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君悲慘的遭遇,女人,在封建社會難道就是玩具或者工具嗎?

女人,在封建社會那些歷史大人物的眼中似乎不是玩具就是工具。所以,好女人宰了壞男人絕非罪過。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漢武帝劉徹與張騫,是怎樣害慘了一個小女子烏孫公主劉細君的吧!大約自兩千多年前的秦漢以降,直到宋朝,中國的北方與西北的少數民族地區,就沒有被中原漢政權真正地統一過。秦朝靠自己的強大把他們都趕到了長城以北;但至今人們引為民族驕傲文明鼎盛的大漢、大唐這兩個大統王朝,卻是一面以“唐烏龜”、“漢王八”(兩朝皇后宮妃多與外人通姦、亂倫,宮禍連綿,而帝王多淫亂)著稱;面又以自家兒女骨肉為交易,以求媾和的王朝。正是這兩個王朝,在中國歷史政治生活的辭典上開創了“和親”一詞。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自稱“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高唱“大風起的漢高祖劉邦與漢武帝劉徹、張騫這樣三位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西漢開國第七年冬,漢高祖在西北平城與匈奴大戰,被圍困七日而不得出,後來用了陳平的“美人計”,方得逃回。什麼“美人計”呢?陳平命人畫了一幅美人圖,送到了匈奴單于的王后那裡說“漢朝有這樣的美女,皇帝如今被困,想把這個美女送給單于講和。”這位王后怕失寵,便連忙勸單于圍開一面,放漢高祖逃走了。一直到了漢武帝時代,才把匈奴打敗,報了前朝之仇,解除了匈奴對漢都長安的威脅。但他仍無法消滅匈奴。到了漢武年間也如此,正是那位以出使西域聞名於世大受頌揚的張騫獻計說:“只有結好西北唯一可以與匈奴抗衡的,擁有60多萬人口18萬精兵的烏孫國,來共同夾擊匈奴,才會成功。”

而這位以武功蓋世的漢武帝大為欣賞此計,卻不知如何去“結好。”於是,張騫又獻計以一名公主嫁給昆莫王來和親,烏孫國必然會與漢朝聯盟。此計雖然令滿朝文武無語,竟然為漢武帝接受了。於是,從漢高祖開了“美女”圖和親的先河之後,漢王朝連續使用和親政策雖已中斷了70餘年,卻重新得到了光大。而“和親”政策直到唐憲宗年間才得以杜絕。到了五代兩宋以降直到元末又續狗尾。有人統計從漢到元,共有百餘位真假公主成為了和親異族的犧牲品。在統治者的眼中,這似乎是消弭戰亂最為省心的捷徑、便當,但犧牲的卻是根本無力自主女性的人生幸福。

許多文人們都稱讚她們為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其實不過是胡說八道而已。胡、漢通婚本無可非議,但作為一種政治交易,則無異於把女人視為了財物畜牲,這些才是媾和的交易品。不管歷史與後來的文人們怎樣粉飾、調色,總歸是不會有人願意從自己世代住慣了的地方,遠離自己的故土、家園、父母,跑到連流放罪犯都到不了的極北苦寒之地,極西的窮山僻壤中,去語言都不通,服裝、飲食、風俗都不同的地方,鑽到帳蓬裡去生活的。更沒有人願意去接受丈夫死了嫁兒子,丈夫沒死嫁孫子的那種未開化民族的亂倫習俗。烏孫公主,本名劉細君,是漢室宗親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漢武帝劉徹為了聯絡西北的烏孫國打擊匈奴,便答應了烏孫王昆莫的求婚,把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封為江都公主,嫁給了比她大幾十歲,行將入墓的烏孫王,後人便習慣稱她為烏孫公主,這大概是公元前110年左右的事。烏孫公主顛簸了幾千里路,才到了烏孫國的首府赤容城,被烏孫王封為右夫人;匈奴王也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烏孫王為左夫人。

後來老烏孫王想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孫子,便又把劉細君按胡俗嫁給自己的孫子。劉細君儘管根本不願意與一位胡人老朽共同生活,但怎麼也不能接受從奶奶的位置上,-夜間成了自己孫子的媳婦。便寫了一首《黃鵠歌》寄給漢武帝,多麼希望能夠回到父母的身邊。並致信要求漢武帝制止烏孫國的這種作法。儘管漢武帝很同情,但還是刷下了一道無情的聖旨:“從其國俗,欲與鳥孫共滅胡。”於是這位奶奶便嫁給了孫子當媳婦,而爺爺老王還健在。

劉細君見信,全然絕望,口吐鮮血,大病不起,幾乎一命歸天。虧得孫子小丈夫的照料,老王爺的不斷勸說,終於橫下心來,嫁給了自己的孫子,併為孫子生了一個兒子,而這個兒子還得管孫子叫爸爸,管她的第一個丈夫叫太爺。一個在漢族皇家文化中長大的女子,怎受得了此種折磨恥辱?不久便病死在了烏孫國。而這首《黃鵠歌》卻一代代流傳至今,替她訴說著她短暫一生的命運與悲慘遭遇。