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921年和1922年,来自美国的双胞胎怀特兄弟先后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工作虽然主要是传教,但是出于兴趣摄影和出版工作,却占据了他们大量精力。

1922年秋,他们首先来到北京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后来赫伯特怀特供职于自己的家族产业——上海时兆出版社,并担任艺术总监。

在北京学语言的一年中,兄弟两人每逢假期和空余时间,就会去探访北京城里那些气势雄伟、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一年中,他们拍摄了700余张照片。随后的几年中,即便是在上海任职时期,每年夏天赫伯特都会回到北京继续拍摄。几年间,他们在中国拍摄了近4000张照片。赫伯特从海量的照片当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汇集制作成《燕京胜迹》以及《美哉中国》。其中,以北京为主题的摄影集《燕京胜迹》,印制精美、纸质高档、分量厚重,在众多民国摄影作品中实为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生(John King Fairbank)在为修·特维罗珀(Hugh Trevor-Roper)的《北京隐士》一书所写的书评中说:“从1901年到1937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段话所说,怀特兄弟从到达北京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毫无保留地表达着对北京这座古都的赞美——北京已经超越了世界上其他伟大的城市。

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主编的《燕京胜迹》。这本书虽然没有詹姆斯·亨利·怀特的署名,但赫伯特在前言中提到,詹姆斯协助他做了很多工作,很多精美的彩色照片都出自詹姆斯之手。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如果没有亲眼见到《燕京胜迹》,你永远无法想象这部作品的华美动人。封面由特制的织锦包封,深蓝色的丝绸上面绣着祥云围绕的天坛祈年殿,边框绣有中国古典图案——凤凰卷草纹,封面上的文字更是用锦缎织成的金色字体。书中收录了70张照片,其中58张为黑白照片,使用凹版印刷方式印刷,看起来极富历史美感。另外12幅作品为彩色照片,还原了一个辉煌、色彩绚烂的北京。

《燕京胜迹》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由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作序,因此拥有了其他画册所不具备的价值。除此之外,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德龄也为《燕京胜迹》做出了很大贡献,她不仅对赫伯特的写作进行了指导,还修正了图片说明。前两天您已经在我们推送的文章中领略到德龄说英文的风采了吧?如果还没看请赶快点击补课 视频 | 别惊讶,这真的是德龄公主在说英文!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赫伯特在《燕京胜迹》中说:“如果想了解中国,必须先了解北京。”对怀特兄弟来说,这个位处北方的首都有着世界其他城市罕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他们眼中充满了浪漫和冒险的气息。在《美哉中国》中,赫伯特说道:“沉醉在这伟大的文明之泉的日子里,我们对自己在这个国度中所发现的东西感到越来越兴奋,并且这份惊奇和钦佩与日俱增。”

怀特兄弟镜头中记录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20世纪初,中国局势动荡,外有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内有革命党人掀起波澜。1925年,紫禁城正式改名为故宫博物院,伫立了五百年的紫禁城首次对公众开放,因此怀特兄弟有幸拍到了它的面貌,记录下了经历巨变的紫禁城。除了紫禁城,颐和园也是他们最热衷拍摄的名胜之一,《燕京胜迹》的70幅作品中,颐和园的风景就有12张,精湛的彩色印刷工艺还原了风景如画的玉带桥和万寿山,此外还有长廊、昆明湖岛等。

除了记录北京城的雄伟建筑,怀特兄弟还记录了很多北京城颇具市井气息的景象,他在记录中说:“没有比前门这两座塔楼之间更适合观赏北京日常街景的地方了。7月的一个热浪袭人的早上,街上异常安静,行人、驴子、黄包车、北京的轿子以及新式的电车组成了北京最为普通的日常交通景象。”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100年前美国兄弟镜头下的北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