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筆談126:党項李繼遷、契丹輪番進擊,幸好天氣幫了真宗的忙


具有歷史意義的1000年,已經進入到十月了,四川的兵變總算處理完了。但宋真宗趙恆根本沒有時間鬆口氣,事情接踵而至。

糧草又被劫了

西北方向的李繼遷又作亂了,就在前不久,他將宋軍運往靈州的糧草劫了。

本來,在趙恆剛繼位的時候,李繼遷就耍了一次兩面手段。他派人求和,意思是我投降了,臣服於你趙恆,但是我祖宗的基業不能丟棄,你得幫我恢復對党項故地的統治權!

碰巧王禹偁這位有名的直臣上書,主張將夏、綏、銀、宥、靜五州還給李繼遷,以與民休息。而另一個直臣田錫,則極力反對歸還五州。

趙恆還在守喪期間,不願大動干戈,就聽取了王禹偁的建議。

宋史筆談126:党項李繼遷、契丹輪番進擊,幸好天氣幫了真宗的忙

李繼遷就得了個大便宜,以前到處奔波、爭鬥都沒有得到的地盤,一下子全拿回來了,被複賜姓名,任命為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同時,首席智囊張浦也被趙恆還回來了。趙光義此前十五年所做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

趙恆也不想想,仁義怎能感化桀驁不馴的李繼遷嗎?

李繼遷對趙恆沒有一絲感恩戴德的,反而更加趾高氣揚了,原來新皇帝就這麼點招數,不足為懼。於是,在趙恆許諾的五州還沒完全退還回來時,他就按奈不住,開始這攻擊一下那攻擊一下了。

998年,騷擾鄜延地區,然後再轉攻石州;不敵,則退屯賀蘭山休整

999年,再掠河西、攻麟州、犯府州、攻延安,簡直飄忽不定,基本就是看哪有機會就下口咬一下

都不成功?也沒關係,怎麼都得想辦法獲點利。

他發現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市,兩年前李繼隆為防止李繼遷南下而建立的據點)已經被趙恆下詔放棄了,那乾脆把它毀掉。

趙恆這才發現鎮戎軍原來還是有戰略作用的,於是再令李繼隆弟弟李繼和重建。

李繼遷就這樣打打停停,直到他聽到消息,宋軍又將運送大批糧草至靈州。四年前,他劫過一次白守榮的糧草;這次,運糧路線差不多,機會不容錯過。

糧草運送由轉運使陳緯負責,保衛工作則由王榮從慶州發兵護送。

畏敵如虎的王榮剛從抗遼前線下來,就被趙恆換了個崗位,擔任邠寧環慶清遠副都部署、濱州防禦使。但爛泥扶不上牆,怎麼調任都沒用。

出發時,鄭文寶提醒過,長途跋涉,小心為妙,李繼遷要麼不來,要來肯定就會在積石(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黃河自此經與洮河匯合,流至蘭州)打劫。

王榮沒把這話聽進去,更把四年前的糧草被劫的事和地點都忘了,他也沒派人先行偵察警戒。結果剛走到積石,李繼遷果然率領萬餘人,趁著夜色過來包抄。

此戰,轉運使陳緯、知靈州李守恩戰死;王榮部大亂,根本沒來得及救援,死傷無數。

對於這樣的敗績,按律當斬。但面對趙光義府邸舊人,趙恆總是狠不下心來,他的處理與對傅潛一樣——赦免死罪,削奪官爵,流放均州。

目標靈州,圍點打援

契丹得知李繼遷奪得糧草,就封了他個朔方節度使,然後一個勁地慫恿他去打宋朝,去把靈州打下來,讓趙恆顧頭不顧尾。

靈州當然是要打的,但李繼遷有自己的計劃。他現在守著大批的糧草在積石河,乾脆駐紮下來,西邊搶點吐蕃的馬匹,北邊抓點回鶻的壯丁,準備兵強馬壯後再圖大計。

回鶻和吐蕃不幹了。回鶻是自己主動入貢,要求攻打李繼遷;吐蕃六穀都首領潘羅支是聯繫李繼和,要求一起出兵。

宋史筆談126:党項李繼遷、契丹輪番進擊,幸好天氣幫了真宗的忙

這是李繼遷的一大失誤,但此時他志得意滿,沒把回鶻和吐蕃放在心上。

1001年九月,他圍繞靈州,先是向北襲破定州(今寧夏石嘴山市境內)、懷遠鎮(今銀川市),再向南連取保靜縣(李繼遷改為靜州,今銀川永寧縣)、永州(今永寧縣楊和鎮),最後東向攻打清遠軍(今寧夏吳忠市同心縣)。

這五個地方都是圍繞靈州的屏障,尤其是清遠軍離靈州、環洲各三四百里,佔據積石嶺險要,便於屯糧把守。李繼遷是勢在必得。

而他的對手是屯兵慶州的楊瓊。這位也是從抗遼前線調來西北的,當他的上司都部署葛霸接替高瓊的並代都部署時,楊瓊就成了西北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

當清遠軍向楊瓊求援時,他的表現跟傅潛有得一拼。他先派副手劉文質(劉文裕弟弟)率兵六千前往,說自己隨後趕到。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直到李繼遷父子圍攻七天、清遠軍兵馬都監段義開門投降時,楊瓊也沒有出現。

李繼遷連取五地,掃清了靈州周邊的據點,環慶、鄜延、麟府以外的近河之地全部收歸己有,也就是說黃河“幾”字形內的土地大部歸李繼遷了,就剩下一個靈州。

到了這個地步,李繼遷的下一個目標已是昭然若揭,靈州告急!

契丹又來了

靈州是舍是留,朝廷還在爭論,但趙恆暫時顧不上,因為契丹歇了一年,又來了!

實際上,七月份,趙恆已經接到契丹將入侵的消息,所以他任命王顯為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總統帥),王超為副都部署(副統帥),殿前副都指揮使王漢忠為都排陣使,殿前都虞候王繼忠為都鈐轄。其中王顯、王超、王漢忠還分別兼任著鎮、定、高陽關三地的都部署。

十月,契丹如約而至,但路線與趙恆想的完全不同,先鋒耶律隆慶揮軍直逼遂城(威虜軍)

宋史筆談126:党項李繼遷、契丹輪番進擊,幸好天氣幫了真宗的忙

本來最開始趙恆是想在遂城等邊境集結重兵,但後來得到情報,以為契丹大軍不會這麼快入境,仍要集結後才直下定州,所以王顯、王超大軍都雲集定州。

他們全沒想到耶律隆慶來得這麼快。前方只有保州團練使楊嗣、莫州團練使楊延朗、西上合門使李繼宣、入內副都知秦翰四個前鋒領兵數千,屯於遂城和鄰近的靜戎軍

十月十六日,四人匆忙約定在遂城會師,準備前往遂城西北的羊山(西山)迎戰

二十多年前的滿城大捷,宋軍就是在這裡大敗契丹的。但這次契丹根本沒有留時間給他們準備,契丹要一報前仇。

此時,秦翰、李繼宣都還沒有列隊整齊。

情況危急,楊嗣、楊延朗兩人等不及了,先率騎兵向羊山進發

宋史筆談126:党項李繼遷、契丹輪番進擊,幸好天氣幫了真宗的忙

秦翰稍作休整後也立馬跟進,李繼宣則派了兩名尖兵跟在後面,自己整隊集結以作後備。

戰鬥很快在羊山腳下的長城口打響了。

楊嗣、楊延朗兵力太少,經不起打,很快就失利敗退。幸好秦翰趕上接應,穩住了陣腳。得到前方戰報的李繼宣隨即趕來,合力再戰。此時秦翰、楊延朗、楊嗣三部都因損失過大,被迫逐步撤退,留下生力軍李繼宣獨自戰鬥,掩護殿後。

兩軍戰至傍晚,情況愈加危急,李繼宣唯有祈求老天幫忙。

結果,老天還真的幫忙,夜風中冷雨不停的下。因契丹的弓箭都是用皮做弓弦的,導致弓弦溼滑,威力大減,最後耶律隆慶率部隊退走羊山。

李繼宣追擊了一段,無奈伏兵四起,自己這邊則後無援軍,只好趁著夜雨,帶著部隊退守遂城。

兩軍先鋒交戰完,各自上報戰績。

契丹認為自己勝利了,耶律隆緒用黑白羊祭了天地,然後組織大軍進一步侵入

宋軍這邊,四位前鋒的上級——北面前陣鈐轄(司令)張斌,上報長城口大捷,稱殺獲甚眾,只因王超未及時跟進,前陣兵少,才退保遂城。

趙恆這才得知敵人並未深入境內。想到如果早在遂城集結重兵,情況就不同了,他不禁嘆息不已。

他下令:鎮、定、高陽關三路派兩萬騎兵增援前鋒;莫州駐泊都部署桑贊領萬人,在莫州、順安軍(今保定市高陽縣)作為策應;北平寨(今保定市順平縣)駐泊部署荊嗣領萬人,阻斷敵人西山之路;桑贊另派萬人屯於寧邊軍(今保定市博野縣),以便張斌的北面前陣撤回其後休整。

趙恆的想法是,將全部軍隊退到寧邊軍、唐河、定州一線,嚴陣以待,沿河防守

結果這次他又預料錯了,當然他預料錯的是天氣。這天氣幫了他的忙。

十月底,契丹大軍暢通無阻行至滿城。因冬雨連綿、路途泥濘,不利騎兵行軍,耶律隆緒不得不下令回師。

敵人就這樣退兵了?

真的就退了。王顯覺得這好像做夢一般。既然敵人退了,那就是大捷。

王顯上奏,前軍殺敵兩萬,繳獲無數,敵人北逃,號慟滿野。

於是百官稱賀。

當然王顯還沒有那麼厚臉皮,雖然大捷了,自己卻沒有上戰場,怎麼也得上書請罪。

趙恆自然不會怪罪他,好言撫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