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專版點贊象山這項工作!

4月3日,《浙江日報》專版刊登《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的“象山樣本”——“大操大辦”之風是怎麼改變的》一文,報道象山改革樣本。一起來看看吧!

《浙江日报》专版点赞象山这项工作!
《浙江日报》专版点赞象山这项工作!

編者按:又到清明祭掃時。大操大辦、喧囂擾民、煙火繚繞……以往,不時出現的這些場景難免讓人皺眉頭。應怎樣寄託哀思而不失文明?本期我們刊登象山破除殯葬舊俗的故事,希望能帶來些有益的啟示。

“疫情期間我們控制喪事規模、勸返奔喪親友,最終參加的不到10人,費用萬把塊。”前不久,為父親辦完喪事後,象山縣高塘島鄉珠門村村民朱雲才感慨地說,與曾經的“大操大辦”相比,如今辦一場喪事能省下十幾萬元。

實際上,喪事從簡併不是象山在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2016年4月1日,象山啟動婚喪禮俗整治行動,出臺相關政策切實減輕群眾經濟負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1日,4年間象山通過婚喪禮俗整治共節約社會資金32億元。

告別沉重的“人情債”!去年年底,該做法被民政部評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優秀案例之一。清明節前,記者來到象山探訪,通過3位見證人的講述瞭解象山殯葬改革背後的故事。

象山縣婚喪禮俗整治辦副主任陳金裕:一紙“禁令”管住關鍵少數

“家裡燒柴灶,出門充大佬”“一場人情一月薪,一桌酒宴三分棄”……老百姓口中的這些俗語,就是我們象山以往喪葬習俗的真實寫照。

象山人把婚喪嫁娶等送的禮金叫做“人情”。本地民風豪爽,重人情的風俗由來已久。其中又以喪事人情最為厚重、禮俗最為繁縟。按象山習俗,喪事要挑日子出殯,停柩時間短的一週、長的半個月以上,花圈至少幾十個,每天要辦流水席,一桌動輒三五千元。一份“人情”最低2000元,每家每戶一年“人情”開銷少則兩三萬元、多則十幾萬元。

如此喪葬習俗不僅帶來了沉重的“人情債”,還擾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每逢白事,總有送葬隊伍在街邊放鞭炮、撒紙錢、做路祭,導致部分路段交通堵塞。

為倡導喪事簡辦,象山想了很多法子。早在2014年,縣民政局就開始推行殯葬改革,縣殯儀館禁止一次性花圈使用,統一在各悼念廳佈置可循環使用的絹花花圈、免費供喪屬使用,以往上百個甚至幾百個花圈從館內排到館外的場景不見了。此外,館內還一律禁止明火香燭和煙花爆竹使用,成功創建了無煙殯儀館。

移風易俗在館內樹起了新風,在館外如何破題?象山抓住了“關鍵少數”——從黨員、幹部做起。

2016年,象山將移風易俗工作列為縣委常委領銜破解十大難題之一,成立婚喪禮俗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專設婚喪禮俗整治辦,構建縣、鎮、村三級整治網絡,明確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我就是這個時候調到整治辦的,與民政、公安、城管、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抽調人員一起辦公,負責全縣婚喪禮俗整治統籌、指導、督查工作。隨後,《關於開展婚喪禮俗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象山縣黨員、幹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若干規定》等出臺。新規從2016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紙“禁令”,讓象山人辦理喪葬事宜有了“官方標準”。

新規倡導婚喪事簡辦,對黨員、幹部操辦喪事有明確的量化規定——婚喪宴30桌以內、餐次為一餐,停柩時間不超過3天,送葬車輛10輛以內,禁菸花爆竹、禮炮及封建迷信活動,不收送非親人員禮金……全縣3萬餘名黨員、幹部帶頭簽訂承諾書,操辦婚喪事宜須嚴格執行“雙報告”制度,做到事前報告,事後備案。

萬事開頭難。長久以來形成的習俗,單靠一紙“禁令”很難管得住,還需要“鐵腕手段”加強源頭管控、斬斷“人情”的利益鏈。

每天,督導組會對全縣治喪事宜全程跟蹤指導,對違規行為第一時間調查取證。我們還聯合民政、公安、市場監管、民宗等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規範整治殯葬用品市場,摸清喪宴廚師等喪葬從業人員底數,進行政策宣傳和教育培訓。為加強移風易俗社會監督,2017年象山增設舉報獎勵機制,對“黨員、幹部操辦婚喪宴出席人數超過300人”等15種違規行為,舉報獎勵金最高1萬元。

效果好不好,數據來說話。最新數據顯示:自2016年4月1日執行新規至今年4月1日,象山共操辦婚喪事17392起,執行新規17359起,執行率達99.8%,在全縣範圍內通報違規操辦婚喪事宜33起,57人被問責。

《浙江日报》专版点赞象山这项工作!

清明祭掃

象山縣新橋鎮關頭村黨支部書記史良法:“毀約”就會取消年底分紅

說來慚愧,我們是新規實行後第一個被通報批評的村。

2016年4月1日,新規實行頭一天,我們村一村民在親人出殯途中違規做路祭,舉行悼念儀式。鎮、村相關責任人因此被通報批評。

新規實行前,我們村幹部入戶講解宣傳即將開展的整治行動,但不少村民好像都不太當回事,沒想到這下動起真格了!農村喪葬習俗還是因為“面子”,怕排場不夠大會被親戚鄰里背後說“不孝”。其實大家也很發愁,辦酒的愁花錢多,吃酒的愁人情攀比、甚至有的困難家庭需要借錢充“面子”。這下好了,村裡被通報批評,全村人面子都掛不住。

有的村民看到新規對黨員幹部少擺酒席的嚴格規定,跑來問我能不能對村裡老百姓辦酒作出細化規定。於是,我們馬上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當年5月率先擬定“文明婚喪約定書”,抵制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

與縣裡的文件相比,我們村的約定書更細緻:針對“辦酒難”,規定酒席最高標準800元,菜品數量控制在每桌18至20樣,不上鮑魚、海參、龍蝦等名貴菜,限制使用單瓶價格50元以上的酒水、限制桌煙和回禮煙;針對“吃酒難”,我們規定收送禮金不能超過1000元,抵制除禮金外的其他禮品等,禮金簿由村紅白理事會專人負責記錄,超標一律退回。

為了嚴格控制酒席標準,我們還根據本地農產品自創菜單、提倡“三自給”:品品自釀酒、嚐嚐自產菜、吃吃自養肉。為了完善村民自治的長效機制,我們將“文明婚喪約定”列入村規民約,有人“毀約”就會被取消部分年底村集體分紅。

約定剛開始實施時,一些喪屬不理解,鄰居拆臺的也不少,認為人情收得少了,之前送出去的有去無回。我跟村幹部們多次上門勸說,細細給他們算了一筆賬:之前人情雖高但辦喪事的費用也高,而現在喪事簡辦既節省了資金又為象山樹文明新風出了一分力,是件兩全其美的好事。經黨員、幹部帶頭,新規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例違規出現,關頭村終於摘掉了“後進村”的帽子。

在象山,喪事從簡說的不僅是喪葬禮俗簡單,逝者殯葬事項辦理也更簡便了。以往,喪屬在傷心之餘,還在為逝者繁瑣的後事操心——殯葬事項涉及死亡證明、遺體火化、戶口註銷、待遇停發等方面,需要在衛健、公安、人社、殯儀館等7個部門單位多次跑。通過近一年的試點,去年7月縣裡全面推開殯葬事項網上智慧辦理系統,我們村也實現了親人“身後事”,家屬零跑腿。

如今,村民家中如果有人去世,只需通知本村網格員通過手機上傳逝者身份證,相關部門接收信息流轉共享,最快半小時就可以辦完全部殯葬事項。同時,系統還會根據喪屬上報信息標註治喪地點、出殯路線及安葬地點,方便婚喪禮俗整治和移風易俗工作日常監管。

象山縣婚喪禮俗整治義務監督員許玲愛: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遵循

我是西周鎮的一名鄉鎮企業家,接觸婚喪禮俗整治工作十分偶然。

兩年前,縣裡面向社會公開選聘20名婚喪禮俗整治義務監督員,要求熱心志願服務,敢講真話、說實情,我一看,這說的不就是我嘛。我平時就一直熱衷於助學助困等愛心活動,曾經被評為2016年度“最美象山人”。這幾年,我親眼見證象山婚喪禮俗整治的成效,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企業主群體中,仍有存在零散攀比現象。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帶動身邊人一起新事新辦,於是報了名。

2018年6月,我成為象山首批20名婚喪禮俗義務監督員之一。與我一起的同事們都是各行各業的能人,有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幹部、企業代表等。擔任義務監督員1年多以來,我們走遍了全縣18個鄉鎮(街道),不定期開展明察暗訪,監督各地婚喪禮俗工作落實情況,宣傳相關政策法規,收集、反映社會各界對婚喪禮俗工作的意見建議。我還把文明新風帶到企業裡,帶到女企業家的群體中,號召大家一起身體力行。

做義務監督員,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原先獻愛心都是“做好事”、大家笑臉相迎,剛開始去喪屬家勸告卻像 “做壞人”、有時會被埋怨,後來臉皮越來越“厚”也就適應了。移風易俗這幾年變化很大,現在各家婚喪事宜基本上都能按規定簡辦,偶爾有些細節提醒後也能即時改正。

義務監督時,曾經有一個略顯“冷清”的現場讓我十分感動。2018年1月,西周鎮弘瀛村90歲的老人周華安去世。我來到老人葬禮現場時,現場清清靜靜——雖然一直有親戚鄰里前來探望,但現場不辦酒席,不收“人情”,旁邊坐著幾位老人正在拉二胡。我一問家屬才知道,這幾位老人是周老生前一起拉二胡的票友,朋友們聽說老友去世,來到現場拉幾曲二胡為他送行。

家屬說,喪事簡辦,是遵從周老生前的遺願。老人當了一輩子醫生,生活簡樸,象山開始婚喪禮俗整治工作後老人很支持。他生前曾經告訴子女,現在人情越來越高,年輕人都要吃不消了,更別說一些沒有收入的老人。周老的妻子2016年離世時,喪事由周老操辦,也是一切從簡。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遵循,人們行為改變的背後是婚喪禮俗觀念的轉變。隨著舊俗逐漸消逝,象山人逐漸意識到,“人情”代表不了親情、友情,真情也不在於“人情”的多與少。

記者手記:移風易俗是持久戰

(記者 黃珍珍)

  • 象山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第十八號通告

  • 象山縣關於2020年清明期間暫停有關祭掃活動的通知

  • 官方指引來了!這種情形可以不用戴口罩

  • 致境外來象人員告知書

  • 象山出臺應對疫情幫扶政策申報辦理指南!3月3日起可快速申報(附表格下載)

  • 疫情防控期間湖北省來象人員健康管理最新要求

《浙江日报》专版点赞象山这项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