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笠翁對韻》詳解(六)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李漁《笠翁對韻》詳解(六)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笠翁對韻》詳解版 卷二 十一尤

榮對辱,喜對憂。繾綣對綢繆。吳娃對越女,野馬對沙鷗。茶解渴,酒消愁。白眼對蒼頭。馬遷修《史記》,孔子作《春秋》。莘野耕夫閒舉耜,渭濱漁父晚垂鉤。龍馬遊河,羲帝因圖而畫卦;神龜出洛,禹王取法以明疇。

冠對履,舄對裘。院小對庭幽。面牆對膝地,錯智對良籌。孤嶂聳,大江流。芳澤對圓丘。花潭來越唱,柳嶼起吳謳。鶯懶燕忙三月雨,蛩摧蟬退一天秋。鍾子聽琴,荒徑入林山寂寂;謫仙捉月,洪濤接岸水悠悠。

魚對鳥,鶺對鳩。翠館對紅樓。七賢對三友,愛日對悲秋。虎類狗,蟻如牛。列闢對諸侯。陳唱臨春樂,隋歌清夜遊。空中事業麒麟閣,地下文章鸚鵡洲。曠野平原,獵士馬蹄輕似箭;斜風細雨,牧童牛背穩如舟。

【註釋】

【繾綣(qiǎn quǎn遣犬)對綢繆(chóu móu仇謀)】繾綣和綢繆,在此都是形容感情親密、情意纏綿。

繾綣:(1)牢結;不離散。(2)情意深厚。

綢繆:(1)緊密纏縛。《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後以“綢繆未雨”或“未雨綢繆”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2)纏綿;情意深厚。

【吳娃】吳地的姑娘。娃,少女。

【越女】⑴古代越國多出美女,西施其尤著者。後因以泛指越地美女。《文選·枚乘·七發》:“越女侍前,齊姬奉後。”劉良注:“齊越二國,美人所出。” 唐代宋之問《浣紗篇贈陸上人》:“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金元好問《後平湖曲》:“越女顏如花,吳兒潔於玉。”

⑵專指西施。清魏禧《靈巖雜詠》:“應知越女傾吳國,不比楊花覆白蘋。”

⑶指越國一善劍女子。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於南林。越王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號曰越女,命教軍士。當時皆稱越女之劍。漢王充《論衡·別通》:“劍伎之家,鬥戰必勝者,得曲城、越女之學也。”

【野馬】出自《莊子·逍遙遊》中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⑴指野外蒸騰的水氣。郭象注:“野馬者,遊氣也。” 成玄英 疏:“此言青春之時,陽氣發動,遙望藪澤之中,猶如奔馬,故謂之野馬也。” 元 麻革《送杜仲梁東遊》詩:“野馬何決驟,飛雲何悠揚。” 章炳麟 《訄書·原教下》:“今精氣被於水土卉木以成物矣,某遊魂則散乎無形埒之宇,歸乎野馬。”⑵一說,野馬即塵埃。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三:“野馬” 孫星衍 校正:“或問:‘遊氣何以謂之野馬?’答雲:‘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塵也。’”聞一多 《古典新義·莊子內篇校釋》:“野馬字蓋即沙漠之漠……野馬亦塵埃耳。《莊子》蓋以野外者為野馬,室中者為塵埃,故兩稱而不嫌。” 南朝梁 虞羲 《贈何郎》詩:“向夕秋風起,野馬雜塵埃。” 唐 韓偓《安貧》詩:“窗裡日光飛野馬,案頭筠管長蒲盧。” 清 趙翼 《聞秦蜀兵夾擊流賊奏捷喜賦》詩:“醉人味似糟豬肉,殤鬼魂為野馬塵。”

【沙鷗】指棲息沙洲的鷗一類的水鳥。

【白眼】眼睛斜視時則現出眼白,故“白眼”是對人輕視或憎惡的表示。與之相對的是青眼。青,黑色。青眼,眼睛正視時,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對人喜愛或重視、尊重。《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常言‘禮豈為我設耶?’時有喪母,嵇喜來吊,阮作白眼,喜不懌而去;喜弟康聞之,乃備酒挾琴造焉,阮大悅,遂見青眼。” 

【蒼頭】指奴僕。《漢書·鮑宣傳》:“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蒼頭廬兒皆用致富。”顏師古注引 孟康 曰:“ 漢 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於良人也。” 漢代的家奴,與戰國時韓國的平民一樣,用青巾包頭,也稱為“蒼頭”(蒼、青是同一類顏色)。可見蒼頭是奴僕的代稱,並不特指年老的僕人。

【馬遷】即司馬遷。

【莘(音申)野耕夫閒舉耜(音四)】此句疑用伊尹故事。《呂氏春秋》說:有侁(音申)氏女子得嬰兒於空桑之中,名伊尹,長而賢,商湯王準備聘請他,有侁氏不肯,湯於是聘有侁氏女,以伊尹為陪嫁奴隸取了去,後以為相,國大治。有侁氏即有莘氏。又解為《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莘,㈠(shēn申),眾多;㈡(xīn心):地名,莘莊,在上海市。

【渭濱漁父晚垂鉤】指商代末年的姜尚。見蕭韻第一章“千載”注。

【龍馬遊河,羲帝因圖而畫卦】見魚韻第二章“洛龜”注。

【神龜出洛,禹王取法以明疇】上古傳說,夏禹曾參照洛水神龜獻出的寶書,制定了“洪範九疇”。

【舄(xì音細)】①鞋。②同澙,鹹水浸漬的土地。

【面牆】《論語》記述孔子的話說:“人而不為《周南》、《如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後來“面牆”就成了思路閉塞的代用語。

【膝地】兩膝著地。唐黃滔《丈六金身碑》:“檀信及門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膠。”

【錯智對良籌】錯指西漢政治家晁錯,他在文帝時曾為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主管太子府內庶務的官員,相當於太子府的總管,很有謀略,多智,大家稱他為“智囊”。良指張良。良籌是說張良的高明策略。又解為漢初張良借箸籌畫政事。

【芳澤】澤本是婦女用的脂粉,或說內衣,後芳澤即轉為女性的代稱。

【圓丘】是古代天子祭祀天神的地方,也寫作圜丘。

【吳謳(ōu音歐)】吳地的民歌。

【鍾子聽琴,荒徑入林山寂寂】上古故事,俞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解琴,聞伯牙鼓《高山流水》曲,遂相知好。子期死,伯牙碎琴不復鼓,謂無知音也。

【謫仙捉月,洪濤接岸水悠悠】古代民間傳說,詩人李白特別喜愛明月,在採石磯,一次酒醉,看到江心倒映的月影,就前去捕捉,結果溺水而死。謫:封建時代特指貶官。謫(zhé折),①譴責,責罰;②封建時代特指貶官。

【鶺】鶺鴒(jílíng音急靈),一種小鳥。

【翠館】⑴猶青樓,妓院。元 張憲《席上得搖字》詩:“翠館行廚雪乍消,牆頭新柳又垂條。”清 孔尚任《桃花扇·傳歌》:“閒來翠館調鸚鵡,懶去朱門看牡丹。”

⑵指佳人的住處。清 李漁《奈何天·慮婚》:“經翠館,過瓊樓,美人掩面下簾鉤。”

【紅樓】⑴紅色的樓。泛指華美的樓房。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長樂坊安國寺紅樓,睿宗在藩時舞榭。”宋史達祖《雙雙燕》詞:“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清 洪昇《長生殿·偷曲》:“人散曲終紅樓靜,半牆殘月搖花影。”

⑵富貴人家女子的住房。唐 白居易《秦中吟》:“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宋 王庭珪《點絳唇》詞:“花外紅樓,當時青鬢顏如玉。”

⑶猶青樓。妓女所居。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二:“當時紅樓中有某校書尤豔。”清 周友良《珠江梅柳記》卷二:“二卿有此才貌,誤落風塵,翠館紅樓,終非結局,竹籬茅舍,及早抽身。”

【七賢對三友】晉 嵇(jī音機)康與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友好,常宴集於竹林之下,號為竹林七賢。三友:以三種事物為友,如松、竹、梅;琴、酒、詩;梅、石、竹等。

【愛日】①指暖和的陽光;②珍惜時間。駱賓王《贈宋之問》詩:“溫輝凌愛日,壯氣驚寒水。”

【悲秋】看到秋天草木凋零而感到傷悲。典出宋玉楚辭名篇《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詩人從不同角度對蕭瑟秋景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業無成的悲秋情懷,情景交融,令人讀之迴腸蕩氣,魯迅稱其“悽怨之情,實為獨絕”。《九辯》感時傷懷,開中國感傷主義文學之風,是感傷文學的源頭作品,影響極其深遠。此後,感時傷懷、哀嘆人生多艱之作,便時常出現在中下層文人的作品中,後人“悲秋”的詩作不可勝數,如唐 杜甫《詠懷古蹟》詩:“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雨霖鈴》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所以才子有悲秋之辭,佳人有傷春之詠。”《紅樓夢》有詩云“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虎類狗】東漢馬援在《戒兄子嚴敦書》(寫給侄子馬嚴和馬敦的信)中,告誡他們說, “效伯高(敦厚誠實的龍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豪俠好義的杜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蟻如牛】(晉)殷浩患耳疾,聽見床下螞蟻動,以為是牛鬥之聲。

【列闢(音壁)】闢(bì壁),君王;列闢等於說諸王侯。

【陳唱臨春樂】南朝陳後主荒淫,修結綺、臨春、望仙閣,與張麗華、江總、孔貴嬪諸人日夜遊戲、歌唱,其中以《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為最有名。

【隋歌清夜遊】傳說隋煬帝夏夜宴遊,放螢火蟲照明,歌清夜之曲;冬日剪綵為花。

【空中事業麒麟閣】漢宣帝時,為了表彰功臣,將霍光、蘇武等畫在麒麟閣上,共十一人。“空中事業”,是說功名富貴本來是虛幻的,這是作者的消極思想。

【地下文章鸚鵡洲】三國時才士禰衡,因反對曹操,被排擠到荊州,後被劉表部下黃祖(忌其才)殺害。他曾寫過《白鸚鵡賦》,因此他被害之處人們就稱之為鸚鵡洲。“地下文章”是說該人已死去。

《笠翁對韻》詳解版 卷二 十二侵

歌對曲,嘯對吟。往古對來今。山頭對水面,遠浦對遙岑。勤三上,惜寸陰。茂樹對平林。卞和三獻玉,楊震四知金。青皇風暖吹芳草,白帝城高急暮砧。繡虎雕龍,才子窗前揮彩筆;描鸞刺鳳,佳人簾下度金針。

登對眺,涉對臨。瑞雪對甘霖。主歡對民樂,交淺對言深。恥三戰,樂七擒。顧曲對知音。大車行檻檻,駟馬驟駸駸。紫電青虹騰劍氣,‍高山流水識琴心。屈子懷君,極浦吟風悲澤畔;王郎憶友,扁舟臥雪訪山陰。

【註釋】

【嘯】撮口作聲,打口哨。

【吟(yín音銀)】①聲調抑揚地念;②一種文體。

【遠浦】遠方的水濱。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遙岑】遠處陡峭的小山崖。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明劉基《題畫山水》詩:“澹澹輕煙羃半林,涓涓飛瀑瀉遙岑。”清魏源《嘉陵江中》詩之一:“遙岑斷煙去,近岸風榛寂。”

【勤三上】典故源於歐陽修《歸田錄》:“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後人又作廁所讀書對聯:“成文自古稱三上,作賦於今已十年;莫道輪迴輸五穀,可儲筆札賦三都。”即指歐陽修和左思在廁所裡的文字生涯。

【惜寸陰】寸陰,陰,指日影,光陰。謂短暫的時間。語出《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向秀《思舊賦》:“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晉書·陶侃轉》:“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乃惜分陰。”

【茂樹】茂密的樹林。(晉)盧諶《贈崔溫詩》:“平陸引長流,岡巒挺茂樹。”

【平林】⑴平展的樹林。⑵另一說,指平原上的林木。恐誤。

示例:《詩·小雅·車舝》:“依彼平林,有集維鷮。”毛傳:“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唐李白《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徑入天涯。”清葉錦《曉渡》詩:“隔岸疎鍾動,平林宿鳥飛。”

【卞和三獻玉】見卷二 八庚第二章“和璧”句注。卞和即和氏。

【楊震四知金】(漢)楊震為青州刺史,所舉秀才王密,暮夜懷金謁震以為酬謝。震怒曰:“故人知君,君何以不知故人也?”密曰:“夜無人知。”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當即拒絕了。

【青皇】又稱東皇、青帝。東方為春,古人所謂司春之神,故代指春天。

示例:宋代楊巽齋《滾繡球》:“青皇宴罷呈餘技,拋向東風展轉頻。”宋代 徐照《愛梅歌》:“青皇盡把韶華失。”陸游《平陽驛舍梅花》:“遠來不負東皇意,一絕清詩手自題。”唐代黃巢《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白帝城高急暮砧(音真)】(唐)杜甫《秋興八首》詩其一:“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在重慶市奉節縣,三國劉備歿於此。砧(zhēn真),搗衣石,這裡指砧杵之聲。

【繡虎】比喻文采優美、才氣橫溢的人。典出(宋)曾慥(zào)《類說》卷四引《玉箱雜記》:三國曹植才思橫溢,號為“繡虎”(“繡”是形容他寫的文章文采華美,“虎”是形容他的詩文風骨遒勁)。

【雕龍】

(1)雕鏤龍紋。比喻善於修飾文辭或刻意雕琢文字。語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騶衍 之術迂大而閎辯, 奭 也文具難施; 淳于髡 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 齊 人頌曰:‘談天 衍 ,雕龍 奭 ,炙轂過 髡 。’” 裴駰 集解引 劉向 《別錄》:“ 騶奭 修衍之文,飾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賦有凌雲之稱,辯有雕龍之聲。” 宋 陸游 《舟行過梅市》詩:“老來無復雕龍思,遇興新詩取次成。” 明 楊珽 《龍膏記·傳情》:“你才擅雕龍,文成倚馬。”補註:奭shì:① 盛大的樣子。② 紅色。③ 惱怒。④ 突然或逐漸消散的樣子。⑤ 姓。

(2)指經過精雕細琢,文辭優美。 唐 黃滔 《漢宮人誦<洞簫賦>賦》:“如燕人人,卻以詞鋒而勵吻;雕龍字字,爰于禁署而飛聲。”

(3)指龍形花紋。 唐 李白 《怨歌行》:“鷫鷞換美酒,舞衣罷雕龍。” 王琦 注:“ 蕭士贇 曰:‘雕龍,謂舞衣上雕畫龍文也。’” 唐 鮑溶 《贈李黯將軍》詩:“ 細柳 連營石塹牢,平安狼火赤星高。巖雲入角雕龍爽,寒日搖旗畫獸豪。”

【彩筆】即五色筆。江淹少時﹐曾夢人授以五色筆﹐從此文思大進﹐晩年又夢一個自稱郭璞的人索還其筆﹐自後作詩﹐再無佳句。後人因以“彩筆”指詞藻富麗的文筆。又見卷一 四支 第一章“五色筆”注。

【描鸞刺鳳】指精美的手工刺繡。泛指古代女紅。亦作“描龍繡鳳”、“描龍刺鳳”。

【度金針】度:通“渡”,過渡、越過,引伸為傳授。金針:比喻秘訣。度金針指把技藝的秘訣傳授給別人。

(1)唐白居易有《白氏金針詩格》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八》。

(2)(唐)馮翊子子休 撰《桂苑叢談·史遺》載,鄭侃有女採娘,七夕陳香筵,祈於織女,織女遺一金針,長寸餘,令三日勿語,當奇巧,從此她刺繡的技能果然更為精巧。

(3)(金)元好問《元遺山詩集箋註·卷十四·論詩三首之三》,詩曰:“暈碧裁紅點綴勻,一回拈出一回新。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亦有人認為是(清)施國祁注元好問詩集時所作】

相關成語有金針度人、暗度金針。

【眺】從高處往遠處看。

【涉】徒步地走過,一般指從水上經過。

【臨】接近,來到。

【瑞雪】應時的好雪。

【甘霖】久旱後所下的雨;及時雨。(元)方回《次韻金漢臣喜雨》:“甘霖三尺透,病體十分輕。”(元)關漢卿《竇娥冤》:“做甚么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

【交淺對言深】戰國時範睢說秦王,有“交疏”、“言深”等語。交淺猶交疏,是說人與人的關係很一般,沒有深交。言深,推心置腹地說話。

【恥三戰】傳說春秋時魯國將軍曹沫,曾三次兵敗於齊。後來齊桓公和魯莊公盟於柯,曹沫用匕首逼住了齊桓公,終於索回了失去的國土。又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曰:白起小豎子耳!一戰而舉鄢郢(音煙影),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而王不知恥焉!”

【七擒句】傳說孔明徵南蠻,曾對其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孟獲受到感化,最後歸順。

【顧曲】《三國志·周瑜傳》載,三國(吳)周瑜善審音律,曲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唐李端《聽箏》詩:“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大車行檻檻(音砍)】大車是上古載重的牛車。檻檻,車走的時候發出的聲音。《詩·王風·大車》:“大車檻檻”。

【駟馬驟駸駸(音侵)】也出典於《詩經》。《詩·小雅·四牡》:“駕彼四駱,載驟駸駸。”駟馬,上古一車四馬,叫駟馬。驟,奔馳。駸駸,馬跑得很快的樣子。

【紫電青虹騰劍氣】紫電青虹,形容寶劍的光華。(唐)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高山流水識琴心】這是關於鍾子期、俞伯牙的故事。參見卷二 十一尤第二章“鍾子”注。據說一次伯牙彈琴,鍾子期評論說,此曲“志在高山”;又彈,又評論說,此曲“志在流水”。琴心,琴曲的內容、主題。

【屈子懷君,極浦吟風悲澤畔】見卷二 四豪 第三章“遭讒”二句注。極浦,猶言遠浦,遠方的水濱。

【王郎憶友,扁舟臥雪訪山陰】《世說新語·任誕》載,晉王子猷(獻之)雪夜訪山陰戴逵,半途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見卷二 四豪 第三章“回艚”注。

《笠翁對韻》詳解版 卷二 十三覃

宮對闕,座對龕。水北對天南。蜃樓對蟻郡,偉論對高談。遴杞梓,樹楩楠。得一對函三。八寶珊瑚枕,雙珠玳瑁簪。蕭王待士心惟赤,盧相欺君面獨藍。賈島詩狂,手擬敲門行處想;張顛草聖,頭能濡墨寫時酣。

  聞對見,解對諳。三橘對雙柑。黃童對白叟,靜女對奇男。秋七七,徑三三。海色對山嵐。鸞聲何噦噦,虎視正眈眈。儀封疆吏知尼父,函谷關人識老聃。江相歸池,止水自盟真是止;吳公作宰,貪泉雖飲亦何貪。

【註釋】

【覃】⑴(tán談):①深思,②姓。⑵(qín勤):姓。

【闕】皇帝居處,借指朝廷。

【龕(kān音刊)】供奉神、佛像或祖先牌位的石室或櫥櫃。

【蜃(shèn音慎)樓】東坡仕登州,作文禱海,而海市見。海洋上由空氣折射而成的幻影,古人以為是蜃(一種大蛤蜊gé lì)氣所化,稱蜃樓。

【蟻郡】(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寫淳于棼(fén音墳)酒醉後夢遊大槐安國,被招為附馬,守南柯郡。醒後,方發現槐安國乃是其宅南一棵大槐樹下的蟻巢,而所謂的南柯郡,就是槐樹向南的一個樹枝。

【偉論】高明超卓的言論。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山谷上》:“惟魯直、文潛二詩,傑句偉論,殆為絕唱,後來難復措詞矣。”明方孝孺《御賜訓辭記》:“宏猷偉論,裨乎宗社。”

【高談】⑴侃侃而談,大發議論。三國魏劉劭《人物誌·接識》:“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為不遜。”北周庾信《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高譚變白馬,雄辯塞飛狐。”明許承欽《將相談兵歌題蔡懷真畫冊》詩:“蟹羹魚炙行日夕,高談話昔情逾敦。”

⑵不切實際的議論。晉葛洪《抱朴子·官理》:“昔衛靈聽聖言而數驚,秦孝聞高談而睡寐。”

⑶高明的談吐;高尚的言談。南朝梁蕭統《講解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高談屬時勝,寡聞終自恧。” 恧(nǜ),慚愧。宋 秦觀《送喬希聖》詩:“杖藜對客騁高談,自覺胸襟輩堯禹。”清 吳偉業《哭志衍》詩:“高談群兒驚,健筆小儒怍。”

【遴杞梓】選拔人才。遴(lín林),謹慎選擇,選拔。杞(qǐ起)、梓(zǐ子),兩種木質優良的樹,古人以喻優秀人才。《國語》:“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

【樹楩楠】樹,種植。楩(pián駢),木名,即黃楩樹。楠,樹名,楩、楠是兩種木質優良的樹,生在南方。樹楩楠,比喻培養人才。

【得一】“一”是個哲學概念。《老子》中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的話。

【函三】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意思是:《周易》的“易”字含三方面意義:簡易、變易和不變。

【雙珠玳瑁簪】用玳瑁做的有兩個珠子的簪子。玳瑁(dài mào音代冒),一種海龜,其甲可製作工藝品。簪,古代婦女用來綰頭髮的一種飾品。漢樂府《漢鐃歌十八曲之十二·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蕭王待士心惟赤】漢光武帝初起時,曾被更始帝劉玄封為蕭王。他在鎮壓銅馬、高湖等起義軍時,收降許多人,並將首領封為列侯,以收買人心。所以當時有人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盧相欺君面獨藍】(唐)盧杞長得特別醜陋,史稱“鬼貌藍色”,代宗時為相,迫害忠良,盤剝百姓,幹了許多壞事。人曰“藍面鬼”。

【賈島詩狂,手擬敲門行處想】唐詩人賈島,一次在驢背上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詩,開始想用“推”字,後改“敲”,仍覺未妥,不覺衝撞京兆尹韓愈。韓愈問明原因,想了一會,認為“敲”字好。這就是“推敲”一語的由來。

【張顛草聖,頭能濡墨寫時酣】張旭也。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迴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杜甫《飲中八仙歌》:“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顛,瘋子。濡(rú如),沾染。

【解(xiè音瀉)對諳(ān音安)】解,明白。諳:瞭解,熟悉。

【雙柑】二蜜柑和一斗酒,為遊春時所攜帶的酒食。後泛指遊春。(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引《高隱外書》:“晉戴顒(音yóng),春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顒(yóng)⑴ 大頭。⑵ 大。⑶ 〔~~〕①肅敬的樣子;②景仰的樣子;③波濤洶湧的樣子。⑶仰望:~望。

【靜女】儀態端方的少女。《詩經·邶(bèi)風·靜女》有“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秋七七】殷七七,唐代道士,名天祥,又名道筌。嘗自稱七七,不知何所人。遊行天下,不測其年壽。面光白,若四十許人。每日醉歌道上。周寶鎮浙西,師敬之。嘗試其術,鶴林寺杜鵑花為天下第一,周寶謂殷七七曰:“聞君能頃刻開花,今方重九,花能開乎?”七七曰:“諾。”即於掌中作幻術使花開。夜聞一女子曰:“妾為上帝司此花,不久即歸閬苑。”此七七即代指杜鵑花。

【徑三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兩句。此“徑三三”即代指菊花。“三徑”見 十四鹽“三徑隱陶潛”註釋。原注:陶淵明種菊:“冶冶溶溶三徑色,風風雨雨九秋時。” 未明該句出處。

【山嵐(lán蘭)】山中的霧氣。

【鸞聲何噦噦(音匯)】《詩·小雅·庭燎》有“君子至止,鸞聲噦噦”二句。鸞,車鈴。噦,①(yuě),嘔吐;②(huì匯),[象]樂聲,[形]深暗。

【虎視正眈眈(音丹)】這是《周易·頤卦》中的一句。眈眈(dān丹):注視的樣子。

【儀封疆吏知尼父】在衛國儀地當官的人能夠理解孔子。儀是春秋時衛國的地名。尼父即孔子。《論語》記載,孔子到衛國去,儀邑主管邊境的“封人”要求見孔子,見過之後對孔子的學生說:你們不要為流亡而苦惱,上天將讓孔子制禮作樂的。《左傳·哀公十六年》載,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yìn,願意)遺(yí ,留下)一老,俾(bǐ,使)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函谷關人識老聃】守函谷關的尹喜能認出聖人老子。春秋末年,函谷關的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至,果遇老子騎青牛過關,後老子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杜甫《秋興八首》詩其五中“東來紫氣滿函關”即用此典。聃(dān音丹):老子名李聃。

【江相歸池,止水自盟真是止】江萬里,名臨,字子遠,號古心,朱熹的再傳弟子,文天祥為其再傳弟子。《宋史•江萬里傳》載,江萬里南宋末年曾為左丞相,後退居饒州芝山,聞襄樊失守,鑿池芝山後圃,名其亭曰“止水”,人莫諭其意,後聞元軍至城破,執門人陳偉器手,曰:“大勢不可支,餘雖不在位,當與國共存亡。”偕子江鎬及左右相繼從容投水死。江萬里先後創辦了白鷺洲書院、道源書院、宗濂精舍等三所書院,一生獎掖人才,培養出了一批以文天祥為代表的傑出人士,另外劉南圃、劉辰翁、歐陽守道、鄧光薦等都是他的學生。

【吳公作宰,貪泉雖飲亦何貪】《晉書·吳隱之傳》載,(晉)吳隱之清廉,他到廣州為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泉水曰貪泉,人們說,誰飲此水都會起貪心。吳隱之故意飲了貪泉水,並作《貪泉歌》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到郡後更加廉潔自守,終身矢志不貪。後世用此語表示行為正大,節操高尚。歃(shà音廈),用嘴吸取。

《笠翁對韻》詳解版 卷二 十四鹽

  寬對猛,冷對炎。清直對尊嚴。雲頭對雨腳,鶴髮對龍髯。風臺諫,肅堂廉。保泰對鳴謙。五湖歸范蠡,三徑隱陶潛。一劍成功堪佩印,百錢滿卦便垂簾。濁酒停杯,容我半酣愁際飲;好花傍座,看他微笑悟時拈。

連對斷,減對添。淡泊對安恬,回頭對極目,水底對山尖。腰嫋嫋,手纖纖。鳳卜對鸞佔。開田多種粟,煮海盡成鹽。居同九世張公藝,恩給千人范仲淹。簫弄鳳來,秦女有緣能跨羽;鼎成龍去,軒臣無計得攀髯。

  人對己,愛對嫌。舉止對觀瞻。四知對三語,義正對辭嚴。勤雪案,課風簷。漏箭對書箋。文繁歸獺祭,體豔別香奩。昨夜題梅更一字,早春來燕卷重簾。詩以史名,愁裡悲歌懷杜甫;筆經人索,夢中顯晦老江淹。

【註釋】

【寬對猛】《左傳》載鄭國大夫子產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我死,子必為政。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寬,指仁厚;猛,指嚴厲。

【清直】清廉正直。《晉書·應詹傳》:“清直之風既澆,糟粃之俗猶在。”唐白居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自鹿邑至鞏縣,皆以清直靜理聞於一時。”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一·用違其才》:“沈思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內地,將見一路風清。”

【雲頭對雨腳】雲頭:雲彩上面。雨腳:隨雲飄行、長垂及地的雨絲。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鶴髮對龍髯(rán音然)】鶴髮:是說人發白如鶴羽,指老人。龍髯:龍的鬍鬚。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而昇天,小臣扯龍髯而上,結果扯斷了龍鬚。

【風臺諫,肅堂廉】 風即諷,諷諫;臺,臺省;諫,諫臣。古諫官所居官署稱風臺。肅堂廉:肅堂即官署;廉,階陛之側隅(yú音魚)也。此指廉正。《治安策》曰:“人主如堂,人臣如陛,眾庶如地。”

【保泰對鳴謙】泰和謙是《周易》的兩個卦名。保泰,意為保持安康。鳴謙是謙卦的一句爻辭,意思是以謙虛的品德為人所知。

【五湖歸范蠡】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以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載西施歸隱五湖。史記又云其浮海適齊,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鉅富,自號陶朱公。

【三徑隱陶潛】晉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晉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唐蔣防《題杜賓客新豐裡幽居》詩:“退跡依三徑,辭榮繼二疏。”宋蘇軾《次韻周邠(bīn)》:“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邊掛著一副對聯是:一簾秋影淡於月,三徑花香清欲寒。”

【一劍成功堪佩印】戰國時蘇秦曾佩一劍說六國,後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

【百錢滿卦便垂簾】(漢)嚴君平隱居成都,以賣卜自給,每日得百錢,即閉戶垂簾而授《老子》。

【濁酒停杯,容我半酣愁際飲】杜甫《登高》詩:“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好花傍座,看他微笑悟時拈】本指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持鮮花示眾,然眾人皆面無表情、不解禪意,只有維摩訶迦葉面露笑容,世尊遂將心法傳於迦葉。見《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後世以拈花微笑比喻以心傳心、參悟禪理的樣子。亦可喻為會心或默契之意。《鏡花緣》 第一百回:“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緣也。” 拈(niān音蔫),用手指輕輕拿著。

【淡泊對安恬】淡泊:對於名利淡漠,不看重。曹植《蟬賦》:“實淡泊而寡慾兮。”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安恬:⑴安然恬靜。宋陶谷《清異錄·酒漿》:“﹝法常﹞嘗謂同志雲:‘酒天虛無,酒地綿邈,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其樂可得而量也。’”明張居正《答楚按院雷信庵》:“楚民鹹獲安恬之利,公之造福於楚人,所宜世世而俎豆之者也。”⑵淡泊,不追求名利。《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元年》:“相王寬厚謹恭,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宋梅堯臣《依韻和邵不疑寄杜挺之以病雨止冷淘會》:“嗟嗟勿復問,安恬固無媿。” 媿,古同“愧”。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九:“先文康公嘗有詩云:‘平生趣操號安恬,退亦怡然進不貪。’”⑶滿不在乎,坦然。宋葉適《晉元帝廟記》:“方王敦篡勢已成,舉朝不悟,尚安恬自若。”

【腰嫋嫋】形容女子腰肢柔軟。

【手纖纖】形容手指細而長。《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鳳卜對鸞佔】鳳卜、鸞佔意同,見微韻"採鳳飛"注。

【煮海為鹽】煮海水為鹽,相傳此法始於黃帝之臣夙沙氏。見漢·宋衷《世本·卷一·宿沙作煮鹽》。《漢書·卷四十九·爰盎晁錯傳》:“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桀,白頭舉事。”

【居同九世張公藝】唐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祭泰山,幸其第,問何以能此,公書百“忍”字以進之。

【恩給千人范仲淹】范仲淹,人名。(公元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吳縣人,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卒諡文正。范仲淹居官後,於姑蘇城郊買良田千畝,建立“義莊”,以收養貧困的親族。

【簫弄鳳來,秦女有緣能跨羽】見東韻“鳳翔”二句注。

【鼎成龍去,軒臣無計得攀髯】見前章“龍髯”注。軒臣:軒轅黃帝的大臣。攀髯:傳說軒轅皇帝鑄鼎成,龍降,騎之上升。其臣攀龍髯欲隨之昇天,未得。

【舉止】指姿態和風度。《後漢書·馮異傳》:“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察其舉止。”

【觀瞻】具體的景象和景象給人的印象;外觀和對外觀發生的反應。例:以壯觀瞻;有礙觀瞻。《宋史·樂志》:“雲車風馬,從衛觀瞻。”

【四知】見侵韻“楊震”注。

【三語】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晉太尉王戎問阮瞻儒家與道家的異同,阮瞻曰:“將無同。”意思是“大約差不多”。王戎聽了很滿意,就聘其為椽(官署屬員,幕僚),時人稱阮瞻為“三語椽”。後多用為幕府官員的讚美詞。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官曹三語掾,國器萬尋楨。”宋·蘇軾《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江東三語掾。”

【勤雪案,課風簷】雪案、風簷,形容讀書條件很艱苦,勤和課指學習。

【文繁歸獺(音塔)祭】獺喜吃魚,常將所捕的魚井然有序地陳列岸邊,如同陳列祭祀的供品,遂稱為獺祭魚。《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後形容羅列典故、堆砌成文。(宋)吳炯《五總志》:“唐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積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體豔別香奩(音連)】體豔指愛情或色情詩。唐詩人韓偓(wò音臥)喜歡寫這類詩,詩集名《香奩集》,時人號為“香奩體”。香奩(lián音連),婦女梳妝用的匣子。

【昨夜題梅更一字】唐僧齊已作《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改為“一枝開”。時人稱鄭谷為“一字師”。PS:“題梅”,亦有作“題詩”,何人可為一字師?

【詩以史名,愁裡悲歌懷杜甫】見豪韻“第二章“詩史”注。史名:杜甫感痛時事,發之為詩,人稱為"詩史”。

【筆經人索,夢中顯晦老江淹】見支韻第一章“五色筆”注。江淹,人名。(公元444~505)字文通,南朝梁河南考城人。出身孤寒,性沉靜好學,仰慕司馬相如與梁鴻的為人。曾任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擅長詩文,風格幽深奇麗,與鮑照較為相近。《南史·江淹傳》載,江淹嘗宿於冶亭,夢一老丈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一五色筆以授之。此後文思枯竭,人謂江郎才盡。

《笠翁對韻》詳解版 卷二 十五鹹

  栽對植,薙對芟。二伯對三監。朝臣對國老,職事對官銜。鹿麌麌,兔毚毚。啟牘對開緘。綠楊鶯睍睆,紅杏燕呢喃。半籬白酒娛陶令,一枕黃粱度呂岩。九夏炎飆,長日風亭留客騎;三冬寒冽,漫天雪浪駐征帆。

  梧對杞,柏對杉。夏濩對韶鹹。澗瀍對溱洧,鞏洛對崤函。藏書洞,避詔巖。脫俗對超凡。賢人羞獻媚,正士嫉工讒。霸越謀臣推少伯,佐唐藩將重渾瑊。鄴下狂生,羯鼓三撾羞錦襖;江州司馬,琵琶一曲溼青衫。

袍對笏,履對衫。匹馬對孤帆。琢磨對雕鏤,刻劃對鐫鑱。星北拱,日西銜。卮漏對鼎鑱。江邊生桂若,海外樹都鹹。但得恢恢存利刃,何須咄咄達空函。綵鳳知音,樂典後夔須九奏;金人守口,聖如尼父亦三緘。

【註釋】

【薙(tì音剃)對芟(shān音山)】薙、芟都是斬除野草的意思。

【二伯對三監】二伯,西周時主掌國事的兩個大臣,所謂“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三監,武王滅殷後,封紂子武庚於商都,派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監督,稱三監。

【國老】⑴指告老退職的卿、大夫、士。《周禮·夏官·羅氏》:“中春,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孫詒讓正義:“國老之內,以老、更為尤尊。”《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國老皆賀子文。”孔穎達疏:“《王制》雲:‘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然則國老者,國之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也。”漢賈誼《治安策》:“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⑵掌教化的官。《孔子家語·弟子行》:“宜為國老。”王肅注:“國老,助宣德教。”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鹹曰宜之。”

⑶指國之重臣。(宋)李清照《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之二:“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晉書》:“﹝楚王﹞暐矯詔擅害國老。”

【鹿麌麌(yǔ音雨)】麌,鹿成群結隊的樣子。《詩經·小雅·吉日》中有“獸之所同,麀(yōu音憂)鹿麌麌”的句子。

【兔毚毚(chán音纏)】毚,兔跳動的樣子。《詩經·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獲之。”注:毚兔,狡兔也,喻讒人。

【啟牘對開緘】啟牘和開緘都是拆開信件的意思。牘,古代用以書寫文字的木片或書信。緘,書信。

【睍睆(xiàn huǎn音現緩)】即鶯啼的聲音。《詩·邶(bèi音備)風·凱風》:“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睆:①明亮;②美好。(明)周清源《吹鳳簫女誘東牆》:“黃鶯睍睆,紫燕呢喃,柳枝頭,湖草岸,奏數部管絃。

【呢喃(nínán音泥南)】燕子的叫聲。(宋)劉季孫詩:“呢喃燕子語梁間。”(清)王國維《蝶戀花·窗外綠陰添幾許》詞:“坐看畫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

【半籬白酒娛陶令】陶令,即陶淵明。因為他曾為彭澤令,故稱。白酒,白衣送酒的縮寫。晉陶淵明嘗九月九日無酒,無聊中便於東籬菊叢摘菊盈把,未幾,望白衣人(官府差役)至,乃江州刺史王弘(一作宏)使人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另,籬指東籬,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枕黃粱度呂岩】見卷二 七陽第三章“客枕”注。原故事中的呂翁和盧生,後人附會成八仙中的鐘離權度化呂洞賓(呂岩),所以這裡說“度呂岩”。

【九夏】夏季,夏天。(晉)陶潛《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唐太宗《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清)李漁《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

【炎飆(biāo音標)】熱風。飆:狂風。

【長日】指整天、終日。(明)陳鐸(字大聲)《粉蝶兒·富文堂宴賞》套曲:“閒將綠綺彈,靜把《黃庭》注;蘭湯新浴,長日一塵無。”(明)袁宏道《致蘭澤雲澤叔》:“身非木石,安能長日折腰俯首,去所好而從所惡。”

【風亭】亭子。(唐)朱慶餘《秋宵宴別盧侍御》詩:“風亭弦管絕,玉漏一聲新。”(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之一:“風亭把盞酬孤豔,雪徑回輿認暗香。”(清)黃景仁《感舊雜詩》:“風亭月榭記綢繆,夢裡聽歌醉裡愁。”

【夏濩(hù音戶)對韶鹹】見卷二 二蕭第二章“殷濩”句注。韶、濩,古代樂曲名。南朝(梁) 王簡棲《頭陀奪碑文》雲:“步中雅頌,驟合韶濩。”注引鄭玄:“韶,舜樂也;濩,湯樂也。”也以指廟堂之樂或泛指古樂。

【澗瀍(chán音纏)對溱(zhēn音真)洧(wěi音委)】澗、瀍、溱、洧,古代四條河流。《尚書·禹貢》有“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溱,⑴溱頭河,水名,在河南省;⑵(qín秦)溱潼,地名,在江蘇省泰縣。洧,洧川,地名,在河南省尉氏縣。《詩經·鄭風》有《溱洧》篇,共二章。根據詩序:溱洧,刺亂也。或亦指賦情侶遊樂之詩。首章二句為:“溱與洧,方渙渙兮。”

【鞏洛對崤(xiáo音淆)函】鞏,古地名,洛水流經其旁。鞏洛,《史記·蘇秦傳》:“說韓宜惠王,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販之塞。”崤:崤山,山名,又叫“崤陵”,其西有函谷關,故稱崤函。崤函,漢張衡(字平子)《西京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此處指崤山、函谷,均為險要之地。鞏、洛、崤、函均在今河南省。

【藏書洞】指傳說中的二酉山,四川酉陽縣翠屏山麓的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讀書於此。稱為“二酉藏書洞”。

【避詔巖】指漢初“四皓”所隱的商山,“四皓”(詳見卷一八齊 第一章“甪里”注),高帝召之不至,故稱其隱居的巖洞為“避詔巖”。

【霸越謀臣推少伯】少伯,越國大夫范蠡的字。見卷一七韻 第一章“歸湖”注。

【佐唐藩將重渾瑊(jiān音兼)】渾瑊,唐王朝著名少數民族的將領,曾從李光弼、郭子儀平“安史之亂”,以功為太常卿。德宗出逃奉天,渾瑊率家人子弟從,與朱泚(cǐ音此)拒戰,全城倚重,德宗得以保全。瑊,似玉的美石。《山海經·中山經》:“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

【鄴下狂生,羯鼓三撾羞錦襖】狂生指禰衡。傳說曹操欲辱禰衡,命他為鼓吏,擊鼓為客人助酒興。他不僅毫無懼色,反而脫掉衣服,敲起慷慨昂揚的《漁陽三撾》,以回敬曹操。《漁陽三撾》,傳說中古代的鼓曲名。錦襖,指曹操。撾:①(zhuā抓):打,這裡指敲鼓。②(wō窩):老撾。羯鼓,樂器名。源自西域,狀似小鼓,兩面蒙皮,均可擊打。或稱為兩杖鼓。

【江州司馬,琵琶一曲溼青衫】唐詩人白居易曾謫為江州司馬,一次到潯陽江邊送客,遇到一位流落為商人婦的琵琶女,為他彈奏了一曲,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為之流下了淚水。故作長詩《琵琶行》。其中最後兩句是:“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後遂以江州司馬為白居易的代稱。(元)無名氏《貨旦郎》第一折:“你比著東晉謝安才藝淺,比著江州司馬淚痕多。”

【笏】古代大臣朝見君主時所執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上面可以記事。《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

【鐫鑱(juān chán音娟嬋)】都是刻削的意思。

【星北拱】星指北極星,拱是拱托、環繞的意思。古人認為群星都圍繞北極星而分佈。《論語》記孔子的話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拱之。”

【卮(zhī音支)漏】卮,古代一種盛酒器。古語有“川源而不能實漏卮”的話,意為漏洞雖小,如不堵塞則後患無窮。

【鼎饞】孔子的祖先正考父為宋大夫,其家有鼎名饞鼎。上面的銘文是:“一命而僂(lǔ音呂),再命而傴(yǔ音與),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餘侮。饘(zhān音粘,厚粥)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饞同嗛(xián),吃。

【桂若】桂樹。若,杜若,香草名。

【都鹹】傳說中生於海外的神木。

【但得恢恢存利刃】《莊子·養生主》中的一則寓言,說宋國有個庖丁,善於解牛,他的刀用了十九年,解過數千頭牛,還好象新磨的一樣。因為牛的關節之間是有縫隙的,而刀刃卻很薄,讓薄薄的刀刃通過有縫隙的關節,自然“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恢恢,寬綽的樣子。

【何須咄咄(duō duō音多多)達空函】咄咄:表示驚訝的語氣。(晉)殷浩得到桓溫將推薦他作尚書令的消息,非常高興,準備回信,又怕言語不周,把信取出放進幾十次,結果卻寄出了空信封。後桓溫將其免職,他整日用手在空中亂劃,連呼“咄咄怪事。”

【綵鳳知音,樂典後夔(kuí音魁)須九奏】後夔,即夔,傳說是舜的樂官,他奏起樂來,百獸起舞,鳳凰也飛來。九奏,奏樂九曲。《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金人守口,聖如尼父亦三緘】尼父即孔子。相傳孔子入周太廟,見有鑄金人,三緘其口,背後有銘文:“古之慎言人也。”三緘,封閉多層。兩句的意思是,聖達如孔子,也要學習金人那樣守口如瓶,講話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