟經濟學模型有關係,所以顯得比較難理解。

先說什麼叫貼現。想想看大人訓練小孩子延遲滿足的時候通常會說什麼?如果你等到下午再吃糖呢,就可以吃兩顆,如果現在吃,那就只能吃一顆。為了立刻吃到糖,損失掉的那一顆糖就叫貼現。

那什麼叫雙曲貼現呢?就是說,能吃到那顆糖的時間離我越近,我能接受的損失就越多。也就是說,如果你說,十天之後可以給你兩顆糖,但你要提前一天要的話,就只能吃一顆糖,多半我會選擇等到第十天。因為感覺上是九天都等了嘛,為了那一天損失一顆糖不值得呀!

但是同樣是損失一顆糖,如果是現在馬上能吃上一顆,那很多人都會選擇馬上吃,連下午都不要等。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這就是雙曲貼現的意思。可以說是非常不理性了。為了眼前馬上能吃到的糖,馬上能到手的iPhone X,我們能忍受信用卡或者各種短期消費貸的高利息,貼現的力度之大有時候仔細想想自己都害怕。你以為這樣是佔了便宜,比別人更早獲得了什麼美妙的體驗嗎?實際上只是讓自己吃大虧而已。

04

靠不住的道德理性

接下來我們看最後一點,道德理性是靠不住的,管理者制訂制度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這裡說的道德理性,是指一個人在面對一個道德議題的時候,能夠理性地分析那個情境,給自己設立一個行為準則來自我約束。如果我們假設人人都是有這種能力的,就會犯一些錯誤。

舉例來說,如果讓一個村子的人共用一塊草場來放牧,那麼每個村民都會想要多去那塊地上放幾頭牛。畢竟資源是公共的,不用白不用。但是草場都是有載畜量的,就是說這麼大的地只能放這麼多牛,超過了的話牛也吃不飽,地也受不了,長期下去可能就不再長草了,那這樣對大家都會是損失。可是一般的人不會去考慮這個載畜量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想我只是多趕一頭牛去,一頭接一頭,最後就會造成公地悲劇。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所以,在公共資源的管理上,只有兩種做法能保證這個資源不被破壞和濫用,一個就是把它承包出去給私人管理,另外一個就是制定一些規則,比如按牛的頭數收費,或者規定每家人最多隻能放幾頭牛。想指望大家自己提高覺悟是行不通的。

跟這個公地悲劇很類似的是社會性懈怠。就是說,如果在一個團體裡,我少出一點力也看不出來,多出一點力也不會被發現,那麼大家就會很自然地少出力。我們國家在歷史上搞過公社化運動,大家一起幹活,種出來的糧食平均分配,非常理想化。如果每個人都很努力,那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實際結果是,誰都不想比別人更努力,結果糧食產量遠低於預期。最後還是改革了制度,包產到戶了,才提高了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這種社會性懈怠還會體現精神方面,比如說,20個人開會的效率會遠遠低於2個人開會。人越多,就越沒人願意積極參與,貢獻好點子。

所以管理者要注意,開會盡量開小會。

還有一個跟道德議題相關的問題,叫不作為偏誤。不作為偏誤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把另外一個人推到山下,那毫無疑問大家都會認為這是謀殺,絕對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有個人自己掉下去了,我們路過沒去救他,結果導致他死了,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好像可以接受吧。因為有這種感覺上的分別,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不作為。做多錯多嘛。與其做錯了被人罵,不如啥也不做。結果就是改革總是很艱難的,創新總是很艱難的,做點事情總是比什麼都不做要難的。

10分鐘讀懂《清醒思考的藝術》

所以,為了要推動改革,鼓勵創新,實在是不能靠思想覺悟的。一方面得讓人覺得我做錯了也沒關係,有了這個承諾保底,恐懼會減少;另一方面得對不作為予以譴責,對改革和創新的行動予以實際的激勵。道德議題上也一樣,如果我們不能保證救人一定不會被反過來訛詐的話,起碼應該對見死不救的行為予以堅決的譴責。但是實際上呢?據作者說,在德國和瑞士,如果你去救一個快死的人,哪怕是這個人要求你救他,法律竟然還是要懲罰你。可是如果你把一個危重病人的呼吸機停了,導致他死了,這是不會受罰的。這樣一來,就更不要想有人會冒著法律風險去救人一命了。

最後要說的是,無論掌握多少關於思維誤區的知識,清醒思考的基礎還是你自己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有人喜歡跟著專家走,有人喜歡看10萬加的文章,但是那些都是別人的想法,專家不一定是對的,群眾也不一定掌握真理。提高警惕,你才會在生活中少上當,做出比較好的選擇和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