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而結婚的又選擇離婚?我們的生活到底怎麼了?

瓶中看

回答這樣的問題,心情感到有些沉重?

人們生活及工作在這樣物慾橫流的社會里,擔當與責任同行。生活思維和生活方式及理念發生了變化,有的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採取迴避的方式,有些人時尚西方式的國際接軌等。


就以婚姻問題來說吧。

首先,結婚好像是多隻香爐,多隻鬼?

結婚了,有的是感覺到是,多一個人,多一份負擔,多一份煩惱,俗話說的,多隻香爐,多隻鬼。性格不合來的,還時不時吵架什麼的。


其次,現代社會不同,可以獨立生活。

不同於計劃經濟時代,工作基本集體化,生活隨父母,現代人不結婚或離婚,遇到父母反對的,他們隨時選擇離家出走,到較遠的地方生活,獨立工作,獨立生活,可以選擇少回家或不回家都可以的。

再是,選擇不婚,可以結交異性朋友的方式來解決性需求,生活甚至是多姿多彩。而結了的,又離婚?有些是性格不合,有的是婚外戀,有的是不育等。

選擇不婚,而結婚的又離婚,與我們的生活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金玉林桂之春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婚,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們遭受過比較深重的感情傷害,對感情有了心理陰影也不願再相信愛情。

而結婚的又離婚,之後又選擇不婚,那就說明之前那段失敗的婚姻令人不安,婚姻也沒能幫自己鞏固愛情的地位,所以內心的不安感讓人們不敢再去愛。

所以與其說我們的生活到底怎麼了,不如說為何感情世界的男男女女要如此浮躁隨便,為何要把最應該慎重對待的愛情攪得烏煙瘴氣?

感情是一種沒有形狀沒有定義的人類情緒,它的起源與發展是由可以操縱它的人類掌控和改寫,所以最後感情的好壞結果也都是由人類一手造成的。

因而如果感慨當今的感情質量低下,人們很難再從愛情中獲得情感認同,那也只能說明之前並沒有認真對待真心付出。感情和人類的關係就是這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一條單向選擇讓人們無力迴天。

越來越混亂的情感風氣,越來越輕浮的男女關係,這並不是與我們無關的情感走向,而正是由我們親手毀滅的情感惡果。

當初那種純真質樸的曖昧、一心一意的深情,在浮躁的社會大背景下變得一文不值,人們更需要迅猛短暫的身心滿足。

慾望成了一種並不羞恥的大眾需求,人人都渴望它的降臨,於是紛紛拋棄自己的初心,甚至不惜傷害他人的真心。

就這樣一邊自甘墮落一邊殃傷無辜,玩弄感情帶來的片刻刺激,讓我們日漸淪喪對情感的純粹追求。

既然真心愛了也會受傷,那何必一片痴情付出所有?隨便愛著玩玩驅趕寂寞就行,完全不必賭上婚姻為自己的後半生幸福買單,所以堅持單身的不婚主義越來越多。

就算結婚了也抵抗不了外界誘惑,與其忍受婚姻制度或身心出軌的約束折磨,還不如一個人求得清淨,至少活得能比兩個人自在灑脫。

我們的生活的確發生了質變,這種變化是由惡化的情感引起,而情感之所以會淪亡全在於人們的不珍惜。


數理

是一種生活上的缺乏耐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或結婚了的又離婚,這在男女青年中都是存在的。本人觀察這種現象好幾年,主要是熟人朋友圈的孩子們,看著他/她們長大成年,總想吃上這些人的囍糖,年復一年沒有跡象表明要成婚,甚為詫異。經分析疏理原因,單身不婚,父母真著急,兒女並不急,這樣說也不太準確,還是生活中有些無奈所造成的,情非得已。

當下社會,人們普遍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尤其年輕人夢想多多,期望值甚高。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並不簡單吶,讀書、就業,戀愛與婚姻、開創事業,決不是改革開放前那樣,一間房子幾床被,隨心所欲便能結婚成家的。那時候人們思想極為簡單,社會世風較淳樸,追求有個工作、能夠容身下來,生兒育女、創家立業,眼界也並不算太高。但是,當時光推移到今天,信息高度地發達,社會相對顯得也比較透明,貧富懸殊,社會鴻溝相對地拉大了,不同層級的人群,其視角亦大為不同,因而由個人生存狀況導致的差異,進而會影響到個人的婚姻。大多不結婚或結了又離的青年,以中下層社會人群居多,且不是純粹以經濟原因為主,人生觀及幸福觀應是主因,經濟條件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因素。

大多追求個性自由,不想受約束,缺少一種社會及家庭的擔當,不願意過度犧牲本身的利益,去成就家庭及社會的利益,放大了自私心,人生觀中以“我”為中心活著,因而缺少了甘願奉獻的精神,也缺乏對傳統道德的承傳意願,牴觸心理十分明顯,更對純粹傳宗接代式的婚姻表示抗拒,又找不到所謂“理想婚姻”的實現途徑,徜若試婚不適意,或結婚後生了孩子亦不愜意,吵架一衝動就提出分手,成為了一些年輕人對待婚姻的常態。太過於關注自身的感受,本身付出的少,又哪來持久的幸福婚姻呢?愛情應是心靈的高度契合與相互間的默默付出,互為深切感動才會產生出愛的甜蜜。單方面索取對方的回報(包括情感與物質),不願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這樣的愛情與婚姻又怎能不失敗呢?進而還會造成對婚姻的恐懼,寧願單身去生活好了,圖個日常生活的輕鬆吧,而臨時交朋結友,也能暫時填補心靈的寂寞,一種得過且過地混日子,自我享受地活著的心態。

當然,也有一些人確屬經濟條件原因,房、車、鈔票皆難如願,個人也缺少發奮刻苦精神,致使少數男青年成婚很難很難。現今社會有幾個年輕女子,願嫁入一個較貧窮的家庭呢?而一些家境條件一般,才貌較平常的女子,總想一嫁改變命運,達不到願望寧待家中做“老女",或嫁了不如預期的好,幾嫁幾離的亦不少。目睹單身男女太多,原因紛繁交錯,歸根結底,時代變化了,儘管各人願景有所不同,但都希望自己過得好。然而在現實中,很難去做到事事皆遂個人所願,生活也頗為捉弄人。當心中的目標遙遠,幾經拼搏後成效並不顯著,則恆心漸失,也只能帶著幾分抱怨打發時光,青春不再,在混日子中逐漸地老去了呀……!


東方閒說

我就是選擇不婚的那一個人。

我的不婚族並不是說什麼因為窮,我的心以死,對於婚姻二字在我這裡它只是萬千詞語中的一個而已。

我也不是恐懼婚姻,從第一次的初戀因為我自己的原因導致了無疾而終,我的初戀女友現在也是單身,她也選擇不婚生活。

到第二段戀情的背叛,感到了人性的恐懼,背叛的那麼擲地有聲、那麼強詞奪理、那麼振振有詞、那麼理直氣壯、那麼義正言辭、那麼鏗鏘有力。

在我的印象裡,所有的七大姨八大姑,親戚朋友,我只參加過我,叔叔、我兩個堂姐、一個表姐、一個表哥的婚禮,這還是在我10歲之前的事情。10歲以後我拒絕參加任何人的婚禮,包括我兩個姐姐和我哥哥的婚禮,就是在家的時候,堂哥堂姐結婚我都沒有去,也不去他們家吃飯。

走向社會以後,因為自己的經歷,自己認可的所有兄弟結婚,我都是禮到人不到,有把來回火車票給我買好的,我也婉言拒絕了。他們回家完婚以後我可以請他們吃喝玩樂,但是我絕不會去參加婚禮的。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願永遠翱翔於你的頭頂,為你守護每日的寧靜。 假如,我是一條河流, 我願永遠靜靜地流淌,經過你所在的每一塊土地的河流,流水的聲音,為你襯托出美妙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棵樹, 我願永遠的為遮擋風雨。 假如,我是一個朵雲彩, 我願意永遠為你漂浮於天空,給你帶來一片祥和的天地。

人間的情沒有對與錯!男孩的青春逝去成為了男人,女孩青春與天真逝去也許成為苦痛與淚水的回憶!

男人總想著名媛的圍繞,總有女人幻想鮮花的簇擁!

一朵即將凋零的玫瑰 ,女人她也會開心燦爛笑容!一杯無醇的美酒,男人也會棄之而去!多少男人縱情高歌,多少女人為你守候著那悽美而又漫長的夜晚!一份真諦相溶的情感,一份信誓旦旦的誓言,它真的那麼堅不可催嗎?

男人的紅顏知己那叫懂得與理解!難道女人的藍顏知己,就叫做墮落與無恥嗎?一幕幕,一段段,巾幗不讓鬚眉的畫面!但是那還是屈指可數的。

女人的認定她在用畢生在守候!男人的貪婪總在左右搖擺不定!一次次的巧言令色!一次次的愛的火山爆發!但又一次次的寒流來襲!女人還是表面的堅強內心的期待與翹首以盼!她們忍受著男人不曾想之的內心煎熬與蟄伏!在堅強的女人也需要一個依靠停留!

萬目諸養的男人真的可以目不轉睛嗎?女人的心臟就像芝麻,男人的心就像海洋!女人的每一次感動只想為你跳動!男人的心總想融入一切!女人只想與女人的爭風吃醋!男人卻想著把一切美麗的異性盡收懷中!給自己一次短暫選擇性的記憶刪除!給自己一次滿足的心靈擁抱!相信這一條還是那麼的平坦略帶顛簸!顛簸只是包含著人生的苦辣酸甜!!!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魔在內心作崇,

每個人曾經自負和漫無目的活過。

每個男人都曾幻想美女陪伴圍繞,

每個女人都曾天真的憧憬過愛情。

每一次的現實與幻想僅一步之遙,

每一次的擦肩而過都會心痛不已。

每一次都會強裝無畏的會心一笑,

每一次的眼淚都會夜晚盡情流淌。

每一次的麻醉過後依然堅強面對,

每一次的堅強都會有以往的心酸。

每一次的決定都會全心全意去做,

每一次的失落都會安慰自己沒事。

畢竟我們都年輕過,至少我們曾經無畏的付出過,至少我們勇往直前過!

人活一生不如草木一秋!

光鮮亮麗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陝西憨厚娃

不得不承認,現在社會很多人不婚,結婚又選擇離婚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多,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心裡又是怎麼想的?

其實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現代人對婚姻契約精神的共同遵守,變得越來越模糊,缺乏共同擔當的責任感,由於時代的日新月異,每個人的個體性格,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化變得更加鮮明,對對方的缺點沒有容忍性,尤其是在婚姻中對於對方的缺點更是缺乏耐性。而以上的所言的每一項都可以導致雙方離婚。



有過一次失敗的經歷,會讓有再次踏入婚姻的想法大打折扣,害怕重蹈覆轍,對方的各種習慣自己能否接受?勢必又要重新去對方等等的問題,害怕受到傷害,會不會又去擔心對方有外遇?感情會不會專一等等的問題。何況就算再婚後的生活也不見得比現在單身離異的生活狀態更好,至少如今自由自在,不用擔心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問題,財務管理也很自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算有生理需要,在如今多元化社交的時代並不難解決。既然一個人可以解決任何問題,那又何必再婚給自己添麻煩呢?



因此很多人選擇不婚,或者離婚後不婚,但從傳統觀念來說,我並不贊同那些不婚,離婚後不婚的女人,因為我始終覺得,一個人確實可以很快樂,但絕不會很幸福,因為幸福一個人是做不到的。就算你天天有朋友陪伴,但曲終人散之後呢?朋友回家面對的是老公或者老婆,還有孩子的陪伴,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幸福,而你推開門,面對的只是冰冷的空氣和沒有回聲的空蕩蕩的房間。


詩詞公寓

適婚人群缺乏責任和擔當,結婚成本讓人望而卻步,還不如獨立存活更自由。

現今的婚姻從七年之癢變成三年之痛,就能看出現在的適婚人群看待婚姻的觀念已經逐漸改變,經濟社會讓每一個人都能獨立生活的更好。不再像以前的人們對待婚姻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女性獨立生存的能力較差,更多的是依附於男性生存。


社會地位的改變,讓女性逐漸解放

以前我們都是知道,女性作為依附品,更多的是在家相夫教子,她的角色定位是在幕後,社會地位也沒有現今這樣高,與男性相比是弱勢群體,女性在社會上職業稀缺,男性主導著社會的各行各業。

隨著改革開放,女權的引進,女性的內在渴望自由獨立的因子被激活,為體現公平、公正、民主等社會特性,女性逐漸參與到各行各業的主導崗位,隨之而來的是獲得了尊重和獨立。

女性的獨立讓她們更多的是用“不將就”來對待婚姻,大齡不婚比比皆是。


獨生子女衍生的三年之痛

現今適婚人群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是在家長的寵溺中成長起來的,對於責任和擔當的理解和適應能力相較與父輩來說稍顯欠缺。

一旦結婚後一切的瑣碎,讓獨生子女們有強烈的落差感,前一秒還是小公主、小公子,下一秒就成了大媽和糟蹋大漢,任性和包容限度的低門檻讓這輩人難以忍受。

這也就造成了大家認知中的所謂責任和擔當的欠缺,


高額結婚成本為離婚埋下了定時炸彈

結婚的成本在現今人們有意的炒作下逐年增長。

談情說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是兩家人的事,彩禮之痛刺痛人心,很多情侶都因為彩禮而不得不散,即使彩禮問題解決了,它也會成為日後的矛盾點。

房子、車子這些無論實際意義有多大,它都成了為結婚的標配。

筆者單位的一個小年輕,剛剛休假回來,找我吃燒烤去,喝酒時談起現在的這個有可能成為媳婦的對象,就因為兩家人對於買房的事鬧得兩人吹了。

就算結婚的彩禮、房子、車子這些障礙都掃清了,情侶終得正果,但是這些障礙留下的後遺症也會成為今後家庭矛盾的主因。


結束語:獨生子女、高額結婚成本、女性的獨立都是造成大齡剩男剩女和七年之癢變成三年之痛的主因,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


話社會

有人選擇不婚,有人選擇結了再離,說到底不是我們的生活怎麼了,造成這一問題的最終原因還是金錢,老話說的,好溫飽思淫慾,如今的社會大部分人已經不用為了吃飽而發愁,所以人們也就有經歷去幹其他事了。

而不結婚和結了再離恰巧又是一個對立面,很多年輕人現在選擇不結婚,是因為在如今這個節奏感很快的社會里,生存本身就需要有很大壓力,而結婚會讓他們的壓力上再加幾座大山,房子,車子,彩禮,孩子,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錢,而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這些東西太難了,所以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大齡結婚男和恐婚男。

而結了再離的,無非是性格不合了,外面有人了等等一些事造成的,而這些問題最終總結起來考慮還是倆個字金錢,結婚代表著彼此都肯定了彼此在自己心裡的感覺,都是非常適合自己的,也許那會倆個人都是窮光蛋,倆個人之間彼此的愛成了倆個人努力的唯一動力,而結婚後,生活變得越來越好,金錢也越來越多,這時候彼此就會越來越敵視對方,原來的美好已蕩然無存,有的只是彼此的埋怨,直到最好離婚。

所以說在如今這個像一攤淤泥一樣的社會里,我們一定要出淤泥而不染,好好適應這個社會,珍惜你愛的和愛你的人,一單轉身那就是一身。


梧柏林栮槮Y

從全球範圍來講,現在不婚率和離婚率都是越來越高,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越是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類社會構築穩定婚姻關係的基石在崩塌。

婚姻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繁衍和培育後代。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的發展,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低,人類壽命大大延長,地球已經人滿為患,生存競爭日益激烈,繁衍後代的驅動力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隨著婦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獨立性也越來越高,不再像過去一樣完全需要依附男性生活。生活選擇的多樣化導致婦女養育後代的機會成本提高,因此婦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願越低。

不婚,少子化和老齡化,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任何政府政策和民間推動只能延緩這種趨勢,而未必能阻擋其發生。


周悅芳華

一千個有一千種活法,對一些從小家境優越的女孩子來說,結婚後,要孝敬公婆、服侍老公、養育孩子,自己還要上班,壓力是大了一點,面臨一大攤子的事,如果加上老公不體貼,很難處置。男孩子婚前要買車買房,鉅額財禮,具體困難也很多。他們選擇了逃避,也是沒辦法的事。社會要尊重她們的選擇。


胡穆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選擇也越來越多元化,這是自由的體現。

在封建社會,人生的軌跡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大家都結婚,也都不離婚,我並不覺得那樣的社會有多好。

其實各種現象的紛繁出現,正是消除了選擇偏倚的結果。

打個比方,民國時期,敢於衝破封建禮教、離婚的只是特別優秀的知識分子,難道其他人,都沒有離婚的想法嗎?

不是的,只是因為沒有很大的勇氣和代價去做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只有特別優秀的人的人,才有這樣的勇氣,付得起這樣的代價。

出現越來越多不一樣的現象,只要不危害社會公序良俗,並不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