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他少小成名,而沒有入仕當官,一身才華,卻投身塵世、暢遊山水,從詞曲、音律到服飾、器玩,從園林、居室到飲食、養生……無所不通。

他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奇才、中國戲劇理論始祖——李漁。

放在今天看,李漁是一個集寫作、編劇、導演於一身的自由作家,他創辦清代知名出版社“芥子園”,他倡編的《芥子園畫譜》被齊白石、潘天壽視為經典範本,所著的《閒情偶寄》也是生活美學的經典。

生不逢時,李漁卻執著於過精緻生活,他寫書、做出版、排戲、造園、設計傢俱、烹飪美食,把自己的深情傾注於大千世界的每個細節。

1

外界紛亂 不如歸隱

李漁是明末清初人,祖上是江蘇的如皋,但他的籍貫要算浙江金華。

快出生時,母親懷胎了11個月都沒生產。有個白髮長者認為這可能是星宿下凡,要到祠堂才順利出生。

1611年,李漁出生,父母為其取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

在明朝覆亡之前,李漁曾三次進入考場。

24 歲,他去往金華參加童試,一舉成名。

29 歲,他來到杭州參加鄉試,名落孫山。

31 歲,風雨飄搖的明朝舉行最後一次鄉試,他再赴杭州應試,由於局勢動盪,只得中途返回金華。

不久,清朝的鐵騎橫掃江南,明代終結。

仕途不順,心灰意冷的李漁返回蘭溪後,一度過著歸隱山林,寄情山水的田園生活。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有一天,李仙侶看到水中自由自在的魚兒,忽然想明白了,人的一生做好自己,快樂豐足不就夠了嗎?於是改名李漁。

為何一定要到繁華的市井,一定要去杭州這種大都市當差呢?還有什麼比在家裡更自由的啊。

31歲的李漁歸隱山林,“家庭是第一樂地”的說法,起源於李漁。

2

居家辦公 絕不放鬆

1651年,李漁因為在村子裡興修水利而輸了官司,心情低落。

仕途無望,田園生活也充滿了苟且,不甘心就這樣過完一生的李漁賣掉了自己的園子,舉家遷往杭州。

這一年的李漁40歲。

李漁通過觀察發現,在杭州城裡,各階層的人對戲劇和小說很有興趣。

於是開始在家創作,編劇本,寫小說。

他深知,在家辦公無人監督,最大的問題是很容易自我頹廢,因此辦公必須認真精緻,每個方面都不能含糊。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工作時,李漁闆闆正正,絕不穿睡衣,辦公環境力求乾淨整齊,辦公裝置和用品也必須儘量改善。

在椅子上讀書的時候要隨手做筆記,於是他改造了專用的讀書椅,上放筆墨,下面是抽屜,抽屜裡放入木炭,還能加入香薰,優化辦公環境。

為了夏天太熱時能專心讀書,李漁改造了杌子。

先把杌子上挖一個平面的洞,再刷好漆讓它不漏,然後放入涼水,上蓋瓦片,坐上去涼颼颼。瓦片熱了就換,叫做“涼杌”。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為了辦好公,在還陸續發明了組合抽屜、組合書櫃、專業的書桌用茶壺、閱讀用燈芯剪等,日本人把這些學去,成為後來的收納學。

李漁一直認為,“休咎不在物在人”,居家的最大敵人就是自己。

而細節,是最考驗人的,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不斷改善,就是對人性弱點和惰性的最大糾偏,不然一路放縱,無事能成。

3

精緻生活指南

李漁認為,“造物生人一場,為時不滿百歲”。生命過得粗糙,是最大的浪費。

居家生活最關鍵的吃,他有24字真經: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很像現在的“輕食主義”。

李漁尤為喜愛大閘蟹,號稱“蟹仙”。每到吃蟹的季節,筐載而歸。幾乎把家裡七七四九個大缸全都裝滿了蟹,每天都要抓出來吃。他說:“獨於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李漁雖好美食,但不主張大吃大喝,他推崇的是“止崇儉嗇,不導奢靡”的飲食觀。

李漁認為肉不如菜,而菜中最好的是筍。做筍“素宜白水,葷用肥豬”。

筍如果是吃鮮味的,白水煮熟,加點醬油即可,萬不能放佐料。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很多人愛吃肉,做筍就不能用雞鴨魚肉,得用豬肉,還得是肥豬肉。

肥豬肉要和筍放一起用山泉水合煮,不要肥肉的膩,只留甘,快煮熟時,肥肉都要去掉,湯也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湯,等到甘味被筍吸入,而後感覺不到這種甘,只覺得鮮到了極點,喝完齒頰留香。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即使簡單吃個面,李漁也有觀點,他認為:“南人食切面,其油鹽醬醋等作料,皆下於麵湯之中,湯有味而面無味”。

南方的面,只重視澆頭和麵湯是不對的,要“調和諸物,盡歸於面”,面得味道豐富,湯要清亮。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李漁的經典著作《閒情偶寄》,對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之美,做了事無鉅細的描述,林語堂稱之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李漁嗜花如命,曾將四季中的水仙、蓮花、秋海棠、冬臘梅比作自己的四條命:“予有四命,各司一時: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秋海棠為命,冬以蠟梅為命。”

有年春天,李漁沒有富餘錢財過年,等到水仙花開的時候,家人說他要自己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沒什麼的。

李漁卻說:難道你們是要奪去我性命麼?我寧可少掉一年的壽命,也不想一個季節沒有花的陪伴。況且我從他鄉冒著大雪回到南京,就是為了看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豈不是不如不回來南京,就呆在他鄉過年算了?

家人勸不過他,就給了他玉飾去點換水仙花了。

李漁不僅愛花,也精細地研究各種花卉竹木的種植美學。在《閒情偶寄》中他這樣論柳:

柳貴乎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嫋娜之姿,徒長無無益也。此樹應為納蟬之所,諸鳥亦集,長夏不寂寞,得時間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最。總之,種樹非止娛目,兼為悅耳。

李漁還潛心研究女孩子的化妝,提出“三分人才、七分妝飾”。琢磨了女孩子如何修煉“態”。“態”,就是氣質。

4

從暢銷書作家到出版家

李漁居家創作,主要寫劇本和小說。他對自己的作品有嚴格要求:

首先是勤奮,往往十幾天便成一劇,有時甚至邊寫邊交付戲班排演。

更關鍵的是質量,他認為文藝的寫作語言要淺、對白要乾淨,得雅俗共賞。

儘管居家寫作,他卻能放眼天下,體察民情,寫到百姓的心裡。

他的小說寫得通俗易懂,多寫男女愛情,貼近生活,符合大眾審美,一經面世,不是暢銷,而是脫銷。《鳳求凰》《風箏誤》《無聲戲》《十二樓》等深受人們的喜愛。

李漁的小說和戲劇很快火遍全國,許多出版商排隊在李漁家門口等著新作,最後乃至盜版猖獗。

他不得不告別西子湖,搬家到六朝古都南京。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他先是購得一處小院,名曰芥子園,取“芥子雖小,能納須彌”之意。

為防止別人私自翻刻自己的著作,後來又成立了“芥子園書鋪”,他大部分著作都在這裡印刷發行,其中就包括流傳至今的《閒情偶寄》。

他看到了出版行業的巨大商機,不僅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還出版其他作者的暢銷書。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

由於李漁經營有方,又注重聲譽,“芥子園書鋪”變成了清朝兩百年間最具影響力書局之一。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他將《風箏誤》等十部小說改編成的合集《笠翁十種曲》,成了清朝戲劇界的聖經一般的必讀科目。

此外,李漁特別重視戲曲的舞臺效果,說學做唱、唱唸作打,每一個細節都不含糊,他是中國第一代導演。

我們今天聽到的崑曲、評彈、乃至後來的越劇京劇黃梅戲,都有著濃重的李漁烙印。

5

生活美學家

李漁成為暢銷作家後,在南京待了二十年,著書、賣書之外,還組織了一個家庭戲班。

後來,李漁的學生、愛妾、也是他的戲班搭檔喬姬、王姬先後去世,真性情的李漁悲痛萬分,重回杭州。

康熙十九年的正月,李漁在杭州去世,安葬在杭州的西湖附近,當時的錢塘縣令梁允植為他題了“湖上笠翁之墓”的墓碑。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這就是李漁,中國第一個職業作家、職業編劇家,居家辦公三十年,人們把李漁稱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東方莎士比亞”。

他為後人留下了無窮的精神財富,齊白石、潘天壽看李漁的畫譜起家,周作人看了李漁的《閒情偶寄》之後,覺得“做正人君子太沒意思了”。

李漁: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他把生活過得活色生香,鮮衣怒馬一輩子,執著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份執著,源自於他對生活的真摯熱愛,對美的孜孜以求。

李漁是成功的生活美學家,他懂情趣,懂生活。

最後,用李漁刻在一座名為“且停亭”涼亭的對聯來結尾: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