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位于襄阳县城西13千米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隆中(现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地)迁此。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据寺内碑载,第三代襄王朱见淑(1451—1490)看中了云居寺的风水,将已病故的爱妃杜氏葬在寺旁,引起主持道圆法师的极度不满而要率众离去。襄阳诸佛寺院纷纷上书谴责襄王,朱见淑只好奏请皇帝出面调解。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1464—1487在位)为此下旨,令襄王就近择一处风水宝地并自备工料建一寺院还与和尚。寺院建好后,宪宗皇上御笔亲赐“广德禅林”牌匾,而“云居禅寺”自此改称广德寺,“敕赐广德寺”至今还悬在广德寺山门上。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广德寺南北长250米,东西长180米,护寺河长达1,000余米。寺内殿宇林立,古木参天,寺外碧水环绕,环境幽雅。其主要建筑有皇禅师石塔、东山门、南山门、天王殿、伽蓝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多宝佛塔、厢房、配房和跨院等房屋127间。大部分殿宇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拆毁,现仅存天王殿、藏经楼、方丈房、多宝佛塔和部分厢房存在。

天王殿为硬山顶,因人为破坏,已改原有风姿,内部完整,外部改成民用建筑;藏经楼为重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大雄宝殿重檐九脊,翼角恽飞。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建于明弘治7—9年间(1494—1496),塔身为砖石仿木结构,通高约17米,由塔座、塔峰两部分组成。塔座高7米,为八方形四券门,上造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石雕龙首。各墙均设有壁龛,上供石雕跌坐莲台佛像一尊,各壁设有石雕券门4个,正门上方石匾横书“多宝佛塔”4字,下置3个“佛”字。塔峰置5座小塔,居中者为喇嘛塔,高10米,下置须弥座,上置莲台,与覆钵式塔肚承接,上置相轮,顶置铁空盖;四周有4座六角形5层密橹式砖塔,并设有佛龛;塔的上下内外共嵌有石雕坐佛45尊,故称多宝佛塔。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在多宝佛塔旁有一株4人合抱的银杏树高约35米,先后被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1521—1566在位)赐以“大将军”封号,被清康熙帝(1654—1722,1661—1722在位)赐封为“护法尊”;被清乾隆帝(1711—1799,1736—1799)加封为“感应大将军”,千年不衰,枝叶茂盛。

广德寺雄伟壮观久负盛名,其建筑风格全国独一,是鄂西北著名古刹,其鼎盛时期骑马观山门,敲钟开斋饭,为湖北省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十方丛林,其影响涉及鄂、豫、川、陕、赣、苏、浙等省区。1988年,广德寺多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为葬王后寺院迁址,明宪宗敕赐广德寺

(文+图:王永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