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經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曾經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而今,地裡種著啥?長勢如何?豐收還是歉收?他們並不關心。


他們曾經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曾經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而今,地裡種著啥?長勢如何?豐收還是歉收?他們並不關心。

如今的農村主要有三類人:第一類是“真農民”,指的是常年住在村子裡,年紀在四五十歲之間的人,其中還有一些老人和小孩,他們不便外出,收入來源於種地收入和打零工收入。第二類是“半農民”,指的是常年外出打工的農民,主要是一些年輕人,基本上沒種過地,今後也可能不會再種地,收入主要來源於城裡的打工收入,有些人只是春節時回村裡住幾天。

第三類是“假農民”,指的是戶籍在農村,但家早已安在城裡的人,包括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的人員、一些讀過大學在城裡工作的人,以及一些在城裡經商做生意的人。而如今,“真農民”在逐漸的消失。生活在村裡的人,其中“真農民”和“半農民”大約各佔40%,還有大約20%為“假農民”。也就是說,“真農民”的人數佔比不到一半,這還包括了參與種地的老人和小孩,實際真正種地的農民更少。


而“半農民”和“假農民”是不種地的,這樣一來,種地的人就隨之越來越少,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吧。為什麼很多農民對土地不再眷戀了?不管是在外經商的農民,還是在村裡種地的大戶,對土地都談不上眷戀。很多人有了更多訴求,不再滿足於“耕者有其田”,而土地的含金量並沒有上升,儘管他們都不會放棄土地的承包權,卻也不願回頭再看土地一眼。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做生意比種地掙得多,哪怕是當農民工也比種地更能賺錢!

未來十年,農村土地只可能有兩種去向!1、家庭農場將兼併大量的農業土地。家庭農場是一個起源於歐美的舶來詞,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農業生產中最可靠最有效率的經營模式。提升了農業生產者的人均耕種面積,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投入,提升人均產出並可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更多人口和勞動力

家庭農場使農村市場化的加快,實現了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的農業現代化形式。只有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採用家庭農場聯營的方式,農村的農業生產效率才能提高,才更有利於農業生產,同時,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將反過來加快土地的流轉。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土地流轉的速度正在加快。未來很可能是土地相對集中,由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來經營,農戶就是坐等分紅,可能這個時候沒有地可以種了。


2、農村耕地變成建築用地。“18億畝耕地紅錢”是近幾年來國土資源部的一句警示語,時刻提醒大家要守住這條紅錢,儘管有過許多爭論,我個人還是很支持這個紅錢的,“18億畝”到底準不準確不算很重要,重要的是守住耕地的決心。現在,我不得不說,國土政策“明緊暗松”的局面絲毫也沒有得到改觀,耕地保護制度形同虛設,濫用濫佔耕地現象愈發突出了,“18億畝耕地”已經成了開某些人的自留地,是沒有圍欄的菜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