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成都发生过两件“一发千钧”的“头等大事”,您听说过吗?

这年头,不认识几个Tony,都不好在时尚圈跟人打招呼。赤橙黄绿青蓝紫,没有潮人们不敢“上头”的颜色。

这就让人回想起两份档案,跟头发有关系,跟历史有关系,甚至跟民族气节与国家存亡都有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就借着这两份档案,“摆一摆”上个世纪,发生在成都的两件“头等大事”,要说它是“一发千钧”,可真没夸张。

四川官方关于“限期剪去长辫”的告示(成都市档案馆藏)

“剪辫运动”背景自不用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结束,“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的诏令,被当时的《大公报》提升到树立"新中国特别精神"的民族高度。

相比之下,四川政府的这篇“官宣”,就显得接地气,有人情味儿。告示开篇即称:汉人蓄辫,是迫于满清刑威的“含污忍垢”之辱,当“亟为雪耻”。然后举例说明,留洋学生和东南开放之地“无不断发”,翻译过来就是说:时代进步了,再不剪发你就out啦。

末了面色一正: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事儿由不得你,从了吧。最后给出期限“明年正月十五”,到时候“四城稽查”,违者“处以罚金”“先用婉劝后施强迫”。

简直文案高手是不是?不得不服。

手持步枪的军方稽查队在城门口为市民剪辫子。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份档案跟男人的辫子有关,第二份档案,则跟妇女同胞的卷发有关。时移世易,转眼来到 20世纪20年代,西风东渐之下,民国美女们烫起了大波浪,成都的“大光明”更是应接不暇。

烫发美女。图片来自于网络

1938年9月,抗战爆发,四川成为大后方。在战势紧张,物资匮乏的特殊背景之下,烫发成了奢侈之举,“禁止烫发”则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

“以烫发的精神和时间来做救国工作”“如果能少烫一次头发,就可以把钱省下来捐给前方”“天然美才是真正的美”。千钧重担,系于一发,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无论是浴血捐躯,还是出钱出力,都是那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1938年发布的《为禁止烫发劝妇女同胞书》(成都市档案馆藏)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档案,可以穿越时空,了解那些“一发千钧”的历史片段,见证成都过往中的“头等大事”,感受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