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趋势 中国芯片这次是否真的能一飞冲天

就在上周,ARM宣布与中国国内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国内芯片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这家合资公司来说,中方占股51%,ARM占股49%,从投资者比例上来说,国内一方对于这家芯片合资企业占有很大程度上的话语权。

跨界合作趋势 中国芯片这次是否真的能一飞冲天

话语权虽大,但是我们不得不一起来深挖一下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成立这样一家合资公司,同时对于国内芯片产业来说这将意味着什么。

跨界合作趋势 中国芯片这次是否真的能一飞冲天

我们都知道,ARM一直以来在芯片以及半导体等领域占据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全球巨大市场,同时对于CPU、GPU等核心技术方面也具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这对于像国内物联网市场快速发展的未来前景来说,成立合资公司实在是一步非常重要的市场布局。

中国合资公司“自负盈亏”?

根据实际情况透露,ARM的相关实际、关键专利还是掌握在ARM自己的母公司手中,ARM中国原来的高层管理者基本都是华人,并且都是服务企业很长一段时间的老员工,其整体团队稳定性非常高,因此业内专家表示,合资公司所带来的注资情况不会对团队稳定性造成影响,在具体业务层面,与中国所有相关的业务将由合资公司来运作,中国合资公司也将会自负盈亏。

在人员组成方面,此次的合资战略之后已经面向社会和各大院校展开了应届生、实习、社会招聘等不同渠道的人才引进计划,其中规格最高的社会招聘,一口气列出了37个职位,涵盖了CPU、GPU、IoT、AI、软件等多个方向。从此举我们不难分析出对于中国的未来芯片市场,不管是老牌儿芯片厂商还是合资企业都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芯片领域发展。

合资公司对国内未来的影响

有业界专家表示,对于此次所成立的芯片合资企业来说,可以想象成是一次众筹,这些生产和使用处理器的厂商就是给钱的,而ARM筹到了这些钱就去研究下一代更强的技术和产品,然后再去收厂商们下一轮的钱。在这种模式下,驱动整个ARM体系不断往前的,不再是一个厂家,也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整个生态,以及背后的商业价值。

当前的国内半导体产业

对于国内的半导体芯片产业来说,“自主可控”这几个字已经被我们提及了太多次,当然,我们也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在整体半导体产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龙芯和申威还是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龙芯持续迭代,虽然没能进入消费市场,但也上了北斗卫星。申威最新的旗舰则被直接拿来打造成了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并且因为其架构和设计方面的优势,还在很多环节击败了国外英特尔等巨头构建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说,我们目前所做的那些努力还微不足道。

我们客观的来说,不管是龙芯还是申威,虽然在硬件层面已经有所进展,但是在其软件生态层面,还是存在不小的挑战和困难,回过头来看看处理器当中的x86和ARM两大架构,其实他们的成功背后都是相当复杂的,要有Wintel、“AA”这样亲密的软件端战友、要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要能够不断随时间提升硬件水平,最终这些因素会形成一个生态。

“中国版”ARM的根本意义

当前国内的现状就是不仅没有主导性的指令集架构,而且要想发展自主处理器技术,我们还受限于半导体厂商的技术保密和软件生态薄弱等问题上,中国一直没有办法进入到一个生态循环的发展环境当中去,这样一来,合资公司的战略方式就变得优势凸显了,国外厂商可以依旧拥有现有处理器的知识产权所有权,而合资公司所具有的市场排他性能够将自主开发的芯片产品很好地推向市场,同时还可以拥有其产权。

跨界合作趋势 中国芯片这次是否真的能一飞冲天

“招聘并且使用本地人才”应该也是中资注入的一个附属条件,因为数量不算太多,这一批岗位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国内具体项目和客户的对接工作,当然也有可能进行一定的专利技术研发,他们将近距离观察到ARM的技术储备和经营方式,绝对算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跨界合作趋势 中国芯片这次是否真的能一飞冲天

对于任何一个外资企业来说,中国市场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市场,选择扎根中国本土,深入了解国内用户需求,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在不断发展的芯片领域市场当中,对于市场的竞争和抢夺丝毫不亚于技术之间的竞争,放眼未来半导体厂商们之间将会不断相互渗透,跨界竞争的局面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