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浙江日報︱將信訪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編者按: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浦江縣下訪,開創了省級領導幹部下訪接訪的先河。16年來,從一項點上工作到一個面上舉措,再到形成一套制度體系,從浦江的破題到全省的實踐再到全國範圍的推廣,領導幹部下訪接訪被實踐證明是貼民心、順民意、解民憂的德政工程,是從源頭上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大創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建設浙江特色基層治理體系,12月5日,省委宣傳部、省信訪局、金華市委在浦江聯合主辦全省深化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工作理論研討會。本報今摘要刊登與會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發言,以饗讀者。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制度建設正式提上議程,明確制度建設的任務,指出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又能維持社會的相對穩定,這應該歸功於中國的基本制度安排,其中就包括信訪制度。同時,全會強調要努力把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全面轉化為現實的治理效能。信訪制度作為我國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政府與公民的對接機制,對於增進政府瞭解民情、疏導民意、改善治理具有積極作用,對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要讓信訪制度進一步釋放治理效能,還需要更加精細化、規範化的設計。

要讓好的制度行之有效,就要研究實現良好的治理效能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治理是檢驗制度的依據,制度供給和制度執行共同決定了國家和地區的治理狀況。首先,全面提高制度執行力是實現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其中包括制度執行中的組織領導能力、每個流程的落實能力、實施過程中的檢查監督和反饋校正能力等。其次,以問題為導向,切實有效地提供解決方案是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現實路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解決百姓關注的現實問題為目標,梳理治理過程中的問題清單,並使其轉化為任務清單,憑藉既有制度優勢和改革創新解決實際治理中的痛點難點,反過來推動制度的成熟固化。

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解讀浦江信訪工作和信訪制度,恰逢其時。浦江的信訪案例,集中體現了系統治理的特點。一是通過主動下訪接訪來代替上訪,扭轉了傳統的幹群關係;二是通過創新制度供給,如民情民意代辦機制,來建立更高效的矛盾化解渠道,有利於進行規範化、長效化的管理,確保合法合規地回應群眾訴求、維護群眾利益;三是以信訪反映的問題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串聯起社會各領域的治理任務,倒逼各個部門提高治理效率,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降低了上訪發生率。

“浦江經驗”實際上也體現了智慧治理的特點。治理當中的一些問題是因為部門分割、各行其是的管理體系造成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整合政府資源、再造流程,打破行政壁壘。浦江的信訪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實效,是因為其跳出了信訪機構這個單一機構的功能侷限,通過前後臺的聯通和數據網絡支撐實現數字治理、智慧治理、全面治理。

“浦江經驗”提供了一個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現實途徑,因為它實現了民眾訴求與政府供給的有效對接,有利於理順幹群關係、改善基層治理。要將其作為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寶貴探索進行完善、總結和推廣。首先,要繼續鞏固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制度,除了考慮制度動機、制度執行、制度監督,也要考慮績效評估和事後追蹤,形成傾聽和解決群眾訴求的完整閉環。其次,要鞏固和提升目前的改革成效,以此為抓手進一步深化各部門、各領域的改革,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其要將其與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數字政府建設等中心工作結合起來,推動流程再造和政府服務提質升級,將各項制度改革的效應最大化。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